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现行庭审制度的司法现状
近年来,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激增,如何开庭、如何提高庭审技能,进而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诉讼而言,提高效率就是意味着减少司法成本开支,提高诉讼质量和数量。案件本身的因素及庭审模式、诉讼参与人法律素养、媒体的介入以及错误成本都会对庭审效率产生影响。案件庭前无准备即开庭,开庭成为必须走的形式过场,诉请不明确,审理对象不明确,审理范围不明确的“三不明庭审”,是当前庭审中的突出问题。突袭或临时答辩和举证普遍存在,被告庭前提交答辩状的案件不足50%,大多是当庭表达,庭前原被告未能交换意见,造成补充证据不断。另外,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阶段时间轻重失衡,法庭调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梳理证据“三性”上,缺乏对事实、证据争点的辩论、争锋,法庭释明及公开心证不足,突然袭击的裁判居多;庭审中,为了便于书记员记录庭审内容,会要求当事人放慢语速,配合书记员打字节奏;法律文书送达方式有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6种,这些方式在信息化的时代难免存在效率上的不足,滞缓了司法人员的业务办理节奏。总体而言,我国的庭审制度总体存在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机械划分,导致法庭辩论碎片化。
(2)法官争点整理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庭审效率。
(3)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运用不明显。如果法官没有明确争点、没有分配举证责任,有可能让本不应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过重的证明负担,导致程序不公。
(4)庭审的实质效果不强。表现在占证据半壁江山的人证基本上处于‘准死亡’状态。由于缺乏交叉询问技术,法官对人证无法识别真伪,放任证人不出庭,当事人陈述也很少发挥证据作用,大大削弱了庭审的实效。
(5)法官对证据关联性重视不够,放任无关联的信息进入诉讼,不仅降低了诉讼效率,而且常常误导法官的判断。”
二、庭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
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司法审判的公开总是与民主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但是因为受限于法律本身的特性,法律法规本身的表达过于抽象和专业,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仅仅凭借着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朴素的道德观念很难准确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只有庭审的过程全面公开透明,司法程序被民众彻底熟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司法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民众对于亲眼所见所闻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接受起来相对较容易,而庭审公开便可极大地保障判决的正义性。
司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从而使得宪法确定的人权原则及法治原则得以实现庭审过程中的公开质证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质证是庭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和适用法律的前提。对某些证据的采用与否以及确认其证明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最终结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的监督功能日渐明显,允许媒体参与庭审公开有利于扩大民众监督的范围。此外,将庭审过程适用网络直播更是进一步将庭审过程置于透明的环境下,把旁听席延伸到千家万户使得案件的审判实现看得见的正义。
三、司法利民便民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司法便民利民是人民法院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将方便人民群众诉讼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
司法便民利民是深化司法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各级人民法院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司法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把完善和落实司法便民利民举措作为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健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制度措施,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让司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各级人民法院要自觉把做好司法便民利民工作与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需求与期待,始终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不断改进司法作风,通過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司法便民利民举措,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互联网庭审的优势作用
(一)充分提高诉讼活动效率
我国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案多人少的现状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变相助推刑事诉讼走过场的风险,不利于提高诉讼质量。新一轮庭审改革必须有利于适当减轻诉讼活动人员负担,有利于节省诉讼时间和资源。不能把庭审中心主义变成控辩双方无休无止的对抗,庭审改革应当有利于法官归纳争议焦点、指挥诉讼进度,防止庭审突袭。
(二)充分体现审判活动的社会公平性
庭审中心主义不能成为花钱减刑的游戏,不能设置复杂的诉讼技巧,使得只有付得起高昂辩护费用群体才能受益,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使所有的群体都受益,不是只有少数部分人的权益可以很好的得到保护,它在体现诉讼民主的同时,也能回应诉讼便民的呼吁。
(三)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互联网+庭审”具有“跨地域性”,当事人可以通过在线提交起诉材料和证据,隔空诉讼,避免往返的成本。
(四)减轻当事人举证压力
法官可以通过将网络上的数据直接转化为诉讼证据,当事人节约了电子数据鉴定等费用成本,法官省去证据真实性判断烦恼。法律文书的送达可以直接通过网站实现,节约了交通费、耗费的人力等。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站直接看到相关的法律文书。
【参考文献】
[1] 叶敏,张晔.互联网法院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6):128-136.
[2] 张悦.“互联网+司法”之网络直播庭审问题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6):121-128.
近年来,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激增,如何开庭、如何提高庭审技能,进而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诉讼而言,提高效率就是意味着减少司法成本开支,提高诉讼质量和数量。案件本身的因素及庭审模式、诉讼参与人法律素养、媒体的介入以及错误成本都会对庭审效率产生影响。案件庭前无准备即开庭,开庭成为必须走的形式过场,诉请不明确,审理对象不明确,审理范围不明确的“三不明庭审”,是当前庭审中的突出问题。突袭或临时答辩和举证普遍存在,被告庭前提交答辩状的案件不足50%,大多是当庭表达,庭前原被告未能交换意见,造成补充证据不断。另外,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阶段时间轻重失衡,法庭调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梳理证据“三性”上,缺乏对事实、证据争点的辩论、争锋,法庭释明及公开心证不足,突然袭击的裁判居多;庭审中,为了便于书记员记录庭审内容,会要求当事人放慢语速,配合书记员打字节奏;法律文书送达方式有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6种,这些方式在信息化的时代难免存在效率上的不足,滞缓了司法人员的业务办理节奏。总体而言,我国的庭审制度总体存在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机械划分,导致法庭辩论碎片化。
(2)法官争点整理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庭审效率。
(3)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运用不明显。如果法官没有明确争点、没有分配举证责任,有可能让本不应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过重的证明负担,导致程序不公。
(4)庭审的实质效果不强。表现在占证据半壁江山的人证基本上处于‘准死亡’状态。由于缺乏交叉询问技术,法官对人证无法识别真伪,放任证人不出庭,当事人陈述也很少发挥证据作用,大大削弱了庭审的实效。
(5)法官对证据关联性重视不够,放任无关联的信息进入诉讼,不仅降低了诉讼效率,而且常常误导法官的判断。”
二、庭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
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司法审判的公开总是与民主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但是因为受限于法律本身的特性,法律法规本身的表达过于抽象和专业,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仅仅凭借着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朴素的道德观念很难准确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只有庭审的过程全面公开透明,司法程序被民众彻底熟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司法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民众对于亲眼所见所闻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接受起来相对较容易,而庭审公开便可极大地保障判决的正义性。
司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从而使得宪法确定的人权原则及法治原则得以实现庭审过程中的公开质证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质证是庭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和适用法律的前提。对某些证据的采用与否以及确认其证明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最终结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的监督功能日渐明显,允许媒体参与庭审公开有利于扩大民众监督的范围。此外,将庭审过程适用网络直播更是进一步将庭审过程置于透明的环境下,把旁听席延伸到千家万户使得案件的审判实现看得见的正义。
三、司法利民便民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司法便民利民是人民法院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将方便人民群众诉讼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
司法便民利民是深化司法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各级人民法院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司法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把完善和落实司法便民利民举措作为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健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制度措施,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让司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各级人民法院要自觉把做好司法便民利民工作与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需求与期待,始终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不断改进司法作风,通過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司法便民利民举措,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互联网庭审的优势作用
(一)充分提高诉讼活动效率
我国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案多人少的现状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变相助推刑事诉讼走过场的风险,不利于提高诉讼质量。新一轮庭审改革必须有利于适当减轻诉讼活动人员负担,有利于节省诉讼时间和资源。不能把庭审中心主义变成控辩双方无休无止的对抗,庭审改革应当有利于法官归纳争议焦点、指挥诉讼进度,防止庭审突袭。
(二)充分体现审判活动的社会公平性
庭审中心主义不能成为花钱减刑的游戏,不能设置复杂的诉讼技巧,使得只有付得起高昂辩护费用群体才能受益,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使所有的群体都受益,不是只有少数部分人的权益可以很好的得到保护,它在体现诉讼民主的同时,也能回应诉讼便民的呼吁。
(三)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互联网+庭审”具有“跨地域性”,当事人可以通过在线提交起诉材料和证据,隔空诉讼,避免往返的成本。
(四)减轻当事人举证压力
法官可以通过将网络上的数据直接转化为诉讼证据,当事人节约了电子数据鉴定等费用成本,法官省去证据真实性判断烦恼。法律文书的送达可以直接通过网站实现,节约了交通费、耗费的人力等。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站直接看到相关的法律文书。
【参考文献】
[1] 叶敏,张晔.互联网法院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6):128-136.
[2] 张悦.“互联网+司法”之网络直播庭审问题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06):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