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博弈的焦点,也是国内学界、企业界乃至国民关注议论的焦点。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压中国升值,甚至不惜挥舞大棒,而中国据理力争阐明不升值的理由,似乎不升就是维护经济主权。一时好不热闹。
但人民币不升值果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吗?未必。
以何种标准来权衡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利弊?
一国为什么需要国际贸易?当然是为本国利益。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是在实物层面,实现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即过去常说的互通有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互通有无不一定在两国之间进行,通过国际通货媒介,它可以在多国间进行。二是在价值层面,实现他国财富向本国流入,即在国际市场赚钱。因为只有从国际市场获取价值,一国才可能在经济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赶超和现代化。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流人的财富需要一种可靠的承载物或附着物,否则就很可能是水月镜花。
而人民币升值与否就要以这两个标准来权衡。
表面看来,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出口,二是可以使得中国手中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至于贬值。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两个好处的真实性是存疑的。
本币低估可以促进产品出口,这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出口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以使用价值交换使用价值,以稀缺性交换稀缺性,那么,只要从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确实已存在某种不平衡了,这说明日前在国际市场并没有(与目前的实际进口水平相比)更多为中国所需的商品。亦即出口的稀缺性换不来进口的稀缺性。如果是为了实现财富的国际流入,那么,必须要找到一种可靠的财富承载物,而仅仅依靠美元或美国国债的信用目前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这绝非否定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而只是说,在微观经济领域,对个别企业来说或许是出口多多益善,但以宏观经济学的眼光看,在进出口之间需要保持某种合理均衡的比例关系。在有管理的汇率体制下,如果坚持用低估本币的做法来实现过度出口,虽然有效,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至于已有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要贬值,这是每一个为之付出大量血汗的中国人最自然不过的愿望。然而,手中外汇贬值与否,并不取决于国人的善良愿望,要改变某些国家的通胀政策也绝不是坚持本币不升值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国家间经济政治外交全方位的博弈。
人民币不升值弊端多多
在当前,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弊端,首先在于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商品低价出口而换取的美元很不坚挺,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可靠的财富。
美国在金融风暴爆发以后,先后推出了两轮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数量宽松,就是在利率已低得不能再低,已无法使用价格手段的情况下,通过数量手段滥发纸币来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纸币滥发势必然意味着贬值。如果说在以往人民币保持较低汇率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美国滥发货币自贬其值的情况下,中国还要坚持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就难以理解了。汇率反映着两种货币间的比价关系。在美元理应贬值的情况下,如坚持人民币不相对升值,意味着坚持把自己的出口商品进一步贱卖。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看,美国的赤字财政似乎已成了其难以改变的国策。据中国学者宋鸿兵在《货币战争②》中的披露,美国的公私债务近年来以每年7-8%的比例上涨,远超其3%左右的GDP年增长率,并且其总量已超过其年度GDP总量的370%。如何解决天文数字的财政危机,看来只剩下滥发纸币一招。故长远看来,企盼美国重返紧缩性货币政策多少显得是一种奢望,所以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大量持有总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其次,人民币不升值还引发输入性通胀。数量宽松滥发出来的绿票子,并不会只在美国国内呆着,势必流向世界各地。人们近年常常议论国际热钱的流入。其实,对中国这样的主要商品出口国,不必通过热钱流入,仅仅通过一般贸易途径,就可实现外币的大量流入。通过这一途径,美国一方面将滥发的票子引向国外,引起世界性通胀,一方面又因为享受着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而使国内物价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近年的CPI涨幅,2008年末为0.09%,年均3.85%;2009年末为2.72%,年均-0.34%;2010年末为1.5,年均1.64%;到2011年5月,美国CPI的(12个月同比升幅)才重新上升到3.6%。
不管是热钱途径还是贸易途径,过量的外币流入势必引起输入性通胀。在低估本币汇率的同时,我国还实行照单全收的结售汇制度,将全部外汇都集中在央行手里。央行拿什么来收汇?无非是开动印钞机。外汇流人越多,央行为收汇而释出的本币就越多。因此,中国近年来外汇占款一直是导致货币增发的重要因素。中国持有的外汇已超过3万亿美元,按6.5左右汇率算,就要释放出20多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多结汇就多;结汇多票子也就发得多,从而导致输入性通胀。
其三,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工人职业素质较高,且富吃苦耐劳精神;也和中国曾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的历史因素有关。而不少发达国家则因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而造成劳力成本高企,严重影响其产品竞争力。但即使这样,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还是会引起激烈的贸易摩擦。在摩擦中,我们对美国还可以说,我们的出口商品大多是你们早已不生产的,不会对你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但对仍有着与我国相似产业的一些国家就无法这样解释。
在当前的摩擦中,美国似乎找到了通过滥发美钞自贬币值来对付中国的办法,而没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其他国家则没有这样的手段,它们便可能采取其他手段实行贸易报复。因此,贸易摩擦往往会引发多种国际争端,使中国处在比较被动的国际政经环境中。
人民币升值好处何在
其一、使人民币与各主要贸易对象国货币的比价趋于合理,使汇率成为能真实反映国际贸易中各国供需状况和地位变化的价格信号。从长远看,这既有利于改善国际间的贸易失衡状况,也有利于改变中国自身的经济失衡状况。在以往经济起飞过程中,中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多次大幅度调低人民币汇率,这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问题在于,在经历30年高速发展后,在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积聚了相当财力的情况下,中国国民的收入尤其是实物消费水平却还相当低下。而与此同时,大量资源却通过商品低价出口去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样的局面显得越来越不合理了。即使仅从拉动内需的角度而言,中国也需要调整外贸结构及相应的汇率政策。
其二、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长期趋势。早些年,有人疾呼中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例证就是,我们要用几亿双袜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让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10%,在上例袜子和飞机的交易中, 我们立刻可以“省下”几千万双袜子。
其三、有利于改变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明显降低中国的物价上涨势头。在微观经济中,“省下”即意味着滞销,意味着损失。但如果把上例中“省下”的袜子以及诸如此类用于扩大内需,就能抑制国内市场的物价上涨。
其四、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从而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和福祉。有些学者对人民币升值可提高国际购买力利于国内消费者的说法不以为然,说,你把人民币拿出去,人家不接受啊!这其实已经不太符合当今的实际。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实际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形成了真实的支付能力。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升值给国民带来的利益将日益显现。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方面再分析
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带来不利方面?肯定会有。但对不利方面也还要具体地分析和预测。
首先,升值势必造成已有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元储备的贬值,这是国人不愿看到的。但问题在于,美元超发已是既成事实,所以美元贬值也已是既成事实。想通过人民币不升值来体现手中现有的美元没有损失,说白了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问题还不仅在于此。如果坚持不升值,就意味着我们在今后对外贸易中仍然坚持要以较低的价格贱卖出口商品,来换取已经实际贬值的美元。而这些新换来的美元依然不免贬值。而让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我们不再承认滥发的美元仍具有同以前一样的购买力。要买中国货吗?你必须付出更多的美元。
其次,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国内出口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就业状况恶化。这种情况不能说完全不会发生,但也不必过虑。一方面应相信中国许多出口型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承认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确有逐步调整升级的必要。早些年,当人民币汇率还处在8.3左右时,有人调查说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只有3%左右。后来,汇率上升到6.8左右,出口型企业的利润还是在3%左右,这说明中国商品还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的。在人民币继续升值后,中国商品是否仍有一定的议价空间呢?只要看看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和最终销售价格之间的巨大价差,就可以确信。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出口企业的净利润已下降到1.44%。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情况是可以有所改善的。
有学者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过低归咎于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其实,它也与中国经营文化中的恶性竞争风气有关。许多时候正是一些企业自杀式的低价竞争才使得一宗宗出口商品卖出了“白菜价”。想通过个别企业的自律来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是很困难的。而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一次所有中国出口企业都不得不卷入的集体涨价。在中国许多出口商品是发达国家早已不再生产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这种集体涨价应当是很难抗拒的。
反对人民币升值人士常常提及的一个反面案例是,1985年日本在签署“广场协议”后,因接受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其实,这一反证并不可靠。如果放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韩国、台湾地区、越南尤其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时期,这些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且这些新兴经济体的总量很大且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便导致了同为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的“失去”。
而人民币如果升值,因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特征,至少在相当长—个时期,没有哪一个或几个经济体能取代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而到了若干年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即使想要在中低端领域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客观上也已经不可能了。
其三,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下降,使得经济降温,影响发展。一般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也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从上列两张图表可见,在200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在8.28左右,而中国出口总额在2000年超过2000亿美元后稳步上升。2005年后,虽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从8.2左右升到了2008年底的6.83,2010年底的6.62,但出口总额仍加速上升,2008年超过1.4万亿美元,20iO年又达到近1.6万亿美元。这说明,汇率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出口受阻。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所说,“货币政策、汇率、对外贸易、产出以及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相当复杂。”
换个角度说,如果把物价上涨理解为通胀而要着手治理的话,那么,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能治理通胀,提高汇率同样可以治理通胀。区别在于,前者可能不影响国内商品出口,但换取的却是已经贬值且势必继续贬值的美元,而后者则可能(因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在获得同样金额外汇收入的同时,少出口一些商品。这些商品用于内需市场至少可以达到平抑物价、治理通胀的目的。因此,即使为了治理通胀,首选汇率手段或兼用汇率手段,也比片面采用货币手段要好。
人民币升值几何市场说了算
人民币究竟应当升值几何?我们只能说,汇率是以他国货币表现的本国货币价格,其合理的水平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发现,换言之,人民币真正合理的汇率,要在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以后才能实现。但在此之前,至少我们不要把人民币升值视为一剂金融毒药,至少应当允许人民币汇率视中国外汇需求和外贸的实际状况做出调整。
总之,在美元因滥发而自贬的今天,中国应主动做出人民币升值的选择。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突破了6.7、6.6关口,现已进入6.5水平,这是一个正确的走向。
但人民币不升值果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吗?未必。
以何种标准来权衡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利弊?
一国为什么需要国际贸易?当然是为本国利益。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是在实物层面,实现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即过去常说的互通有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互通有无不一定在两国之间进行,通过国际通货媒介,它可以在多国间进行。二是在价值层面,实现他国财富向本国流入,即在国际市场赚钱。因为只有从国际市场获取价值,一国才可能在经济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赶超和现代化。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流人的财富需要一种可靠的承载物或附着物,否则就很可能是水月镜花。
而人民币升值与否就要以这两个标准来权衡。
表面看来,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出口,二是可以使得中国手中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至于贬值。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两个好处的真实性是存疑的。
本币低估可以促进产品出口,这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出口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以使用价值交换使用价值,以稀缺性交换稀缺性,那么,只要从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确实已存在某种不平衡了,这说明日前在国际市场并没有(与目前的实际进口水平相比)更多为中国所需的商品。亦即出口的稀缺性换不来进口的稀缺性。如果是为了实现财富的国际流入,那么,必须要找到一种可靠的财富承载物,而仅仅依靠美元或美国国债的信用目前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这绝非否定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而只是说,在微观经济领域,对个别企业来说或许是出口多多益善,但以宏观经济学的眼光看,在进出口之间需要保持某种合理均衡的比例关系。在有管理的汇率体制下,如果坚持用低估本币的做法来实现过度出口,虽然有效,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至于已有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要贬值,这是每一个为之付出大量血汗的中国人最自然不过的愿望。然而,手中外汇贬值与否,并不取决于国人的善良愿望,要改变某些国家的通胀政策也绝不是坚持本币不升值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国家间经济政治外交全方位的博弈。
人民币不升值弊端多多
在当前,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弊端,首先在于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商品低价出口而换取的美元很不坚挺,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可靠的财富。
美国在金融风暴爆发以后,先后推出了两轮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数量宽松,就是在利率已低得不能再低,已无法使用价格手段的情况下,通过数量手段滥发纸币来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纸币滥发势必然意味着贬值。如果说在以往人民币保持较低汇率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美国滥发货币自贬其值的情况下,中国还要坚持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就难以理解了。汇率反映着两种货币间的比价关系。在美元理应贬值的情况下,如坚持人民币不相对升值,意味着坚持把自己的出口商品进一步贱卖。
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看,美国的赤字财政似乎已成了其难以改变的国策。据中国学者宋鸿兵在《货币战争②》中的披露,美国的公私债务近年来以每年7-8%的比例上涨,远超其3%左右的GDP年增长率,并且其总量已超过其年度GDP总量的370%。如何解决天文数字的财政危机,看来只剩下滥发纸币一招。故长远看来,企盼美国重返紧缩性货币政策多少显得是一种奢望,所以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大量持有总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其次,人民币不升值还引发输入性通胀。数量宽松滥发出来的绿票子,并不会只在美国国内呆着,势必流向世界各地。人们近年常常议论国际热钱的流入。其实,对中国这样的主要商品出口国,不必通过热钱流入,仅仅通过一般贸易途径,就可实现外币的大量流入。通过这一途径,美国一方面将滥发的票子引向国外,引起世界性通胀,一方面又因为享受着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而使国内物价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近年的CPI涨幅,2008年末为0.09%,年均3.85%;2009年末为2.72%,年均-0.34%;2010年末为1.5,年均1.64%;到2011年5月,美国CPI的(12个月同比升幅)才重新上升到3.6%。
不管是热钱途径还是贸易途径,过量的外币流入势必引起输入性通胀。在低估本币汇率的同时,我国还实行照单全收的结售汇制度,将全部外汇都集中在央行手里。央行拿什么来收汇?无非是开动印钞机。外汇流人越多,央行为收汇而释出的本币就越多。因此,中国近年来外汇占款一直是导致货币增发的重要因素。中国持有的外汇已超过3万亿美元,按6.5左右汇率算,就要释放出20多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多结汇就多;结汇多票子也就发得多,从而导致输入性通胀。
其三,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工人职业素质较高,且富吃苦耐劳精神;也和中国曾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的历史因素有关。而不少发达国家则因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而造成劳力成本高企,严重影响其产品竞争力。但即使这样,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还是会引起激烈的贸易摩擦。在摩擦中,我们对美国还可以说,我们的出口商品大多是你们早已不生产的,不会对你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但对仍有着与我国相似产业的一些国家就无法这样解释。
在当前的摩擦中,美国似乎找到了通过滥发美钞自贬币值来对付中国的办法,而没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其他国家则没有这样的手段,它们便可能采取其他手段实行贸易报复。因此,贸易摩擦往往会引发多种国际争端,使中国处在比较被动的国际政经环境中。
人民币升值好处何在
其一、使人民币与各主要贸易对象国货币的比价趋于合理,使汇率成为能真实反映国际贸易中各国供需状况和地位变化的价格信号。从长远看,这既有利于改善国际间的贸易失衡状况,也有利于改变中国自身的经济失衡状况。在以往经济起飞过程中,中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多次大幅度调低人民币汇率,这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问题在于,在经历30年高速发展后,在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积聚了相当财力的情况下,中国国民的收入尤其是实物消费水平却还相当低下。而与此同时,大量资源却通过商品低价出口去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样的局面显得越来越不合理了。即使仅从拉动内需的角度而言,中国也需要调整外贸结构及相应的汇率政策。
其二、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长期趋势。早些年,有人疾呼中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例证就是,我们要用几亿双袜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让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10%,在上例袜子和飞机的交易中, 我们立刻可以“省下”几千万双袜子。
其三、有利于改变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明显降低中国的物价上涨势头。在微观经济中,“省下”即意味着滞销,意味着损失。但如果把上例中“省下”的袜子以及诸如此类用于扩大内需,就能抑制国内市场的物价上涨。
其四、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从而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和福祉。有些学者对人民币升值可提高国际购买力利于国内消费者的说法不以为然,说,你把人民币拿出去,人家不接受啊!这其实已经不太符合当今的实际。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实际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形成了真实的支付能力。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升值给国民带来的利益将日益显现。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方面再分析
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带来不利方面?肯定会有。但对不利方面也还要具体地分析和预测。
首先,升值势必造成已有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元储备的贬值,这是国人不愿看到的。但问题在于,美元超发已是既成事实,所以美元贬值也已是既成事实。想通过人民币不升值来体现手中现有的美元没有损失,说白了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问题还不仅在于此。如果坚持不升值,就意味着我们在今后对外贸易中仍然坚持要以较低的价格贱卖出口商品,来换取已经实际贬值的美元。而这些新换来的美元依然不免贬值。而让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我们不再承认滥发的美元仍具有同以前一样的购买力。要买中国货吗?你必须付出更多的美元。
其次,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国内出口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就业状况恶化。这种情况不能说完全不会发生,但也不必过虑。一方面应相信中国许多出口型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承认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确有逐步调整升级的必要。早些年,当人民币汇率还处在8.3左右时,有人调查说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只有3%左右。后来,汇率上升到6.8左右,出口型企业的利润还是在3%左右,这说明中国商品还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的。在人民币继续升值后,中国商品是否仍有一定的议价空间呢?只要看看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和最终销售价格之间的巨大价差,就可以确信。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出口企业的净利润已下降到1.44%。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情况是可以有所改善的。
有学者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过低归咎于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其实,它也与中国经营文化中的恶性竞争风气有关。许多时候正是一些企业自杀式的低价竞争才使得一宗宗出口商品卖出了“白菜价”。想通过个别企业的自律来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是很困难的。而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一次所有中国出口企业都不得不卷入的集体涨价。在中国许多出口商品是发达国家早已不再生产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这种集体涨价应当是很难抗拒的。
反对人民币升值人士常常提及的一个反面案例是,1985年日本在签署“广场协议”后,因接受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其实,这一反证并不可靠。如果放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韩国、台湾地区、越南尤其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时期,这些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且这些新兴经济体的总量很大且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便导致了同为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的“失去”。
而人民币如果升值,因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特征,至少在相当长—个时期,没有哪一个或几个经济体能取代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而到了若干年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即使想要在中低端领域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客观上也已经不可能了。
其三,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下降,使得经济降温,影响发展。一般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也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从上列两张图表可见,在200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在8.28左右,而中国出口总额在2000年超过2000亿美元后稳步上升。2005年后,虽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从8.2左右升到了2008年底的6.83,2010年底的6.62,但出口总额仍加速上升,2008年超过1.4万亿美元,20iO年又达到近1.6万亿美元。这说明,汇率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出口受阻。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所说,“货币政策、汇率、对外贸易、产出以及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相当复杂。”
换个角度说,如果把物价上涨理解为通胀而要着手治理的话,那么,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能治理通胀,提高汇率同样可以治理通胀。区别在于,前者可能不影响国内商品出口,但换取的却是已经贬值且势必继续贬值的美元,而后者则可能(因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在获得同样金额外汇收入的同时,少出口一些商品。这些商品用于内需市场至少可以达到平抑物价、治理通胀的目的。因此,即使为了治理通胀,首选汇率手段或兼用汇率手段,也比片面采用货币手段要好。
人民币升值几何市场说了算
人民币究竟应当升值几何?我们只能说,汇率是以他国货币表现的本国货币价格,其合理的水平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发现,换言之,人民币真正合理的汇率,要在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以后才能实现。但在此之前,至少我们不要把人民币升值视为一剂金融毒药,至少应当允许人民币汇率视中国外汇需求和外贸的实际状况做出调整。
总之,在美元因滥发而自贬的今天,中国应主动做出人民币升值的选择。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突破了6.7、6.6关口,现已进入6.5水平,这是一个正确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