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的进程中,园本教研以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开发教师群体资源,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点,有效地改善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能让大家从读一段文章或在评课中互相吹捧中放下包袱,学会认真地梳理困惑的内容,开展具有本园特点的教研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问题意识、研究水平,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
一、调整心态、求真务实,积极进行研究
1.增强教师对教研的认同感,教研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让每位参与者成为活动的主人
我们也曾经历过研讨活动就是学习一段文章,或者布置下周的任务,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教师在经过多年的幼教改革的实践中,对于相关的理论、理念似乎都懂,当真的给了当主人的机会时大家又没有主见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树立“教师是活动的主人”“以教师为主体”的发展观,使教师主动地去学习,增强主动性,改变过去那种学习靠监督、提醒的学习习惯,让其对教研感兴趣。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换来的是自身的不断成长,让每一个教师切身地感受到工作中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是值得的,激发起教师“我要做”的愿望。探讨幼儿园近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一起写初步的教研计划,然后在每次研讨中边议边完善教研方案。
2.打消“研究可望而不可及”“教育研究是领导的事情,而不是教师的事情”等消极的观念
引导教师懂得教育研究中最有优势的就是一线的教师,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何况她是直接的探索与研究者。对于教师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点滴教研成果都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研究我能做”。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小结”“个案观察记录研讨会”,为教师们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经验与收获给予不同的鼓励,同样也是增强各位教师的教研信心的过程。从小事进行研讨,让教师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园本教研。开展“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同时,结合幼儿园、幼儿的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 —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和教师与教改的共同成长,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营造宽松环境,增强教师教育研究的目的意识,增强教师的教育研究兴趣及信心
首先,确定教研课题时引导教师实现三方面的結合,即结合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和本园及本班实际情况、教师兴趣及能力水平确定教研内容。其次,在教研过程中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吸纳和支持教师的合理建议。这就促使了整个教育研究过程更贴近教师的需要,成功地激发了教师们的教育研究主人翁意识。再次,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使每位教师都有所得。因为同一个要求对于能力强的教师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不具吸引力,造成教师教研兴趣减低;而对于能力弱的教师则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勉为其难,造成教师的自卑心理,面对教研会产生退缩现象。给予教师宽松的自主空间,使教师能按自己的理解水平和发展速度安排自己的教研进程,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每位教师写的教学反思都有自己工作中的顿悟,也有工作中的困惑。
二、让我们的教师都做教研专家
在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师教学及研讨水平,幼儿园经常邀请相关的有经验的专家来园加以指导,这本是件好事。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每次活动前,各班教师首先打听的是有哪些专家参加此次活动,然后选择比较对这些专家味口的活动内容进行展示,选择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依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而是揣摩领导们的心理。这些教师们的盲从是打碎了自己来学习别人,这样不仅不能学会别人,还丢掉了自己,这不是我们教科研活动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通过与教师的相互对话,让每位教师坚信你就是这个教室的主人,不能盲从专家,也不能对专家有抵触,因为专家是一个理论水平比较高的(旁观者)同行,她们也有不足,也有盲区。因此每个活动前,大家只要精心备教材、备孩子、备环境……哪怕最后的结果出了偏差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在和同行们的对话中找到活动的不足之处及好的方法。
三、教研绝不是在教研活动中才做的
我们有的教师在各级教学观摩中都表现的比较出色,可总觉得只有大家都坐在一起才是教研,日常工作如果领导忽视检查那就松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展了合作学习式的教研活动,即为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共建反思空间。由于每个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背景不同,经验不同,他们是在各自不同的视角上看待孩子,看待教育教学及游戏及环境创设,因此,他们对孩子、对教学和对教师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开展了许多批判性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平时每个教师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教学都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每个教师所理解的教育教学也有独特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并非在寻找一种所谓的正确教学策略或方法,而是在寻找一个具有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教育对象下优质的教育方法。
教研是深化幼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行为—反思—研讨—实践”是教师研究的关键,促进教师对其行为的理解,使得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因此,“优化教研管理与形式,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幼儿园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调整心态、求真务实,积极进行研究
1.增强教师对教研的认同感,教研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让每位参与者成为活动的主人
我们也曾经历过研讨活动就是学习一段文章,或者布置下周的任务,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教师在经过多年的幼教改革的实践中,对于相关的理论、理念似乎都懂,当真的给了当主人的机会时大家又没有主见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树立“教师是活动的主人”“以教师为主体”的发展观,使教师主动地去学习,增强主动性,改变过去那种学习靠监督、提醒的学习习惯,让其对教研感兴趣。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换来的是自身的不断成长,让每一个教师切身地感受到工作中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是值得的,激发起教师“我要做”的愿望。探讨幼儿园近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一起写初步的教研计划,然后在每次研讨中边议边完善教研方案。
2.打消“研究可望而不可及”“教育研究是领导的事情,而不是教师的事情”等消极的观念
引导教师懂得教育研究中最有优势的就是一线的教师,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何况她是直接的探索与研究者。对于教师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点滴教研成果都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研究我能做”。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小结”“个案观察记录研讨会”,为教师们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经验与收获给予不同的鼓励,同样也是增强各位教师的教研信心的过程。从小事进行研讨,让教师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园本教研。开展“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同时,结合幼儿园、幼儿的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 —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和教师与教改的共同成长,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营造宽松环境,增强教师教育研究的目的意识,增强教师的教育研究兴趣及信心
首先,确定教研课题时引导教师实现三方面的結合,即结合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和本园及本班实际情况、教师兴趣及能力水平确定教研内容。其次,在教研过程中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吸纳和支持教师的合理建议。这就促使了整个教育研究过程更贴近教师的需要,成功地激发了教师们的教育研究主人翁意识。再次,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使每位教师都有所得。因为同一个要求对于能力强的教师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不具吸引力,造成教师教研兴趣减低;而对于能力弱的教师则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勉为其难,造成教师的自卑心理,面对教研会产生退缩现象。给予教师宽松的自主空间,使教师能按自己的理解水平和发展速度安排自己的教研进程,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每位教师写的教学反思都有自己工作中的顿悟,也有工作中的困惑。
二、让我们的教师都做教研专家
在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师教学及研讨水平,幼儿园经常邀请相关的有经验的专家来园加以指导,这本是件好事。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每次活动前,各班教师首先打听的是有哪些专家参加此次活动,然后选择比较对这些专家味口的活动内容进行展示,选择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依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而是揣摩领导们的心理。这些教师们的盲从是打碎了自己来学习别人,这样不仅不能学会别人,还丢掉了自己,这不是我们教科研活动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通过与教师的相互对话,让每位教师坚信你就是这个教室的主人,不能盲从专家,也不能对专家有抵触,因为专家是一个理论水平比较高的(旁观者)同行,她们也有不足,也有盲区。因此每个活动前,大家只要精心备教材、备孩子、备环境……哪怕最后的结果出了偏差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在和同行们的对话中找到活动的不足之处及好的方法。
三、教研绝不是在教研活动中才做的
我们有的教师在各级教学观摩中都表现的比较出色,可总觉得只有大家都坐在一起才是教研,日常工作如果领导忽视检查那就松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展了合作学习式的教研活动,即为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共建反思空间。由于每个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背景不同,经验不同,他们是在各自不同的视角上看待孩子,看待教育教学及游戏及环境创设,因此,他们对孩子、对教学和对教师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开展了许多批判性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平时每个教师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教学都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每个教师所理解的教育教学也有独特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并非在寻找一种所谓的正确教学策略或方法,而是在寻找一个具有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教育对象下优质的教育方法。
教研是深化幼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行为—反思—研讨—实践”是教师研究的关键,促进教师对其行为的理解,使得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因此,“优化教研管理与形式,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幼儿园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