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高考的高三复习课深度教学设计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三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都可在此处设计考题进行考查。透析历年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出题思路,一般都是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基础,亦是高考综合题的重要基本得分点。为有效衔接新课标高考,高三复习课应进行深度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做到“抬头看路,低头耕田”。“抬头看路”指设计课堂内容应紧紧贴合高考动向,“耕田”需精耕细作才能高产,即指应将课堂内容(考点)深化细化,既要有横向的广度,又要有纵向的深度。为达到这一效果,笔者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上清晰地将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即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学生齐读一轮资料书完善“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自主学习老师归纳资料“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每一环节结束,进行全国卷高考题真题的练习,环节任务化,任务目标化,以期让学生保持持久高涨的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考纲解读与学情分析
  1.考纲解读
  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并对农业区位进行正确的选择。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的跨区域发展。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背景来看,高三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农业区位因素,且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知道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科技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科技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但是更细化的分析,如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的不利农业区位因素,很多学生就不能回答全面,而这恰巧就是高考中易考查的能力。从能力方面来看,学生已初步具备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等能力。从生活经验来看,农业区位因素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地理知识探究出每一区位因素具体包含的要素。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①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模式图等呈现信息来考查生产条件及农业区位;②以立体农业、城郊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来考查农业技术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③高考新动向:一是如何实现区域内部农业规划和布局与区域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二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区位因素实现农业跨区域协调发展。
  2.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框架;自主学习,理解人类对农业有利区位因素的利用和不利区位因素的适当改造;实战演练,对接高考。
  四、教学过程设计
  师:展示课件“近年来全国卷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考题”(表1)。
  设计意图:解读考纲,分析考情,明确考向。以事实为依据,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意识到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從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一:合作探究,突破自然区位因素核心知识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自然因素具体包括哪些要素,分别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分配任务: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一纵列为一大组,大组1和大组2合作探究气候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组3合作探究地形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组4合作探究土壤包括哪些要素及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讨论结束后填写学案上对应的表格。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略。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如表2、表3、表4所示。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教材和资料书上都没有深入细致的介绍和分析,但确是高考考查的方向。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自己建构的认知图式比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更重要,记忆更为深刻。因此,这一环节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来建构新的认知图式。
  环节二:学生齐读,完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网络
  师:现在大家齐读一轮资料书“社会经济科技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思考除了资料书所归纳的要素(市场、交通、政策、机械、化肥、良种、冷藏技术)之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
  生:齐读思考后回答:劳动力、种植历史(经验)、土地租金、饮食习惯、灌溉技术、信息技术(GIS、RS和GPS)、互联网技术等。
  设计意图:朗读是口、眼、脑的并用,语文和英语教育尤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理学习中朗读亦是极为重要的,高中课堂高强度的紧张学习,学生易疲惫,朗读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获取书本知识。
  师:我们已经建构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体系(PPT展示思维导图知识树),现在大家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将答案清晰地书写在导学案上。
  生: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教师提示主观题解题步骤,步骤1:读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应答域;步骤2: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与问题相关的地理信息;步骤3:建联系,调动和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步骤4:细阐述,组织书面语言作答。学生按照提示,分步骤展示作业成果。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图1、图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高考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引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之方向。文章从“核心价值、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实践、问题情境”等角度详细剖析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期找出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地理试题;教学导向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
摘 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進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课程研究机构(BSCS)首次提出5E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吸引为前提,迁移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促进知识的建构,并获得能力提升。5E教学模式既可用于总课程,也可用于学科课程或具体课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实践是目前我国5E教学模式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借助微信公眾号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推送信息,开展地理网络教研交流活动,和地理教师一起分享教学经验,更新育人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网络研修;实践探索  目前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Geography-yu”微信公众号由我校于吉海老师创建。平台依托县域内优秀的地理教师资源(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学地
摘 要:网课以可视性、灵活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文章依托“优酷”录播与“问卷星”双平台尝试混合教学,以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实施,并总结其特色。  关键词:优酷;问卷星;混合式教学;  一、设计背景  “优酷”基于视频平台,有合制、自制、自频道、直播、录播、VR等多样化形态;“问卷星”是网络问卷调查评测平台,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大量教育平台和个
摘 要:深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强调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等。文章结合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欧洲西部;畜牧业;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
2018年5月12口,我国启动了一项计甥——在横跨川滇等地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希望通过野外大规模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地区内部结构、推算地震孕育规律。该地震科学实验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宛的实验场。  川滇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东缘,邻近“喜马拉雅弧东构造结”,有压缩、剪切、拉张各类断裂系统,既有板缘地震,也有板内地震。该区域位于欧亚板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课程“黔山秀水”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以案例为基础设计了课程实施路径及学习评价方案,最后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以下简称“研学”)课程是“研”“学”“行”充分整合的
摘 要:“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文章以案例的形式对区域认知视角下的世界地理专题知识构建进行了新探索,分别从情境创设、深度剖析、区域探索、典型题例、方法归纳五个维度,对非洲的河流、亚洲的湖泊、南美洲的植被、-北美洲的农业、大洋洲的工业、欧洲的服务业进行了区域认知背景下的相关分析,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知识构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