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教育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充分说明着人们对教育方式的重视。在知识传播速度日益飞涨的信息时代,社会需要能够勤于思考、勇于探险的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生存武器。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数学教育在时代的脚步中达到全新的思维模式,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创造思维的培养应从小抓起,让学生从小形成对创新的理解和认知。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明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熟练运用这些特点,将它们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涵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发散思维一般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能够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式,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而且模式不是唯一固定,发散方向范围广阔,可以从一个点开始发散,也能够从一个物体衍生开始发散,是一种需要足够的主动性的思维,是对常见问题找出全新的解决方案的必要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觉性,直觉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也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对发现问题的一种技能,直觉的产生是不用经过逻辑思考,根据直觉的直觉用猜测、预判等方式从整体直接入手找到问题最佳答案的雏形,直觉是创造发明的动力源泉,许多科学家都有着敏锐的直觉。最后一方面则是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思维过程中,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可能突然出现,这种偶然性发生是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灵感。在发明创造中,需要不断出现灵感,它是支持创造性思维继续前行的大马力,它并不是凭空出现,或者因人而异的一种产物,它是思考者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知识与思考之间摩擦产生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诱发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民主是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天赋的提高和潜能的激发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课不能一层不变,呆板无趣,教师应力求数学课堂充满百花齐放的良好活跃气氛,让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师首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潜能,不能以同一个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应该找到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点,然后因人而异的制定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引导方案,对于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循循善诱,便能够找到他们的思维闪光点,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思维过程。①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都是科学家学者的精炼过才表达出来,许多学生只是本能的接受了这个定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缺失的推导部分展现出来,使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来形成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②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数学教科书上的数学定理大多是以证明题的形式来安排的,许多学生往往会产生为什么要证明这个定理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些定理出现的原因,许多教科书也忽略的对定理发现过程的叙述,教师应该将这一发现过程揭示给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极具趣味性也更加接近生活,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育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巧妙的将一些疑问植入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通过一些果冻的组织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将好奇心和兴趣都转化为求知欲,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的想法产生出来后,不能让它化为空谈,需要切实的行动起来,在动手操作或亲自试验中找到思维的表达方式,良好的数学动手实际操作,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案例:小学六年级计算圆柱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表面积的概念,用实物的圆柱形模型对学生提出问题,圆柱形表面积是指什么?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圆柱体表面积?接着,就课本例题进行板书,引导学生接受圆柱体表面积知识。然后,进行思维扩展引导,让学生思考圆柱体表面积的实际计算。教师可以拿出笔筒模型,对学生进行扩展思维的训练,通过引导问题:笔筒缺少那个面?如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纸张动手做一个纸质笔筒。学生做好之后,进行面积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提出其他圆柱体物件的制作以及计算表面积。
  教学成果:学生通过制作笔筒的过程,熟悉了具体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计算。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细致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始终贯彻对创造力的培养和挖掘。
其他文献
一、整理数据,做好铺垫  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前期的实验探究,收集到数据之后,还是显得手足无措。  有的数据尚不全面,有的数据存在误差,有的数据纷繁凌乱,要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前期的数据整理工作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整理:  1、汇总全班数据  由学生个体收集到的数据往往不够全面,且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可信度并不高。为了得到更为真实、可信的数据,在教学中可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根据各类教育杂志和专刊上的介绍,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多采用“教师——知识呈现的媒介——教科书——学生”的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这样的教学是必造就一批呆板的没有创造力,跟不上社会步伐的学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从信息技术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
模式背景: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纵观 中国历史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  模式目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达到会学习。在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手段。信息技术通过信息传播等方法已经起了重大改变。在广泛应用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和乐趣。可能就像其他教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是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所驱动的。信息技术在每一项重大改革,则会刺激教育系统使其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1.20世
为了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我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了“科学课如何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探究的平台”的重点研究。通过给学生搭建“科学小种养”、“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考察”和“科学小试验”“五小”实践探究平台,为学生充分提供了科学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反思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种“单向垂直程式化的管理”。其弊端在于注重自上而下的制约,管理者发令,被管理者执行。在程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中,只注重程序和表面结果,忽视了效率和质量,独立性和创造性完全被泯灭。其次,各部门间、教师之间各负其责,画地为牢,学校自身也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封闭系统,团队意识薄弱,不能协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以上弊端,我校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实践,用创新的意识、
1 前言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已被作为成功教育的一个衡量标志,也是一个教育成果。随着国家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被赋于更为广泛的内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是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思想经历了军式体操、竞技体育、快乐体育及终生体育等阶段,各种教育思想都对教师产生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形成“基
突出重要的、主要的知识,想方设法突破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学期《认数》(第一教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对教材的重组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教学难点是体验整万数表示的意义,理解数位顺序表,特别是理解顺位顺序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