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21年,教了12年的初中语文、9年高中语文。两相对比,总感觉高中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其实高中教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深入研读教材,多方查找资料,精心设置问题,可情况往往是:教师干“启”,而学生难“发”。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目的、意志、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力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从阅读着手。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朗读又是阅读的首要步骤。但现在许多高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一上课便讲开了,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用这种方法教学,会说的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过后烟消云散,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讲得枯燥沉闷,索然寡味,学生听了大打瞌睡。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尤其是学习古文时,教师的范读胜于长时间的讲解。比如在教授苏轼《前赤壁赋》一、二自然段时,我先范读两遍,通过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渲染,把赤壁景的空明柔美,诗人的饮酒乐极、扣舷而歌的情绪,怅惘、失意的胸怀,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尽量表现出来。有了教师的诵读感染,再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读、个人自由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的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另外,各种教学手段也可以增进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形象到位的肢体语言,可视立体的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就可能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明显有别于初中生。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并且学生的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假如教师仍只是将教参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他们当然不屑回答我们所提的问题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注重思维的启发性,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确实感到此问题有趣味,有分量,有价值,这块“硬骨头”值得啃,这样学生才有思考的兴趣。学生去积极思考后得出的见解一定是多样性的甚至是有争议性的,把这些见解抛诸课堂,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我们想要的。
再次,要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出现了缺乏回答问题的勇气,或是怕答错了被人取笑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自信不足。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大大鼓励这些学生要敢于推销自己,发展自己,告诉学生课堂是最适合锻炼他们的平台。教师要给这些“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只要这些“弱势群体”发言了,就及时大加赞扬,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愉悦感。如我教授的班级中有几个壮族男孩,知道自己说话“夹壮”,往往是话一出口就被同学取笑,以至于在公开场合说话总是小而低声,更不轻易在课堂上发言。我告诉他们,人有不足,很正常,但如果真正重视了,什么都可以改变。我不断地给这些“弱势群体”发言的机会,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如一个送气音的词读准了我就当场表扬鼓励。时间长了他们就消除了害羞心理,不再胆怯。尽管仍有吐词不清之时,但说话的声音大了,课堂上也踊跃发言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勇于发言,善于发言的习惯。这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语文内容丰富多彩,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构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长久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545600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目的、意志、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力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从阅读着手。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朗读又是阅读的首要步骤。但现在许多高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一上课便讲开了,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用这种方法教学,会说的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过后烟消云散,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讲得枯燥沉闷,索然寡味,学生听了大打瞌睡。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尤其是学习古文时,教师的范读胜于长时间的讲解。比如在教授苏轼《前赤壁赋》一、二自然段时,我先范读两遍,通过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渲染,把赤壁景的空明柔美,诗人的饮酒乐极、扣舷而歌的情绪,怅惘、失意的胸怀,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尽量表现出来。有了教师的诵读感染,再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读、个人自由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的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另外,各种教学手段也可以增进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形象到位的肢体语言,可视立体的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就可能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明显有别于初中生。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并且学生的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假如教师仍只是将教参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他们当然不屑回答我们所提的问题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注重思维的启发性,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确实感到此问题有趣味,有分量,有价值,这块“硬骨头”值得啃,这样学生才有思考的兴趣。学生去积极思考后得出的见解一定是多样性的甚至是有争议性的,把这些见解抛诸课堂,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我们想要的。
再次,要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出现了缺乏回答问题的勇气,或是怕答错了被人取笑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自信不足。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大大鼓励这些学生要敢于推销自己,发展自己,告诉学生课堂是最适合锻炼他们的平台。教师要给这些“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只要这些“弱势群体”发言了,就及时大加赞扬,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愉悦感。如我教授的班级中有几个壮族男孩,知道自己说话“夹壮”,往往是话一出口就被同学取笑,以至于在公开场合说话总是小而低声,更不轻易在课堂上发言。我告诉他们,人有不足,很正常,但如果真正重视了,什么都可以改变。我不断地给这些“弱势群体”发言的机会,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如一个送气音的词读准了我就当场表扬鼓励。时间长了他们就消除了害羞心理,不再胆怯。尽管仍有吐词不清之时,但说话的声音大了,课堂上也踊跃发言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勇于发言,善于发言的习惯。这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语文内容丰富多彩,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构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长久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545600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