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企业可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实训场景、教育资源、部分师资等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此起彼伏的招聘会,狼藉满地的求职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求职者,新一届大学生毕业,大学又涌就业潮。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求职竞争。显然,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工作经验不需要企业培训即可适应岗位角色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而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求职的“软肋”。
国际上对拥有较高技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兴起时间并不长。
一、国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举要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双元制”的含意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培训企业,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培养单位,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实训是主体,占学生学习总学时的2/3,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学校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来自企业的教师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及时地传递给学生,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的专职教师要求至少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每位教师还要到企业,了解、研究企业,以熟悉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由于这种培养模式十分强调职业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很强,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一上岗就能适应并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因此学生就业率很高。如德国的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派管理人员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和质量等。这种培养模式简称为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学校课程设计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专业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理论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一一开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通过对职业的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有效的。在师资方面,美国的职业学校同样分为专职、兼职两种。专职教师要求有博士、硕士学位,从事理论方面教学,聘任程序与大学相同;兼职教师多为专门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主要教授应用性课程,如企业家主教管理,律师教法律,会计师教财会,技师教维修,软件人员教程序设计等。学校依靠兼职教师获取大量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保证学生所学即将来所需。
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英国职业教育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方式:学生用一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如此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注重把职业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开设专门的“工作经验课程”。为了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成立培训与企业协会,并通过立法赋予企业培训青年的重任。英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根据社会上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有的专业每年招生,有的专业隔年招生,如发现劳动市场某专业技术人员过剩即停止招生,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服务本地区工、农、商等行业需求。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型”模式。行业在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中大部分成员来自于支柱行业,联邦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是由各行各业人员组成,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由企业或行业专家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制定相应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学校按照此标准设计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特点是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无须再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这种培养模式增进了公众与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受到政府和企业青睐。
二、发达国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重视与企业合作办学。从国外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但最终还是落实在“合作教育”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步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像澳大利亚企业甚至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企业或行业都发挥着主导作用。
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与课程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重视知识的应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融学术和职业内容为一体。
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促进企业参与方面是不可少的,如英国就通过立法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也能促进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合作教育,如德国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减免部分税收;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培训学生等等。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企业可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实训场景、教育资源、部分师资等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或初级阶段。一些院校仅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聘请了企业界人士参加,一年仅开一次会;也有一些院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一批实训基地的协议,但学生并没有或只有少数进入这些基地实训。校企合作几乎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情,大多数企业对此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高消费,人才需求现状显示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企业很容易得到廉价的劳动力,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合作,甚至认为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反而是企业的累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将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和措施上。例如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税额;或者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中介机构,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或者规定企业接纳实习生,实习期间由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企业无需支付任何报酬,免费使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生。这样的合作,学校可以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一方不仅可以获得免费劳动力,还可以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做自己的员工,同时学校的教师还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既是“讲师”也是“工程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这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具备很高的“文凭”,但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经验,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应用型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与传统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相比,具有自身特点。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在能力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一线”的工作程序有相当的了解,将教学过程与“一线”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院校要引进具有“一线”工作背景的技术专家,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部分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缓解校内教师生产、服务一线经验不足的矛盾;同时积极为理论教学教师提供校外职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机会,使其熟悉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突出应用的课程模式。应用型的教育是一种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再以学科发展为主要依托,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使受教育者毕业后不再经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就能立即上手并胜任行业企业相应的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的工作。这要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方案中要清晰体现,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管理制度等方面,国内高职院校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
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此起彼伏的招聘会,狼藉满地的求职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求职者,新一届大学生毕业,大学又涌就业潮。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求职竞争。显然,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工作经验不需要企业培训即可适应岗位角色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而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求职的“软肋”。
国际上对拥有较高技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兴起时间并不长。
一、国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举要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双元制”的含意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培训企业,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培养单位,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实训是主体,占学生学习总学时的2/3,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学校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来自企业的教师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及时地传递给学生,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的专职教师要求至少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每位教师还要到企业,了解、研究企业,以熟悉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由于这种培养模式十分强调职业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很强,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一上岗就能适应并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因此学生就业率很高。如德国的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派管理人员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和质量等。这种培养模式简称为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学校课程设计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专业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理论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一一开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通过对职业的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有效的。在师资方面,美国的职业学校同样分为专职、兼职两种。专职教师要求有博士、硕士学位,从事理论方面教学,聘任程序与大学相同;兼职教师多为专门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主要教授应用性课程,如企业家主教管理,律师教法律,会计师教财会,技师教维修,软件人员教程序设计等。学校依靠兼职教师获取大量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保证学生所学即将来所需。
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英国职业教育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方式:学生用一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如此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注重把职业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开设专门的“工作经验课程”。为了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成立培训与企业协会,并通过立法赋予企业培训青年的重任。英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根据社会上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有的专业每年招生,有的专业隔年招生,如发现劳动市场某专业技术人员过剩即停止招生,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服务本地区工、农、商等行业需求。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型”模式。行业在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中大部分成员来自于支柱行业,联邦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是由各行各业人员组成,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由企业或行业专家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制定相应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学校按照此标准设计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特点是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无须再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这种培养模式增进了公众与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受到政府和企业青睐。
二、发达国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重视与企业合作办学。从国外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但最终还是落实在“合作教育”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步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像澳大利亚企业甚至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企业或行业都发挥着主导作用。
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与课程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重视知识的应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融学术和职业内容为一体。
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促进企业参与方面是不可少的,如英国就通过立法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也能促进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合作教育,如德国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减免部分税收;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培训学生等等。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企业可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实训场景、教育资源、部分师资等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或初级阶段。一些院校仅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聘请了企业界人士参加,一年仅开一次会;也有一些院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一批实训基地的协议,但学生并没有或只有少数进入这些基地实训。校企合作几乎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情,大多数企业对此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高消费,人才需求现状显示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企业很容易得到廉价的劳动力,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合作,甚至认为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反而是企业的累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将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和措施上。例如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税额;或者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中介机构,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或者规定企业接纳实习生,实习期间由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企业无需支付任何报酬,免费使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生。这样的合作,学校可以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一方不仅可以获得免费劳动力,还可以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做自己的员工,同时学校的教师还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既是“讲师”也是“工程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这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具备很高的“文凭”,但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经验,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应用型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与传统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相比,具有自身特点。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在能力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一线”的工作程序有相当的了解,将教学过程与“一线”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院校要引进具有“一线”工作背景的技术专家,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部分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缓解校内教师生产、服务一线经验不足的矛盾;同时积极为理论教学教师提供校外职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机会,使其熟悉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突出应用的课程模式。应用型的教育是一种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再以学科发展为主要依托,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使受教育者毕业后不再经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就能立即上手并胜任行业企业相应的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的工作。这要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方案中要清晰体现,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管理制度等方面,国内高职院校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