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进行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治疗中后路手术疗效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3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伤椎内植骨术、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进行两组患者VAS评分改善、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对比。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后凸成角畸形获得明显矫正。在随后16个月随访中,观察组VAS评分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好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矫正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伤椎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降低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促使伤椎高度的有效回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椎弓根钉;脊椎骨折;胸腰椎骨折
近年来胸腰段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法,该方法具有坚强固定、满意复位等优势[1]。但相关研究认为在远期预后中该方法会引起一些并發症,包括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为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对胸腰段骨折治疗中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以对更适应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确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30例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包括13例男、17例女,患者年龄范围22~68岁;损伤部位包括6例胸椎、15例腰椎、9例胸腰椎合并。所有患者椎管占位和脊髓损伤情况经均CT和X线确定,依据使用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1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外侧植骨融合治疗。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Cobb角、伤椎前后缘比值、年龄、性别等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患者持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使其腹部悬空过伸脊柱开展体位复位。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顺眼棘突两侧进行椎旁机分离,将伤椎和相邻上下椎体显露,通过Weinstin定位法对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进行确定,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钻孔于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两侧,是横切面角和矢状角度保持在5~15°和0°。采用Cinotti法操作胸椎,将椎弓根钉置入横突上缘和关节突关节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腰椎进钉采用Magerl,进钉点为上关节突外缘垂线和横突中部水平线交点,进行连接杆安装以将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前凸撑开。观察组患者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通过向椎体内钻孔扩大骨道,将减压获得的自体骨或自体骼骨制作3毫米×3毫米骨粒,通过AO特制椎体内植骨漏斗植入椎体空腔,然后打压坚实。对照组患者椎管减压完成后,将小关节突周围关节囊和横突表面附着肌肉彻底去除,外侧后植骨采用自体骼骨或同种异体骨。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将伤口逐层关闭。2天~3天后将负压引流管拔除,并对患者施营养神经、抗感染药物。术后3个月患者需卧床休息,腰背肌功能锻炼应当循序渐进的开展,并定期接受X线照片复查。
1.3观察指标 为患者施X线检查,并对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进行测量和记录。参照《实用骨科学》VAS评分标准对患者腰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无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剧烈疼痛。评分满分10分,其中无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明显疼痛为4~6分,剧烈疼痛为7~10分。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改善明显,相对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锥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腰背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后期随访中观察组锥体前后缘比值、腰背疼痛评分、Cobb角矫正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表1、表2.
3讨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临床中常用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骨折复位充分、显露迅速等优势[2]。但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一些学者发现,该方法虽然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坚强固定的治疗目标,但是手术只能发挥临床固定功能,要使脊柱长期稳定,就应当充分关注生物稳定性重建、椎体骨性愈合受到后路手术术式的影响[3]。因此,本文对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情况进行了观察。依据术后随访情况可知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能够有效促进骨折复位、脊柱稳定,但该方法会造成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丢失,从(93.7±2.5)%下降至(85.1±2.2)%,Cobb角丢失4.8°,未能形成对后凸畸形、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的有效预防。其主要原因是椎弓根螺钉复位后胸腰段骨折后,松质骨小梁被挤压破坏部分未恢复,进而造成椎体内空腔、降低脊椎稳定性,内固定系统受到压应力的严重负荷[4]。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随访中未见患者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出现显著矫正丢失,VSA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好于对照组。研究证明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能够使脊椎后凸畸形矫正、伤椎高度丢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李日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5):710-713.
[2]项强.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7-28.
[3]吴维敏,吴学军.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83):35-35,36.
[4]董玉池.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37):324-324.
[5]王琦,于冰,李晔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883.
【关键词】椎弓根钉;脊椎骨折;胸腰椎骨折
近年来胸腰段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法,该方法具有坚强固定、满意复位等优势[1]。但相关研究认为在远期预后中该方法会引起一些并發症,包括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为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对胸腰段骨折治疗中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以对更适应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确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30例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包括13例男、17例女,患者年龄范围22~68岁;损伤部位包括6例胸椎、15例腰椎、9例胸腰椎合并。所有患者椎管占位和脊髓损伤情况经均CT和X线确定,依据使用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1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外侧植骨融合治疗。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Cobb角、伤椎前后缘比值、年龄、性别等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患者持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使其腹部悬空过伸脊柱开展体位复位。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顺眼棘突两侧进行椎旁机分离,将伤椎和相邻上下椎体显露,通过Weinstin定位法对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进行确定,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钻孔于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两侧,是横切面角和矢状角度保持在5~15°和0°。采用Cinotti法操作胸椎,将椎弓根钉置入横突上缘和关节突关节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腰椎进钉采用Magerl,进钉点为上关节突外缘垂线和横突中部水平线交点,进行连接杆安装以将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前凸撑开。观察组患者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通过向椎体内钻孔扩大骨道,将减压获得的自体骨或自体骼骨制作3毫米×3毫米骨粒,通过AO特制椎体内植骨漏斗植入椎体空腔,然后打压坚实。对照组患者椎管减压完成后,将小关节突周围关节囊和横突表面附着肌肉彻底去除,外侧后植骨采用自体骼骨或同种异体骨。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将伤口逐层关闭。2天~3天后将负压引流管拔除,并对患者施营养神经、抗感染药物。术后3个月患者需卧床休息,腰背肌功能锻炼应当循序渐进的开展,并定期接受X线照片复查。
1.3观察指标 为患者施X线检查,并对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进行测量和记录。参照《实用骨科学》VAS评分标准对患者腰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无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剧烈疼痛。评分满分10分,其中无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明显疼痛为4~6分,剧烈疼痛为7~10分。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改善明显,相对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锥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腰背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后期随访中观察组锥体前后缘比值、腰背疼痛评分、Cobb角矫正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表1、表2.
3讨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临床中常用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骨折复位充分、显露迅速等优势[2]。但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一些学者发现,该方法虽然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坚强固定的治疗目标,但是手术只能发挥临床固定功能,要使脊柱长期稳定,就应当充分关注生物稳定性重建、椎体骨性愈合受到后路手术术式的影响[3]。因此,本文对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情况进行了观察。依据术后随访情况可知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能够有效促进骨折复位、脊柱稳定,但该方法会造成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丢失,从(93.7±2.5)%下降至(85.1±2.2)%,Cobb角丢失4.8°,未能形成对后凸畸形、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的有效预防。其主要原因是椎弓根螺钉复位后胸腰段骨折后,松质骨小梁被挤压破坏部分未恢复,进而造成椎体内空腔、降低脊椎稳定性,内固定系统受到压应力的严重负荷[4]。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随访中未见患者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出现显著矫正丢失,VSA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好于对照组。研究证明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能够使脊椎后凸畸形矫正、伤椎高度丢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李日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5):710-713.
[2]项强.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7-28.
[3]吴维敏,吴学军.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83):35-35,36.
[4]董玉池.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37):324-324.
[5]王琦,于冰,李晔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