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迈进严监管时代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多家支付机构表示已获得跨境外汇支付许可。据悉,此次获批的机构限定在原有的30家跨境支付试点机构名单之内。截至3月10日,至少十余家机构获得业务许可的消息得到证实。一些机构将其解读为跨境支付业务由“试点制”向“许可制”的转换。我们认为此次事件本质上依然是支付行业“严监管”动作的延续。
  就从业机构数量而言,获批的机构没有超出原有30家试点机构的范围,但业务开展不规范或者没有相关业务的机构,此次没有得到许可批复,即总体数量收窄;从业务范围和有效年限来看,此次业务许可与之前试点相比,明确了业务执行范围、5年须重新审核等问题,即业务范围缩水,限制更加严格;从监管总体走向而言,支付领域的严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基本确立,并不断持续推进,此次变化可以看作是严监管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又一重要动作。

“严”是支付领域监管主基调


  近年来监管出台多项举措整治支付市场秩序,断直联、备付金制度和二次清算等问题成为治理重点并取得显著成效。罚单数量是“严监管”最直观的体现。
  自2015年以来,支付行业累计罚没金额近7亿元,最高的一笔处罚金额达1.6亿元。另据公开资料统计2015年以来央行开出的支付罚单数量不断增加,并在2018年达到顶峰156张,是2015年罚单数量的12倍之多。
  2019年罚单数量有所降低,说明在严监管威慑和警示之下,行业和规发展的氛围日益形成,持牌机构规范经营、不敢违规、不想违规的意识明显增强。
  在2019年11月28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2015年以来,严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基本确立,防范化解风险取得重大进展,支付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支付环境得以不断净化。一些问题得到有效监管,疏解了部分风险隐患,但仍有一些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无证经营”便是是屡禁不止、屡查屡犯首要问题。從严从重打击无证机构,将其作为严监管常态化的最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持牌机构务必回归业务本源,坚决避免超范围或未经许可开展业务,已开展的必须令行禁止。
  此次“试点制”向“许可制”的转换便是对跨境支付领域存在的一些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现有试点持证机构经营跨境支付业务的一次重新规范和整肃。

30家机构取得跨境支付资格


  自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批复》起算,跨境支付“试点”7年,先后产生30家试点跨境外汇支付机构。
  在中国非银支付机构要开展跨境外汇支付业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支付机构,持有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次,需要外汇管理局准许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批复文件。
  2015年年底,全国拥有跨境外汇支付试点资格的支付机构共27家。此后,监管态度转向,支付“严监管”模式开启,相当一段时间再无新支付机构获批试点资格。
  直至2017年春季,外管局才再次批准3家参与跨境试点。拥有跨境支付资格的支付平台数量达到30家。

行业乱象与监管转向


  虽然监管层对经营跨境支付业务有明确要求,但在市场层面,整个跨境支付行业并不十分规范。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并不鲜见。首先是无证经营。一直以来,涉足跨境电商支付业务的机构有两种,一种是获得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批复的境内支付机构,其本身拥有跨境外汇支付的资质;另一种则是持有境外牌照,在境内并未获得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批复的支付企业,这类型企业是以境外持牌机构的身份和境内有跨境支付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提供跨境支付服务。而后一种机构即为典型的“无证”经营,是此次监管重点整治的对象。其次是超范围经营。跨境支付试点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货物贸易、酒店住宿、留学教育、航空机票、国际展览、旅游服务、软件服务、国际运输、国际会议、通信服务十大行业。每家试点机构都有几种一项或几项业务资质。但是在现实运作中,超场景、超范围展业比较普遍,这也是此次“试点转正”过程中,一些机构业务范围缩水的主要原因。


2015年-2019年人行开出的支付罚单数量(单位:张)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严监管背景下,为了治理行业乱象,2019年4月30日,外管局发布《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废止了2015年开始试点的《关于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通知》,并提出新的名录登记要求。《办法》规定: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应于《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办法》要求,向注册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外汇管理部进行名录登记。所谓名录登记,即此次所谓的“试点制”向“审核制”的转换。
  在支付领域,猛药去疴和久久为功相结合的“严监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监管基调。除了无证经营之外,包括特约商户审查不严,核心业务外包,受理终端管理不严,为黑灰产等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违规将跨行收单变为“本代本”交易 ,当日结算(即T+0/ D+0资金结算)等都已经引起了监管层面的重视。支付机构应积极拥护监管,排查具体风险,深刻理解监管的方向和思路并及早做好应对方案。(作者系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我开始思考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2003年我就跟当时花旗的同事韩龙(Don Hanna)一起写过一篇关于非典经济影响的论文。我最初的猜测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会使得这次疫情的经济影响与非典不同,一是线上经济可以部分缓解疫情的冲击;二是更高的人员流动性可能会令病毒传播更快更广。即便如此,我仍然没有觉得新冠肺炎会是盖茨曾经预言的那个病毒。  最近两周,病毒在全球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非典
期刊
疫情挡不住赏花人  阳春三月,是属于樱花的季节,也是武汉一年当中最美丽的季节。关于武汉的春天,在我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樱花”,而武汉最有名的樱花观赏地无疑是武大。但除了武大,武汉还有一处“樱花胜地”:东湖磨山樱园。每年的3月下旬-4月中旬,是武汉樱花盛开期,花开的时候,人流如织。然而,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武汉大学和东湖樱花园却游客稀少。  武汉东湖磨山景区是亚洲最大的樱花园之一,占
期刊
疫情期间,线上购物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疫情期间,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我国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地阻止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在疫情防控要求之下,人们自觉居家,减少出门。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全民“宅家”使得人们外出消费骤减,对餐饮、旅游、房地产以及线下文娱等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人们的一些新的消费习惯。“宅经济”爆发线上消费增多  出于疫
期刊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第110个“国际妇女节”来得有些特殊。很多奋战在抗疫战线上的“女神”们,在国家有难、共克时艰的号角下,她们英勇地向病毒宣战,她们把劳作当成了过节,她们奔赴战场,她们面对生死义不容辞!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像鲜花一样灿烂,像情诗一般芬芳,像春天一样温暖。她们或奋斗在战疫一线,或奔波在救援途中,或坚守在各自的岗位,成为这场不能输的战“疫”中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向疫情中许许多多伟大
期刊
河南西平举办的第十一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阳春三月,走进河南西平,满城绿荫、百花竞艳,阡陌田园、硕果盈枝。从县城到农村,无论是项目建设一线、企业生产车间还是建筑工地、乡间田野,干部群众抓项目、搞建设、谋发展的热潮滚滚而来,一个个工业项目、民生工程、致富产业加快推进,为繁荣幸福、和谐安居建设奏响了激越、高昂的乐章。  近年来,西平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肉类产量百强县”“全国生
期刊
国家数字图书馆线上服务正常开展,读者可畅享海量数字资源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系统内疫情防控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纾解疫情防控时期文化和旅游企业经营困难,各省也相继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然而,困难时期的文化产业想要复苏,还是要靠自救。从疫情开始以来,电影院线、综艺节目、实体书店,纷纷“上云触网”,以求减少损失。新的呈现形式让让人耳目一新,也催生了文化产业深层次的转变。故宫博
期刊
山东莱州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示范村智能蔬菜大棚项目  山东省莱州市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列为2019年农村党建“一号工程”,坚持“积极务实、精准集约”主基调,聚焦政治引领功能、经济引领功能“双提升”,精准建社、聚力兴社,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莱州实践”。2019年以来,该市先后接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委党校等上级单位领导、专家观摩考察60多批次。  凝聚共识+前置规范——“下好先手”。从解开广
期刊
圖:某地冶炼企业。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很多行业的供求关系就像钢铁产能一样,从“短缺“走向”过剩”。  春节后在家办公,陈年的粽子、大米、坚果、食用油一点点见少,看着橱柜从拥挤变清爽,竟吃出了一种成就感,颇能体会工厂清理积压库存的喜悦。  当今中国,消费品过剩早已是常态,以至于全民尝试“断舍离”,学着去整理“过剩”、清理“淤积”;正常消费已满足,新增消费靠“剁手”,零售企业不得不在下沉市场、模式创新
期刊
物业人坚守岗位,严防死守  “治疗一线在医院,防控一线在物业”。疫情防控期间,总有一些事迹令人感动,总有一些背影让人放心。面对疫情,医护工作者成为最美逆行者,而物业人则扮演着守护社区安康的既普通又重要的角色,让严冬不再那么寒冷,疫情也不再那么可怕。北京朝阳区小关社区邻里互助的点点滴滴,让这场战“役”中流淌着暖人的温情。邻里心向善 人间情送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小关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
期刊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行业均受到较大影响。但是,“危”与“机”总是相伴相生,疫情后的产业复苏也可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2003年,“非典”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大众化和商业化的进程。那一年,诞生了淘宝、京东等对中国数字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产品和企业,网易、搜狐、新浪等互联网企业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全年盈利,股价重新驶向增长的快车道。  今年,新零售、远程办公、在线协作等新业态和新组织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