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治疗现状和再认识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增加呼吸末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和促进分泌物排泄,从而改善氧合。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到成人ARDS患者,特别是同时进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或较长时间进行俯卧位的患者,PPV可能降低病死率。当前资料显示对ARDS患者合并严重低氧血症时,早期PPV有帮助,但仍然需要关注体位相关的通气并发症。儿科PPV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其他文献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中的经典类型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是危重症肾小球疾病,90%见于儿童。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目前分为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和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两大类。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易反复,急性期病死率高。补体旁路途径的过度激活在非典型溶血尿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146a对寻常型银屑病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探讨miRNA-146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儿30例和健康对照儿童30名。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46a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46a组和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与常频机械通气(CM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致难治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住院治疗诊断为重度NRDS致难治性呼吸衰竭67例患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其中HFOV组35例,予HFOV治疗;iNO组32例,予CMV联合iNO治疗。比较2组呼吸机治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提出已近50年,但有关ARDS的诊断仍有许多欠完善之处,尤其儿童ARDS诊断一直沿用成人标准。现回顾ARDS的诊断现状,尤其对2015年国际儿童ARDS诊断共识进行详细介绍,并对ARDS未来诊断需要完善之处进行阐述。
目的总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患儿(CM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2014年2月24日收治的1例CMC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基因诊断结果、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4岁。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的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随后渐出现皮肤、甲床的念珠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能控制,但易反复,4年前逐渐出现自身免疫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蛋白尿、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是最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之一。其中,高频振荡通气具有小潮气量、低呼吸道压、减少肺泡损伤的特点,是一种治疗ARDS安全有效的手段。现就ARDS的高频通气治疗现状和再认识作一阐述。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滴注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早产儿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共53例,随机信封法分为2组:A组为非镇痛(对照)组,26例;B组为镇痛(试验)组,27例。试验组于气管插管后即予芬太尼1 μg/(kg·h),持续静脉滴注,当呼吸机参数平均呼吸道压(MAP)<7 cmH2O(1 cmH2O=0.09
期刊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且疗效确定,但是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早期研究发现PS可改善ARDS患儿的氧合,降低病死率,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S并不能改善ARDS患儿的远期预后。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P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关于ARDS的文献较多,但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尚未统一。现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总结和分析ARDS的诊断标准及基础疾病治疗、液体管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体外膜肺治疗、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吸入一氧化氮和药物治疗等在ARDS中的应用,以期推进ARDS规范化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