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过程和方法”作为目标,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程度大大加深,并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这些新内涵和要求正在使课堂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怎样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高效的?
一、有效的过程是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现实的过程,由于教学要素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效能的。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堂课,内容是“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着呢!
生3:我发现鱼儿在河里快活得游来游去。
生4: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呢?
生5: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6: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然而,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仅通过观察、合作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且在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让学生运用手工课上所掌握的“剪纸”技巧,剪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因此,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活动中的水平递进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真正过程。
二、有效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思维探究的过程
曾听过这样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计算例题时作了如此的安排:
师:同学们,下面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学生立刻“动”了起来——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4人一起议论。
师:大家分好工了吗?
生:我们这一组,我负责画图,××负责列式,××负责计算……
生:我们这一组安排了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画图……
师(满意地):好的,大家开始吧。
学生再次“活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教师让一组同学到黑板上面演示,4人同时上台。两个学生画图,两个学生计算。画图的学生一个手持粉笔在画着线段图,另一个手里拿着黑板擦也很认真……以上的案例在平常的课堂中并不少见,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处处分组,时时讨论,使讨论过多过滥,却不知个体的自主学习也有探究。这样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独立思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研究、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随之消退。
三、有效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民主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认识射线》的片段。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
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
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同学笑了。)
师:你们有意见吗?(绝大多数同学感到疑惑。)
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
“直线、射线和线段”这节课听过不少,像这位学生这样“出格”的回答还是第一次出现。居然说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头发是射线。我位这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震撼了,更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所折服,这样幽默地用“两个假定”,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护了质疑孩子的积极性。
四、有效的过程应该是收放自如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要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进度的把握以及40分钟的整体效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做到收放自如。
如《统计中的平均数》这一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投篮比赛的情境。青蛙队有4位队员,分别投了4个,6个,4个,4个;兔子队5个队员分别投了7个,3个,3个,4个,3个。在用课件出示了比赛结果的示意图后,让学生讨论冠军的奖牌应该给哪一队?并设计一种自己认为最公平的评选方案。
学生说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奖牌给兔子组,因为他们有一个队员投了7个,是投篮次数最多的;第二种方案:奖牌给青蛙组,因为他们平均每个人投篮的次数多;第三种方案:让青蛙队再增加一名队员,这样比赛才公平。由于学生有了分歧,教师就安排学生合作讨论,到底哪一种评比方法才合理。结果学生讨论的结果出乎老师的意料,基本上偏向第三种方案。无论老师怎么启发,还是再组织讨论,就是无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平均数”靠拢,始终无法进入这堂课教学的主题。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的思维还是被困在原地……类似的“水泼出去收不回来”的现象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不少。因此,为师者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该民主时便民主,该集中时就集中。因为除了课堂,学生还有很多发表见解的时间和阵地,比如自习课、校本课,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余时间,比如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竞赛活动等。
总之,只要根据各学科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亲自实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过程”,也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杨博
一、有效的过程是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现实的过程,由于教学要素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效能的。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堂课,内容是“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着呢!
生3:我发现鱼儿在河里快活得游来游去。
生4: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呢?
生5: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6: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然而,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仅通过观察、合作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且在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让学生运用手工课上所掌握的“剪纸”技巧,剪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因此,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活动中的水平递进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真正过程。
二、有效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思维探究的过程
曾听过这样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计算例题时作了如此的安排:
师:同学们,下面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学生立刻“动”了起来——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4人一起议论。
师:大家分好工了吗?
生:我们这一组,我负责画图,××负责列式,××负责计算……
生:我们这一组安排了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画图……
师(满意地):好的,大家开始吧。
学生再次“活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教师让一组同学到黑板上面演示,4人同时上台。两个学生画图,两个学生计算。画图的学生一个手持粉笔在画着线段图,另一个手里拿着黑板擦也很认真……以上的案例在平常的课堂中并不少见,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处处分组,时时讨论,使讨论过多过滥,却不知个体的自主学习也有探究。这样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独立思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研究、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随之消退。
三、有效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民主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认识射线》的片段。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
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
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同学笑了。)
师:你们有意见吗?(绝大多数同学感到疑惑。)
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
“直线、射线和线段”这节课听过不少,像这位学生这样“出格”的回答还是第一次出现。居然说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头发是射线。我位这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震撼了,更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所折服,这样幽默地用“两个假定”,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护了质疑孩子的积极性。
四、有效的过程应该是收放自如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要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进度的把握以及40分钟的整体效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做到收放自如。
如《统计中的平均数》这一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投篮比赛的情境。青蛙队有4位队员,分别投了4个,6个,4个,4个;兔子队5个队员分别投了7个,3个,3个,4个,3个。在用课件出示了比赛结果的示意图后,让学生讨论冠军的奖牌应该给哪一队?并设计一种自己认为最公平的评选方案。
学生说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奖牌给兔子组,因为他们有一个队员投了7个,是投篮次数最多的;第二种方案:奖牌给青蛙组,因为他们平均每个人投篮的次数多;第三种方案:让青蛙队再增加一名队员,这样比赛才公平。由于学生有了分歧,教师就安排学生合作讨论,到底哪一种评比方法才合理。结果学生讨论的结果出乎老师的意料,基本上偏向第三种方案。无论老师怎么启发,还是再组织讨论,就是无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平均数”靠拢,始终无法进入这堂课教学的主题。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的思维还是被困在原地……类似的“水泼出去收不回来”的现象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不少。因此,为师者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该民主时便民主,该集中时就集中。因为除了课堂,学生还有很多发表见解的时间和阵地,比如自习课、校本课,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余时间,比如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竞赛活动等。
总之,只要根据各学科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亲自实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过程”,也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