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教师在课堂上用的较多的一个教学形式,当课程到一段落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摆脱传统课堂老师一人讲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引言: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利弊同行,这就需要老师掌握这个“度”,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最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就如何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
1.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會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1.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1.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2.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2.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合作学生对学生的交流、课堂互动都有着关键的作用,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助中成为。
参考文献:
[1]郭淑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21
[2]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119-120
(作者单位: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引言: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利弊同行,这就需要老师掌握这个“度”,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最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就如何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
1.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會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1.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1.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2.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2.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合作学生对学生的交流、课堂互动都有着关键的作用,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助中成为。
参考文献:
[1]郭淑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21
[2]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119-120
(作者单位: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