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奶奶是宜兴河桥镇人。奶奶性格直爽豪迈,这在江南人看来是不好的脾气,所以二十多岁才嫁给我的爷爷。按当时的习俗看,已经算是个老姑娘了。
奶奶家家境富裕,陪嫁也多,而当时我们洪家已经衰落了。在我小的时候,时常会翻看奶奶藏在大橱里的那些陪嫁细碎物什。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只花碗(现在想来是只粉彩碗),色彩非常明丽。我喜欢极了,捧着碗细看。记得上面描画着一个花园,有一处池塘,周圍满是林木,鲜花盛放。是春天的景色。还有一座开敞的屋,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坐着两个人。连接着这画面的还绘着许多房舍的远景,以及一座漆着朱红色栏杆的桥。我喜欢得紧,可是不到一天时间,却不小心打破了这只碗。于是那座花园便瞬息破碎了,四分五裂碎了一地。奶奶听到碗破声就过来,以为奶奶肯定要骂我的,却没有,她盯着一地的碎瓷片,自言自语道:唉,又一个陪嫁没有了。
晚上我在睡梦里,努力想补好那只碗,却一点办法没有。我无论怎样着急,还是不能完全恢复那个花园的原貌。梦里那懊悔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至今仍在内心潜伏着,仍在梦里催促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我的每一个梦境里,去拼凑那座花园。梦里常要被碎瓷片划破手指,这样的不安还有挥之不去的梦魇,让我产生了一种难以完成拼凑的沮丧情绪。或许一辈子,我也无法解读完成这个花园,即使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个梦,也依旧不可能复原那个花园。这是一部不能完成的书,因为那个花园在我的梦里存在了几十年,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她因为支离与破碎,失却了原来的格局,已经与我家明代的祖宅,以及之后遇到的网师园、留园还有沧浪亭等庭园糅合在了一起。在梦里,我总是从网师园的万卷堂迈入,转了一个弯,却来到沧浪亭起伏的回廊,穿过祖宅,最后却迷失在留园的池塘里了。
我知道我注定不能写完我想写的这部书,因为从一开始,那个花园就已经是碎瓷片了。
掬取碎瓷片,我不知如何是好。
吃茶.《茶经》
听丁山的朋友说,陆羽写《茶经》的地方现在已经很荒凉了。据说唐朝的时候,陆羽住在宜兴和长兴交界处的杼山妙喜寺(位于浙江湖州市西郊妙西乡宝积山,天宝十五年,陆羽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湖州,并与杼山妙喜寺主持僧皎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离丁山不远,陆羽在那里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荼经》(也有说用了三十年,但仅仅三卷十毒七千余字,恐怕用不了这么久吧)。我不能理解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这样的一部书,或者他根本不是想要去传播一个吃茶的法则。陆羽是一个弃婴,口吃,相貌丑陋,他的成长过程想来一定是非常难熬的。好在他自小生活在庙宇,日日可闻“梵音”,心境想必不会多添烦乱。可是陆羽并不愿意削发为僧,据载,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拒绝了,并称“羽将受孔圣之文”。十二岁,陆羽就离开寺庙,之后做了优伶。颇为严肃,因为吃茶最早风行于庙堂。
曾在日本京都喝过一次末茶,可能还是宋朝人的吃茶方式,之前的工序不曾看见。端上来一只大黑碗,碗里碧绿荡漾着茶末,喝一口,口腔内每一寸肌理组织均被细碎的茶末粘附,茶的浓香迅速被敏感的味觉系统吸纳,心头为之一震。这就是宋朝茶的滋束?
139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和饼茶,改贡芽茶或称散茶,也就是现今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叶。
这样的吃茶方式,被规范了几百年。之后的工匠便精心于泡茶的壶及饮茶的杯子,可能为了对比唐宋时代的繁琐,明清以来的茶具,多为简洁朴实的造型,吃茶当然是为自己的心性。
奶奶家家境富裕,陪嫁也多,而当时我们洪家已经衰落了。在我小的时候,时常会翻看奶奶藏在大橱里的那些陪嫁细碎物什。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只花碗(现在想来是只粉彩碗),色彩非常明丽。我喜欢极了,捧着碗细看。记得上面描画着一个花园,有一处池塘,周圍满是林木,鲜花盛放。是春天的景色。还有一座开敞的屋,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坐着两个人。连接着这画面的还绘着许多房舍的远景,以及一座漆着朱红色栏杆的桥。我喜欢得紧,可是不到一天时间,却不小心打破了这只碗。于是那座花园便瞬息破碎了,四分五裂碎了一地。奶奶听到碗破声就过来,以为奶奶肯定要骂我的,却没有,她盯着一地的碎瓷片,自言自语道:唉,又一个陪嫁没有了。
晚上我在睡梦里,努力想补好那只碗,却一点办法没有。我无论怎样着急,还是不能完全恢复那个花园的原貌。梦里那懊悔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至今仍在内心潜伏着,仍在梦里催促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我的每一个梦境里,去拼凑那座花园。梦里常要被碎瓷片划破手指,这样的不安还有挥之不去的梦魇,让我产生了一种难以完成拼凑的沮丧情绪。或许一辈子,我也无法解读完成这个花园,即使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个梦,也依旧不可能复原那个花园。这是一部不能完成的书,因为那个花园在我的梦里存在了几十年,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她因为支离与破碎,失却了原来的格局,已经与我家明代的祖宅,以及之后遇到的网师园、留园还有沧浪亭等庭园糅合在了一起。在梦里,我总是从网师园的万卷堂迈入,转了一个弯,却来到沧浪亭起伏的回廊,穿过祖宅,最后却迷失在留园的池塘里了。
我知道我注定不能写完我想写的这部书,因为从一开始,那个花园就已经是碎瓷片了。
掬取碎瓷片,我不知如何是好。
吃茶.《茶经》
听丁山的朋友说,陆羽写《茶经》的地方现在已经很荒凉了。据说唐朝的时候,陆羽住在宜兴和长兴交界处的杼山妙喜寺(位于浙江湖州市西郊妙西乡宝积山,天宝十五年,陆羽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湖州,并与杼山妙喜寺主持僧皎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离丁山不远,陆羽在那里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荼经》(也有说用了三十年,但仅仅三卷十毒七千余字,恐怕用不了这么久吧)。我不能理解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这样的一部书,或者他根本不是想要去传播一个吃茶的法则。陆羽是一个弃婴,口吃,相貌丑陋,他的成长过程想来一定是非常难熬的。好在他自小生活在庙宇,日日可闻“梵音”,心境想必不会多添烦乱。可是陆羽并不愿意削发为僧,据载,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拒绝了,并称“羽将受孔圣之文”。十二岁,陆羽就离开寺庙,之后做了优伶。颇为严肃,因为吃茶最早风行于庙堂。
曾在日本京都喝过一次末茶,可能还是宋朝人的吃茶方式,之前的工序不曾看见。端上来一只大黑碗,碗里碧绿荡漾着茶末,喝一口,口腔内每一寸肌理组织均被细碎的茶末粘附,茶的浓香迅速被敏感的味觉系统吸纳,心头为之一震。这就是宋朝茶的滋束?
139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和饼茶,改贡芽茶或称散茶,也就是现今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叶。
这样的吃茶方式,被规范了几百年。之后的工匠便精心于泡茶的壶及饮茶的杯子,可能为了对比唐宋时代的繁琐,明清以来的茶具,多为简洁朴实的造型,吃茶当然是为自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