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不少家庭夫妇双方或者一方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本该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迫长时间分离,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这给他们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发展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一、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这种照管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已。我校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中得知临时监护人就这样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无病无灾,我们对他们的父母就有了交代”。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学习上无人照管,疑难问题无人指导,学习信心逐步下降,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成绩一直在下游徘徊。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闯世界挣钱,甚至比 “知识分子”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2、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习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好起来,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日后有出息。但相当一部分人的希望是事与愿违—— “挣了票子误了儿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一些老人或其亲朋,他们对孩子大多放任自流,由着孩子的性子而为,或不敢管教,或不会管教。生活在这样一种缺乏管理与指导的环境中的孩子,到了学校受不了纪律的约束,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且语言粗鲁、口出脏言而习以为常。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为: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二是只知单向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不思进取,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3、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也是较为普遍的。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我校就有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他们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他们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逆反心理严重,个别性格古怪孤僻不信任人,自以为是,与同学关系不好,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等。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二、当前迫切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必须给予深切关注。作为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情感走向,积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摸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让教育适应每个“留守学生”,学校应对每一位“留守生”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将“留守生”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父母走向、联系方式及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备案,以便分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进行家访,经常与“留守学生”的代养人、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2、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教师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与他们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敞开心扉。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针对“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也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学会自立、自尊、自律、自强,学会生活;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从小就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开设一些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让他们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最后,我坚信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不怕麻烦的耐心、仔细观察的细心、做好学生工作的决心,“留守儿童”就一定会享受到教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我们也会让那些身处异乡打工的家长放心。
(作者联通:725700陕西省旬阳县白柳镇柳村小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这种照管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已。我校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中得知临时监护人就这样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无病无灾,我们对他们的父母就有了交代”。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学习上无人照管,疑难问题无人指导,学习信心逐步下降,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成绩一直在下游徘徊。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闯世界挣钱,甚至比 “知识分子”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2、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习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好起来,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日后有出息。但相当一部分人的希望是事与愿违—— “挣了票子误了儿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一些老人或其亲朋,他们对孩子大多放任自流,由着孩子的性子而为,或不敢管教,或不会管教。生活在这样一种缺乏管理与指导的环境中的孩子,到了学校受不了纪律的约束,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且语言粗鲁、口出脏言而习以为常。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为: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二是只知单向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不思进取,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3、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也是较为普遍的。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我校就有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他们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他们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逆反心理严重,个别性格古怪孤僻不信任人,自以为是,与同学关系不好,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等。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二、当前迫切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必须给予深切关注。作为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情感走向,积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摸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让教育适应每个“留守学生”,学校应对每一位“留守生”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将“留守生”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父母走向、联系方式及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备案,以便分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进行家访,经常与“留守学生”的代养人、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2、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教师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与他们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敞开心扉。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针对“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也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学会自立、自尊、自律、自强,学会生活;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从小就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开设一些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让他们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最后,我坚信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不怕麻烦的耐心、仔细观察的细心、做好学生工作的决心,“留守儿童”就一定会享受到教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我们也会让那些身处异乡打工的家长放心。
(作者联通:725700陕西省旬阳县白柳镇柳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