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076-02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脑梗死;生活质量;满意度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的目的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人性化护理应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强调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真正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为中心上来[1]。人性化护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护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脑血管病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⑵均志愿参与研究;⑶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无明显失语或严重认知障碍;⑷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严重疾病;⑶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的脑卒中者;⑷严重精神疾病及其他影响认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男33例,女2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将该组患者采用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具体方法如下:
1.2.1 环境的人性化护理
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单位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柔和自然。病室放置鲜花,避免嘈杂,消除不良声音、光线刺激。控制探视家属的数量,保证患者的休息。
1.2.2 健康指导的人性化护理
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通过口头、书面及多媒体多种宣教方式,向患者宣教脑梗死的发病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法,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常用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解除患者的疑虑。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讲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按照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1.2.3 心理的人性化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通过收集患者及家属生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2]。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规律作息,保证休息时间,保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针对性心理咨询,进行正面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如何面对应激和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忧郁、悲观情绪,增强康复信心。使家属更多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
1.3 评价指标
⑴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⑵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⑶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共包括25个条目,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分别为52.05±11.35、58.79±12.75、62.23±12.31、64.17±14.12,对照组分别为48.12±10.56、52.45±11.24、57.32±11.23、60.21±13.24,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出院前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别为97.53±4.52、78.87±20.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31±3.78、62.90±15.62(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整体、个体化、有效且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其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肯定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将护理过程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为前提来实施,把爱心与责任心融入到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为护理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本研究在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融入人性化护理,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至“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宗旨,营造了关心患者、尊敬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氛围,提供了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结果显示,观察组不仅生活直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能力的恢复也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书萍,杨玮.不同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63-664.
[2]郭建萍.情绪干预对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62-63.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脑梗死;生活质量;满意度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的目的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人性化护理应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强调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真正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为中心上来[1]。人性化护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护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脑血管病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⑵均志愿参与研究;⑶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无明显失语或严重认知障碍;⑷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严重疾病;⑶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的脑卒中者;⑷严重精神疾病及其他影响认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男33例,女2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将该组患者采用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具体方法如下:
1.2.1 环境的人性化护理
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单位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柔和自然。病室放置鲜花,避免嘈杂,消除不良声音、光线刺激。控制探视家属的数量,保证患者的休息。
1.2.2 健康指导的人性化护理
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通过口头、书面及多媒体多种宣教方式,向患者宣教脑梗死的发病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法,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常用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解除患者的疑虑。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讲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按照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1.2.3 心理的人性化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通过收集患者及家属生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2]。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规律作息,保证休息时间,保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针对性心理咨询,进行正面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如何面对应激和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忧郁、悲观情绪,增强康复信心。使家属更多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
1.3 评价指标
⑴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⑵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⑶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共包括25个条目,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分别为52.05±11.35、58.79±12.75、62.23±12.31、64.17±14.12,对照组分别为48.12±10.56、52.45±11.24、57.32±11.23、60.21±13.24,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出院前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别为97.53±4.52、78.87±20.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31±3.78、62.90±15.62(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整体、个体化、有效且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其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肯定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将护理过程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为前提来实施,把爱心与责任心融入到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为护理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本研究在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融入人性化护理,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至“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宗旨,营造了关心患者、尊敬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氛围,提供了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结果显示,观察组不仅生活直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能力的恢复也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书萍,杨玮.不同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63-664.
[2]郭建萍.情绪干预对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