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教育思想针对“失主性”教育不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而提出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这既现代教育理论的目标,又是教育的内容。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
2.良好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创造
2.1科学地选择好适合的教材。
教师的教学是用自己的思想与知识开展教学的,教材只是用来帮助教师教学的。教材是含有教育价值的材料,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从众多素材中选择出的最佳材料,起到载体的作用。教材的确定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教材选择的范围很大。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教师确定课程中“用什么教”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对体育教学本质的理解。适合的表演性项目体育教材内容要全面,要有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要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为主。
2.2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在表演性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较为顺利地进入运动的工作状态。教师要根据每一节的教材内容,科学地安排准备部分的内容,使内容新颖有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准备部分,也可让学生自己调控,做创设好的情境的主人。体育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满足学生体育的需要,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空间。
2.3创设科学的教学时间、空间和项目。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运动基础和生理条件的差异、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因人而异地安排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锻炼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的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能尽快地将动机转化为现实,使动作技能在每一阶段都能被快速准确地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地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4建立自我评价的反馈调节系统。
实施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未必吻合,学生掌握的技术与标准要求会有差距,这需要通过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来调节。建立自我评价的反馈调节体系,采取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群评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较彻底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信息,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学生心理因素的调节
3.1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般说来,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学习需要,在表演性体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个问题或某个动作产生疑惑,进而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起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会转化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3.2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交融。
教学过程是实现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融、共鸣的过程。
体育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严肃,甚至冷酷无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激情,采取相应的教学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法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大部分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的运动与训练,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为了在教学中融洽与学生的交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体验情感,体育教师应该做到师生互爱、互相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
3.3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之与所学新知识同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强化概念表象,使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还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把一个动作与其他动作或生活中的某事物相联系,构建一个技术动作的认知结构,这是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4.主体意识的培养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培养具体包括:
4.1自我意识。
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它包括对自己机体活动的状态,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识、心理的活动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健康、迅速地发展和创造良好的主体性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要保证他们有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的活动时间、独立的人格空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调动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产生(特别是表演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强化,倡导自我教育,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自我体育意识的目的。
4.2参与意识。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锻炼和练习,积极地思维,产生学习体育的欲望,都有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参与的时机,选择适合于学生参与的内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同时要注意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参与机会要因人而异,做到全面性与层次性两方兼顾,使其参与意识到达到牢固、持久。
4.3评价意识。
指主动对人或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自觉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意识比较缺乏,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无权评价教师,无权评价教学,使教学失去民主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评价,对体育教学要有自我否定的概念,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对体育成绩、运动技术作出科学的评价,也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师可安排诊断会、交流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评价,使学生和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结语
主体性教育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要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這便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大大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好学、愿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立献:
[1]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辨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
[2]涂艳国.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3]肖川.“人性本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预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3).
[4]王啸.试论主体性教育的人学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8).
[5]张莹,高瞻;主体性教学模式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教育思想针对“失主性”教育不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而提出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这既现代教育理论的目标,又是教育的内容。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
2.良好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创造
2.1科学地选择好适合的教材。
教师的教学是用自己的思想与知识开展教学的,教材只是用来帮助教师教学的。教材是含有教育价值的材料,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从众多素材中选择出的最佳材料,起到载体的作用。教材的确定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教材选择的范围很大。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教师确定课程中“用什么教”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对体育教学本质的理解。适合的表演性项目体育教材内容要全面,要有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要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为主。
2.2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在表演性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较为顺利地进入运动的工作状态。教师要根据每一节的教材内容,科学地安排准备部分的内容,使内容新颖有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准备部分,也可让学生自己调控,做创设好的情境的主人。体育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满足学生体育的需要,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空间。
2.3创设科学的教学时间、空间和项目。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运动基础和生理条件的差异、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因人而异地安排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锻炼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的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能尽快地将动机转化为现实,使动作技能在每一阶段都能被快速准确地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地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4建立自我评价的反馈调节系统。
实施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未必吻合,学生掌握的技术与标准要求会有差距,这需要通过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来调节。建立自我评价的反馈调节体系,采取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群评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较彻底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信息,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学生心理因素的调节
3.1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般说来,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学习需要,在表演性体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个问题或某个动作产生疑惑,进而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起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会转化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3.2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交融。
教学过程是实现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融、共鸣的过程。
体育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严肃,甚至冷酷无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激情,采取相应的教学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法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大部分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的运动与训练,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为了在教学中融洽与学生的交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体验情感,体育教师应该做到师生互爱、互相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
3.3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之与所学新知识同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强化概念表象,使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还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把一个动作与其他动作或生活中的某事物相联系,构建一个技术动作的认知结构,这是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4.主体意识的培养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培养具体包括:
4.1自我意识。
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它包括对自己机体活动的状态,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识、心理的活动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健康、迅速地发展和创造良好的主体性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要保证他们有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的活动时间、独立的人格空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调动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产生(特别是表演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强化,倡导自我教育,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自我体育意识的目的。
4.2参与意识。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锻炼和练习,积极地思维,产生学习体育的欲望,都有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参与的时机,选择适合于学生参与的内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同时要注意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参与机会要因人而异,做到全面性与层次性两方兼顾,使其参与意识到达到牢固、持久。
4.3评价意识。
指主动对人或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自觉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意识比较缺乏,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无权评价教师,无权评价教学,使教学失去民主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评价,对体育教学要有自我否定的概念,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对体育成绩、运动技术作出科学的评价,也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师可安排诊断会、交流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评价,使学生和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结语
主体性教育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要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這便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大大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好学、愿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立献:
[1]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辨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
[2]涂艳国.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3]肖川.“人性本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预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3).
[4]王啸.试论主体性教育的人学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8).
[5]张莹,高瞻;主体性教学模式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