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而言,大多数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眼中颇为棘手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呈现“灌输化”“单一化低效化”等特征。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低效的尷尬,促进学生进行主体性、个性化的较高效的阅读。
关键词:对话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富有人文气息的综合基础性学科,阅读是语文学习和联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不是说教,不是讲大道理,阅读是一种情感陶冶、精神享受,许多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震撼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能感悟生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借鉴对话理论,把对话理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运用有效的师生对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水平。
一、 对话理论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概念。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甚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和知识共建;深层来讲,它挑战的是我们原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二、 对话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价值
对话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文化早期奠基时期,主张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对知识与真理进行探索。对话理论涵盖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话具有平等性、创造性、批判性以及引导性等特征。对话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强调师生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初中生好动好奇,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对话形式阅读教学,能发挥初中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语文阅读能够以文本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来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拓展与培养其开阔的思维与独立的人格。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会对文本和作者做出回应,然后,学生再将自己的反应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需要对对话形式有全面充足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创造机会,选择适宜的对话形式来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进行积极对话,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与交流。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更是阅读教学实施的保障。因此,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之后,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对话来使见解更加清晰,促使阅读更加厚重,更加有深度。
(一)对话,心底的尊重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和谐的地位进行有效对话,分享与接纳知识见解与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置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在对话的过程中注意神态举止,营造良好轻松的对话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以推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完成。
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曹刿及鲁庄公的看法。“曹刿在政治上远见卓识。”“曹刿在军事上指挥若定,而鲁庄公则目光短浅。”这是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这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讥讽、贬斥鲁庄公的说法。”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老师说:“我觉得你的观点很新颖,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鲁庄公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却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出让指挥权,鲁庄公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教师适时加以评价,“很棒的看法。对文本研读得很透彻,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值得每个同学学习。”同学们热烈鼓掌。在这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学生阅读赏析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无须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与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看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等都远远高于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平等民主地交流。师生对话没有代沟,学生畅所欲言,才能营造良好的能够自由发散思维的阅读氛围。
(二)对话,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笛卡欠曾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语文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还在于让学生“得法”,学会阅读的方法,由“读得懂”变为“懂得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能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以熏陶,在写作手法上以启迪。
1. 线索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的行文思路和精妙语言,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品析蕴藏其间的情感内涵。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笔者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就着重让学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开头和结尾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开头写出放慢脚步的情态,表现了我受到了美丽的藤萝的巨大吸引力。结尾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也写出藤萝给人以鼓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文本的前部分主要写驻足赏花以及花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宁静和喜悦”,并带走“这些时”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行文至此告一段落。接着,思想又向深层处挖掘——藤萝引发的回忆,让作者产生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的行文思路如图所示:
【被吸引】—【赏花·感受】—【回忆·感悟】—【被鼓舞】
通篇推进自然,段落层次间严丝合缝。
我们每学一篇文章可将作者的行文思路详细解剖,把文章所走的“路”揭示出来,引导学生跟着走。这样,教师通过阅读文本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深入,入乎其中,更忠实作者的情感取向,由此形成切实的体验感知,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2. 比较阅读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重要而饶有兴味的通道。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联系和比较,理清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故事、结构、主题相互关联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归纳总结出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来指导学习,即阅读其他文本。
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和孔乙己的进行对比。“两人有何共同点?”学生张嘴就来:“都醉心于科举考试,花尽了一生的心血。”教师又抛出问题:“两人的结局有何不同?”“范进中举了,飞黄腾达。”“孔乙己则可能死了。”“孔乙己只会读书啥都不会,早晚得饿死。”“他的腿断了,没人照顾。”“大家都只笑他,没人关心他。”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对这些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再往深处引导:“从他们不同的命运,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各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展示并相互纠正的基础上进行了班级讨论交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他们精神空虚,百无一能。”其他小组补充:“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是要造福社会,不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通过对比反思,两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鲜明,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與罪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采用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走进文本,更加深刻地把握文本内在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文本内在规律的把握,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三)对话,情感的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发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在其他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与文本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对,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杨绛在《老王》一文中,以一颗善感的心灵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以及朴实、善良的灵魂。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就是乘客中的一员,你会让老王载吗?你怎么看害了病的老王?”学生都露出嫌弃的表情,还大声地说:“不要让他载。”“他长得很丑。”“他太可怕。”在此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我们现在是通过小说来看老王,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被触动了,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悟出了“用善良体察善良”这一做人的标准,对“善”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要重新看待自己身边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曾被他们忽视过,所鄙视的。而此时学生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他们身上平凡而伟大的品质。教师适时地用龙应台在《百年思索》里的句子加以概括:为什么需要阅读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种看见,让我们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痛苦有了感受力。
在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原本封闭、狭窄的思维空间,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情感的浪花在翻腾,就如诺曼·文森特·波尔所说:“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挖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师生的有效对话,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让他们的情感去触撞作者的情感,从而感受由衷的、真切的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
这些触撞后产生的新的情感和思想,既能够给予学生精神境界提升的营养元素,也能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注入新的力量。
(四)对话,个性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思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能使每个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甚至相互讨论的对话氛围。
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安塞腰鼓,无法直接体验安塞腰鼓的磅礴力量,感知陕北高原特有的文艺风情,但是,每个学生有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同学们,在你们家乡有何让你印象深刻的民俗活动?你能否通过描述、绘画甚至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吗?”“舞狮、踩高跷、提线木偶戏……。”这一个个民俗活动从学生的嘴里一个个蹦出来。喜欢表演的孩子在课堂给我们来了一段扭秧歌;擅长演讲的同学,边用展示台展示家乡的过火活动图片,边给同学声情并茂的介绍。“赤脚走过火堆,走红走火,消灾祈福,生活更红火。”同学听得是抽气连连。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老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接近诗人的经历。他们在思想的天空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他们惊喜地发现万物皆含情,万物皆藏理,生活处处都有情理。借此契机,教师再及时加以仿写指导和强化训练,那么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大致达到了。 在这种个性化的展示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结合自身的特长,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示。教师根据学情构建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融入自己的魂魄,引导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个性化感情,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摇曳生姿、参差错落的学习生态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借助同伴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利于学生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更多的感情,从而启发自己新的看法;有助于让学生从倾听交流中启迪新的灵感,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并擦出新的火花;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话,形式的多样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并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丰富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营造友好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得到进步。
《探索月球的奥秘》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从月亮科普知识和月亮与文学艺术方面去搜集、整理材料。在这分工協作的准备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桌合作对话,小组分工对话。课堂上以4个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发言者和智囊团的角色是随着题目的变化而变化,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参与对话。有的孩子诗词拿手,有的孩子擅长猜字谜。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学生对话,从而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对话形式的多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毋庸置疑,教师需做好高效优化精细备课工作,认真研读教材,并将教材知识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中进行创造,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新想法并进行实践与完善,从而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展开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对话,都需对对话有全面透彻的认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话形式,与学生构建和谐良好的对话关系,进行高效优化的阅读教学。只有充分运用平等的有效对话,才能使传统的阅读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与魅力,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22.
[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31-36.
[3]张雨晨.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模式研究:以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9):71-72.
作者简介:
林丽明,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新民中学。
关键词:对话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富有人文气息的综合基础性学科,阅读是语文学习和联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不是说教,不是讲大道理,阅读是一种情感陶冶、精神享受,许多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震撼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能感悟生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借鉴对话理论,把对话理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运用有效的师生对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水平。
一、 对话理论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概念。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甚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和知识共建;深层来讲,它挑战的是我们原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二、 对话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价值
对话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文化早期奠基时期,主张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对知识与真理进行探索。对话理论涵盖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话具有平等性、创造性、批判性以及引导性等特征。对话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强调师生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初中生好动好奇,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对话形式阅读教学,能发挥初中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语文阅读能够以文本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来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拓展与培养其开阔的思维与独立的人格。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会对文本和作者做出回应,然后,学生再将自己的反应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需要对对话形式有全面充足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创造机会,选择适宜的对话形式来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进行积极对话,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与交流。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更是阅读教学实施的保障。因此,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之后,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对话来使见解更加清晰,促使阅读更加厚重,更加有深度。
(一)对话,心底的尊重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和谐的地位进行有效对话,分享与接纳知识见解与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置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在对话的过程中注意神态举止,营造良好轻松的对话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以推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完成。
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曹刿及鲁庄公的看法。“曹刿在政治上远见卓识。”“曹刿在军事上指挥若定,而鲁庄公则目光短浅。”这是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这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讥讽、贬斥鲁庄公的说法。”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老师说:“我觉得你的观点很新颖,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鲁庄公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却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出让指挥权,鲁庄公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教师适时加以评价,“很棒的看法。对文本研读得很透彻,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值得每个同学学习。”同学们热烈鼓掌。在这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学生阅读赏析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无须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与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看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等都远远高于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平等民主地交流。师生对话没有代沟,学生畅所欲言,才能营造良好的能够自由发散思维的阅读氛围。
(二)对话,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笛卡欠曾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语文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还在于让学生“得法”,学会阅读的方法,由“读得懂”变为“懂得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能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以熏陶,在写作手法上以启迪。
1. 线索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的行文思路和精妙语言,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品析蕴藏其间的情感内涵。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笔者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就着重让学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开头和结尾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开头写出放慢脚步的情态,表现了我受到了美丽的藤萝的巨大吸引力。结尾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也写出藤萝给人以鼓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文本的前部分主要写驻足赏花以及花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宁静和喜悦”,并带走“这些时”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行文至此告一段落。接着,思想又向深层处挖掘——藤萝引发的回忆,让作者产生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的行文思路如图所示:
【被吸引】—【赏花·感受】—【回忆·感悟】—【被鼓舞】
通篇推进自然,段落层次间严丝合缝。
我们每学一篇文章可将作者的行文思路详细解剖,把文章所走的“路”揭示出来,引导学生跟着走。这样,教师通过阅读文本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深入,入乎其中,更忠实作者的情感取向,由此形成切实的体验感知,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2. 比较阅读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重要而饶有兴味的通道。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联系和比较,理清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故事、结构、主题相互关联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归纳总结出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来指导学习,即阅读其他文本。
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和孔乙己的进行对比。“两人有何共同点?”学生张嘴就来:“都醉心于科举考试,花尽了一生的心血。”教师又抛出问题:“两人的结局有何不同?”“范进中举了,飞黄腾达。”“孔乙己则可能死了。”“孔乙己只会读书啥都不会,早晚得饿死。”“他的腿断了,没人照顾。”“大家都只笑他,没人关心他。”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对这些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再往深处引导:“从他们不同的命运,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各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展示并相互纠正的基础上进行了班级讨论交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他们精神空虚,百无一能。”其他小组补充:“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是要造福社会,不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通过对比反思,两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鲜明,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與罪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采用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走进文本,更加深刻地把握文本内在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文本内在规律的把握,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三)对话,情感的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发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在其他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与文本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对,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杨绛在《老王》一文中,以一颗善感的心灵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以及朴实、善良的灵魂。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就是乘客中的一员,你会让老王载吗?你怎么看害了病的老王?”学生都露出嫌弃的表情,还大声地说:“不要让他载。”“他长得很丑。”“他太可怕。”在此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我们现在是通过小说来看老王,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被触动了,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悟出了“用善良体察善良”这一做人的标准,对“善”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要重新看待自己身边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曾被他们忽视过,所鄙视的。而此时学生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他们身上平凡而伟大的品质。教师适时地用龙应台在《百年思索》里的句子加以概括:为什么需要阅读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种看见,让我们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痛苦有了感受力。
在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原本封闭、狭窄的思维空间,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情感的浪花在翻腾,就如诺曼·文森特·波尔所说:“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挖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师生的有效对话,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让他们的情感去触撞作者的情感,从而感受由衷的、真切的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
这些触撞后产生的新的情感和思想,既能够给予学生精神境界提升的营养元素,也能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注入新的力量。
(四)对话,个性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思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能使每个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甚至相互讨论的对话氛围。
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安塞腰鼓,无法直接体验安塞腰鼓的磅礴力量,感知陕北高原特有的文艺风情,但是,每个学生有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同学们,在你们家乡有何让你印象深刻的民俗活动?你能否通过描述、绘画甚至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吗?”“舞狮、踩高跷、提线木偶戏……。”这一个个民俗活动从学生的嘴里一个个蹦出来。喜欢表演的孩子在课堂给我们来了一段扭秧歌;擅长演讲的同学,边用展示台展示家乡的过火活动图片,边给同学声情并茂的介绍。“赤脚走过火堆,走红走火,消灾祈福,生活更红火。”同学听得是抽气连连。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老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接近诗人的经历。他们在思想的天空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他们惊喜地发现万物皆含情,万物皆藏理,生活处处都有情理。借此契机,教师再及时加以仿写指导和强化训练,那么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大致达到了。 在这种个性化的展示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结合自身的特长,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示。教师根据学情构建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融入自己的魂魄,引导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个性化感情,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摇曳生姿、参差错落的学习生态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借助同伴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利于学生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更多的感情,从而启发自己新的看法;有助于让学生从倾听交流中启迪新的灵感,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并擦出新的火花;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话,形式的多样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并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丰富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营造友好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得到进步。
《探索月球的奥秘》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从月亮科普知识和月亮与文学艺术方面去搜集、整理材料。在这分工協作的准备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桌合作对话,小组分工对话。课堂上以4个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发言者和智囊团的角色是随着题目的变化而变化,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参与对话。有的孩子诗词拿手,有的孩子擅长猜字谜。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学生对话,从而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对话形式的多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毋庸置疑,教师需做好高效优化精细备课工作,认真研读教材,并将教材知识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中进行创造,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新想法并进行实践与完善,从而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展开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对话,都需对对话有全面透彻的认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话形式,与学生构建和谐良好的对话关系,进行高效优化的阅读教学。只有充分运用平等的有效对话,才能使传统的阅读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与魅力,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22.
[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31-36.
[3]张雨晨.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模式研究:以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9):71-72.
作者简介:
林丽明,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新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