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精神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强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因其教育性质的独特性更是承担起重建人文精神的重担,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条理的构架,甚至在人文精神的概念理解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泛泛而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到底什么才是人文精神这一问题岌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与深入的研究。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课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换来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我们作为“传人”,要把这两种生命的真谛加以体悟和感受,要把它传达出来又传授给学生,这仅靠字斟句酌地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以《背影》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师生使用的相当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过分沉湎于词句的直白释义,却疏于对《背影》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详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走去混入来往人群的里头,在南京游逛一天则一句带过。有父亲过铁道的描写,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见叶圣陶的《文章评改》)以上同时又为实写,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都是别人很难体会出来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虚写,这就把父亲极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敢说敢为,记得一位老师在引领学生研究《登山》一文时,是这样做的:在让学生感受“危险小路”时,让学生先读读文,看看图,初步感受小路的危险;再读课文,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行动中感受小路之险;然后设置课文话外音,让学生闭眼听“小路险情”。急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教师配以紧张惊恐的旁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入“危险”的情境中,犹如亲临小路,置身其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种心理历程后说:“我浑身毛骨悚然。”“我腿脚发软,寸步难移。”“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谷的感觉,太可怕了。”他们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无不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在经历了“危险的旅程”之后,展示出“美丽的日出”景象,并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的害怕与恐惧刹时变成了无比的欣喜,情不自禁地大声感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就是在这种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高亢时而深沉的情感起伏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
  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在教学精彩处,为帮助学生张扬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练笔的机会,写出来的往往是妙笔生花。通过写后的交流,课堂总是会掀起一个个高潮,使学生真正地享受着语文。如在执教《秋天的图画》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设置了这样的训练:学了这一课,我们也来写一篇《秋天的图画》,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并都能把“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句话引到文章中,教师要对写得好的及时读给同学们听,为他们喝彩,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今天,语文教学还没能完全摆脱科学主义教育观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要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有效的策略,使语文教育走上弘扬人文的正轨,就要认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学习做人与学习语言并重;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寻找文化之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关注生命,弘扬个性;同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确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评价中,打破唯分是从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个性等多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也要有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实践证明,开展诸如书评、影评、辩论赛、演讲赛、联欢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沉浸在健康活泼的精神氛围中,给校园文化注入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勃勃的生机活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抵制丑恶,远离虚无,使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及奉献精神等得到强化。在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课堂上,有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语言表达能力日趋增强。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创造性也因此释放出了无穷的力量。
其他文献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使全班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从而园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上课做准备就是备课,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谈点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要掌握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语文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
我校地处常州西南农村,虽然乡镇经济比较发达,但学生家长在文化投资上的比例很不均等。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家长很少关注孩子成长的精神需求。因此低年级学生目前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笔者对本校低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在看电视、玩游戏与看书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而在学生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中,排名前两位的竟然是长篇漫画和幽默故事。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良机,不失时机地创设情景,启迪诱导,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在“动中写”;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勤于观察,加强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