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接到一个派出所的电话,说是抓了个“文物贩子”,请我过去看看那些宝贝都是什么年代的、值多少钱。我进了派出所,一眼就看见墙角处蹲着一个灰头土脸的小“油杆子”(旧时古玩行对年轻小伙计的戏称),那身打扮比要饭的强不了太多,要不是充满了惊恐的俩大眼珠子滴溜乱转,都难看出来是个活物。在“油杆子”的脚下,摆着一大堆的赃物,全是“古代玉器”。我寻思着:这堆玩意儿可都是实芯儿的,没个百十斤可下不来。难为这主儿他是怎么从河北一路背过来的?真有把子力气,要是当个举重运动员,估计都能得着名次。
我把“油杆子”这个假文物贩子从派出所里捞了出来,顺道拐进了一家饭馆,就想打听打听这么多的“古玉”都是哪儿来的。一打听才发现,这“油杆子”是个内行,他讲述的玉器作旧手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油杆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半盒劣质香烟,递给我一支自己点燃一支,足足地嘬了几口,然后挺正儿八经地说:’“哎呀大哥,说实话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您可能不太知道,这行当虽然是‘一条龙’的生产线,但是各有各的分工。有选料、开料的,有专管雕工的,有专管‘作旧’的,还有跑货和做交易的。所以在这个行当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会刨(开料)的不如会找(选料)的,会找的不如会瞧(鉴别)的,会瞧的不如会雕(雕刻)的,会雕的不如会裱(做旧)的,会裱的不如会跑(卖货)的,干起来那可是一套一套。所以说,这‘作旧’是所有环节中特别重要的,往往不告诉别人。我呢?只是个‘会刨’的呀(其实他应该属于是‘会跑’的,在这儿他是‘谦虚’了),不人流!但是我大概知道些玉器造假的程序和方法,大哥,咱们今天说到哪里就算哪里好吗?”
骗人的“作沁”法
通常玉器的造假分三类:一是材料假,根本就不是玉的材料。二是雕工造假,这里又分“老玉新工…新玉新工”和“假玉新工”。第三就是颜色作假了,这当然就是目前最常见和最“实用”的,因为所谓“一白遮百丑”哇,美人儿都是如此,何况“美玉”呢?当然,这个“白”不仅仅光指“玉石”的白颜色,需要什么年代的,咱就能往上边招呼什么色儿。所以玉器造假的,往往是造“三代古玉”的假居多,因为此类玩意儿的真品几乎都是出土的,传世品极少见,所以只要能证明是出土的就好蒙人呗。
常见的玉器“作旧”也叫“人工染色法”,约摸有十多种招数。大抵都是围着玉器被埋人地下生成的被地下水、土、锈等给腐蚀出来的“沁”上边转悠。其实说起真正的“沁”来,那是玉器的一种瑕疵,一种缺陷,就跟挺漂亮的大姑娘那白净的脸蛋儿上长了几颗麻子或者起了各种颜色的斑块儿一样。这本该是被妆饰或者掩盖的,玉,讲究的就是个白璧无瑕么。然而这个“沁”的确又是玉石作品在大自然中经过沧海桑田的物理变化的表现,更是今天的好古玉者鉴别玉器新旧、真伪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说来,今天的人们懂不懂玉料先另论,可对“沁”这个字儿却“了如指掌”了,于是“沁”这种原本玉器身上的瑕疵,在今天就被有意无意地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那里现在做的“血沁”是用猪血拌上黄土放在一口大缸里,然后把玉器埋进去,时间一长它不光有“血沁”,还有“黄土锈”呢。哎——还有比这更“绿色”的染沁方法,古时候有一种草叫“虹光草”,专门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这种草的汁液鲜红如血,用它来沁染玉石是最好的,可惜只是口耳相传,谁也没见过这“虹光草”是什么样儿,在哪儿能采到。于是就有了其他的植物替代,比如用血竭草、紫草、透骨草等煮,也能煮出“血沁”的效果。据说还有用杏干儿、乌梅干儿或山里红干儿煮水染色的,您说滑稽不?没试验过,不知道效果如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不同的、带着点酸性的染料煮泡,然后用川蜡或巴西蜡“上光”,嘿!真能唬人呢!
“烹”出的锈斑“古玉”
第二种染色法,是仿出土时的“土锈”效果。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黄土用胶水给粘在所谓的玉器上,有粘得结实的,您用手都抠不下来。现在地摊儿上能看见布满斑斑“黄土沁”的“古玉器”,大多都是用这种方法炮制出来的,在这儿给您提个醒吧,省得您一看见“土沁”就晕菜!
第三种染色法叫“叩锈法”,这可是个古方儿,而且一直流传至今且不失其“神奇”。据说呀,在清朝大概是乾隆年间,江苏无锡一带有一位玉器造假高手,人们只知道他叫“阿叩”。这位“叩儿爷”发明了一种伪装古玉的方法,嘿—那叫一个绝!据说今天的故宫里还留着他老人家的作品呢。他把那些“毛坯玉”,也就是玉器的半成品和一些细碎的铁屑搅拌在一起,放在大水缸里,然后将煮开了锅的老醋猛然浇灌下去,这也叫“淬醋”。封好了以后埋在潮湿的地方,用十来天的工夫取出来,再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埋在人来人往的大街的土路下面,让千人踩万人踏。为什么要这么干?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他的道理。再约莫两三个月后“出土”,嘿?出土的“古玉器”,那上边布满了“橘皮纹”,纹路中满是铁锈斑且呈暗红色,再用开水煮上一煮,嘿一就大工告成啦。然而要想“破”这个“局”,据说得耗费几年的“盘工”(就是在手里抚摩),真玉的沁是“盘”不掉的,而“叩儿爷”的玩意儿慢慢就“褪色”啦。可您说,好几年都过去了,您还上哪儿说理去?
第四种方法叫做“伪造黑斑”法,据说古玉在地底下会受某些矿物质的影响,产生所谓黑斑,这也是“古玉”断代的重要依据呀。所以,造假者是决不能忽视的!方法是把“玉石”在开水里煮热,然后用浸湿了的破棉花把石头包好再放在铁算子上用火烧烤,等把棉花烧成灰烬的时候就往石头上抹蜡,一边翻个儿一边抹,一定要抹得均匀才能出效果。这么跟您说吧,如果往上边撒点儿孜然或辣椒面儿,一边翻烤一边喊:“哎——香喷喷,外焦里嫩啦!”就跟烤羊肉串儿一样了。您别光听着觉得可乐,这种带着“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特别大,地摊儿上这类宝贝儿多了,稍不留神就让人打眼!
第五种方法是伪造“鸡骨白”,在古代玉器中尤其是南方一带出土的(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可以偶尔见到一种类似“煮透了的鸡骨头”的颜色,俗称叫“鸡骨白”,学名叫做“石灰沁”。这种“沁色”的出现,有人说是玉石在地底下受“地火”侵遂成此相,这是胡说八道。真正原因是质地比较疏松的玉石在大自然中的钙化过程,并不神秘。但好古之人皆晓得,凡有此“鸡骨白”之特征的沁色者,必是名贵的“上古”之作品!于是求之若渴。既然有人“喜欢”,就有人琢磨不是?其实这所谓“鸡骨白”再容易仿制不过了,把次等的白玉或者岫岩玉放在火里烧烤,快烧透的时候用冷水猛泼。还有更简单的,干脆用硫酸泡,于是乎那“鸡骨”之“白”就应运而生啦。找块破布,没事儿的时候就擦巴擦巴——嘿!不是“红山”就是“良渚”,至少也是“战国”的!
第六种叫“褪光法”,这与前边说的不大一样,是专门仿制传世作品的方法。玩儿玉的都知道,传世玉器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温润、柔美的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所以就不能来“硬”的,得用“软”工夫。说通俗些,就是把玉器上边的“贼光”给去掉,瓷器不是也讲究这么个法则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糠麸皮摩擦,糠麸皮里边含有油分,这样“盘”出来的玉器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自然、柔和、滋润的光泽。据说旧社会不少“传世古玉”都是这么“盘”出来的。您知道要想“盘”出能唬人的效果来,得“盘”多少年吗?这么跟您说吧,一个刚进门的学徒,后来都成掌柜的了,手里这块玉保不齐还没“盘”好呢。那时候的手艺人是真肯下工夫,现在已经没人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笨法子喽。
编辑 王文娜
我把“油杆子”这个假文物贩子从派出所里捞了出来,顺道拐进了一家饭馆,就想打听打听这么多的“古玉”都是哪儿来的。一打听才发现,这“油杆子”是个内行,他讲述的玉器作旧手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油杆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半盒劣质香烟,递给我一支自己点燃一支,足足地嘬了几口,然后挺正儿八经地说:’“哎呀大哥,说实话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您可能不太知道,这行当虽然是‘一条龙’的生产线,但是各有各的分工。有选料、开料的,有专管雕工的,有专管‘作旧’的,还有跑货和做交易的。所以在这个行当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会刨(开料)的不如会找(选料)的,会找的不如会瞧(鉴别)的,会瞧的不如会雕(雕刻)的,会雕的不如会裱(做旧)的,会裱的不如会跑(卖货)的,干起来那可是一套一套。所以说,这‘作旧’是所有环节中特别重要的,往往不告诉别人。我呢?只是个‘会刨’的呀(其实他应该属于是‘会跑’的,在这儿他是‘谦虚’了),不人流!但是我大概知道些玉器造假的程序和方法,大哥,咱们今天说到哪里就算哪里好吗?”
骗人的“作沁”法
通常玉器的造假分三类:一是材料假,根本就不是玉的材料。二是雕工造假,这里又分“老玉新工…新玉新工”和“假玉新工”。第三就是颜色作假了,这当然就是目前最常见和最“实用”的,因为所谓“一白遮百丑”哇,美人儿都是如此,何况“美玉”呢?当然,这个“白”不仅仅光指“玉石”的白颜色,需要什么年代的,咱就能往上边招呼什么色儿。所以玉器造假的,往往是造“三代古玉”的假居多,因为此类玩意儿的真品几乎都是出土的,传世品极少见,所以只要能证明是出土的就好蒙人呗。
常见的玉器“作旧”也叫“人工染色法”,约摸有十多种招数。大抵都是围着玉器被埋人地下生成的被地下水、土、锈等给腐蚀出来的“沁”上边转悠。其实说起真正的“沁”来,那是玉器的一种瑕疵,一种缺陷,就跟挺漂亮的大姑娘那白净的脸蛋儿上长了几颗麻子或者起了各种颜色的斑块儿一样。这本该是被妆饰或者掩盖的,玉,讲究的就是个白璧无瑕么。然而这个“沁”的确又是玉石作品在大自然中经过沧海桑田的物理变化的表现,更是今天的好古玉者鉴别玉器新旧、真伪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说来,今天的人们懂不懂玉料先另论,可对“沁”这个字儿却“了如指掌”了,于是“沁”这种原本玉器身上的瑕疵,在今天就被有意无意地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那里现在做的“血沁”是用猪血拌上黄土放在一口大缸里,然后把玉器埋进去,时间一长它不光有“血沁”,还有“黄土锈”呢。哎——还有比这更“绿色”的染沁方法,古时候有一种草叫“虹光草”,专门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这种草的汁液鲜红如血,用它来沁染玉石是最好的,可惜只是口耳相传,谁也没见过这“虹光草”是什么样儿,在哪儿能采到。于是就有了其他的植物替代,比如用血竭草、紫草、透骨草等煮,也能煮出“血沁”的效果。据说还有用杏干儿、乌梅干儿或山里红干儿煮水染色的,您说滑稽不?没试验过,不知道效果如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不同的、带着点酸性的染料煮泡,然后用川蜡或巴西蜡“上光”,嘿!真能唬人呢!
“烹”出的锈斑“古玉”
第二种染色法,是仿出土时的“土锈”效果。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黄土用胶水给粘在所谓的玉器上,有粘得结实的,您用手都抠不下来。现在地摊儿上能看见布满斑斑“黄土沁”的“古玉器”,大多都是用这种方法炮制出来的,在这儿给您提个醒吧,省得您一看见“土沁”就晕菜!
第三种染色法叫“叩锈法”,这可是个古方儿,而且一直流传至今且不失其“神奇”。据说呀,在清朝大概是乾隆年间,江苏无锡一带有一位玉器造假高手,人们只知道他叫“阿叩”。这位“叩儿爷”发明了一种伪装古玉的方法,嘿—那叫一个绝!据说今天的故宫里还留着他老人家的作品呢。他把那些“毛坯玉”,也就是玉器的半成品和一些细碎的铁屑搅拌在一起,放在大水缸里,然后将煮开了锅的老醋猛然浇灌下去,这也叫“淬醋”。封好了以后埋在潮湿的地方,用十来天的工夫取出来,再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埋在人来人往的大街的土路下面,让千人踩万人踏。为什么要这么干?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他的道理。再约莫两三个月后“出土”,嘿?出土的“古玉器”,那上边布满了“橘皮纹”,纹路中满是铁锈斑且呈暗红色,再用开水煮上一煮,嘿一就大工告成啦。然而要想“破”这个“局”,据说得耗费几年的“盘工”(就是在手里抚摩),真玉的沁是“盘”不掉的,而“叩儿爷”的玩意儿慢慢就“褪色”啦。可您说,好几年都过去了,您还上哪儿说理去?
第四种方法叫做“伪造黑斑”法,据说古玉在地底下会受某些矿物质的影响,产生所谓黑斑,这也是“古玉”断代的重要依据呀。所以,造假者是决不能忽视的!方法是把“玉石”在开水里煮热,然后用浸湿了的破棉花把石头包好再放在铁算子上用火烧烤,等把棉花烧成灰烬的时候就往石头上抹蜡,一边翻个儿一边抹,一定要抹得均匀才能出效果。这么跟您说吧,如果往上边撒点儿孜然或辣椒面儿,一边翻烤一边喊:“哎——香喷喷,外焦里嫩啦!”就跟烤羊肉串儿一样了。您别光听着觉得可乐,这种带着“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特别大,地摊儿上这类宝贝儿多了,稍不留神就让人打眼!
第五种方法是伪造“鸡骨白”,在古代玉器中尤其是南方一带出土的(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可以偶尔见到一种类似“煮透了的鸡骨头”的颜色,俗称叫“鸡骨白”,学名叫做“石灰沁”。这种“沁色”的出现,有人说是玉石在地底下受“地火”侵遂成此相,这是胡说八道。真正原因是质地比较疏松的玉石在大自然中的钙化过程,并不神秘。但好古之人皆晓得,凡有此“鸡骨白”之特征的沁色者,必是名贵的“上古”之作品!于是求之若渴。既然有人“喜欢”,就有人琢磨不是?其实这所谓“鸡骨白”再容易仿制不过了,把次等的白玉或者岫岩玉放在火里烧烤,快烧透的时候用冷水猛泼。还有更简单的,干脆用硫酸泡,于是乎那“鸡骨”之“白”就应运而生啦。找块破布,没事儿的时候就擦巴擦巴——嘿!不是“红山”就是“良渚”,至少也是“战国”的!
第六种叫“褪光法”,这与前边说的不大一样,是专门仿制传世作品的方法。玩儿玉的都知道,传世玉器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温润、柔美的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所以就不能来“硬”的,得用“软”工夫。说通俗些,就是把玉器上边的“贼光”给去掉,瓷器不是也讲究这么个法则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糠麸皮摩擦,糠麸皮里边含有油分,这样“盘”出来的玉器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自然、柔和、滋润的光泽。据说旧社会不少“传世古玉”都是这么“盘”出来的。您知道要想“盘”出能唬人的效果来,得“盘”多少年吗?这么跟您说吧,一个刚进门的学徒,后来都成掌柜的了,手里这块玉保不齐还没“盘”好呢。那时候的手艺人是真肯下工夫,现在已经没人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笨法子喽。
编辑 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