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触电”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茫:我的未来在哪里
  
  今年30岁的谭双剑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路桥乡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让弟弟妹妹安心上学,就在初一下半年开学不久,谭双剑跟父母提出了退学。在当时,读书考太学几乎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那是每一位农村父母和农村孩子的最大梦想啊!谭双剑明白辍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然而,他反而安慰哭泣的母亲:“妈,就算我不能读书考大学了,我也一定努力挣钱,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对于只有14岁的谭双剑来说,要想找到自食其力甚至发家致富的办法,谈何容易!
  这一年春节后,谭双剑终于想出了一个挣钱的方法:卖糖葫芦。谭双剑坚持卖了一个月糖葫芦,赚到了100多元钱。可是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他也慢慢体会到,只有走到更大的地方去,才有更多的机会。
  1994年夏天,谭双剑来到了馆陶县城。可是,正如母亲担心的那样,谭双剑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他只得在一家馒头批发店找到了一份给零售摊点送馒头的工作。这样一份单纯的工作,却常常受到老板的无理训斥,谭双剑又委屈又伤心。他一遍遍问自己:给人家打工就要受这样的歧视吗?可是,没有知识,没有背景,我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苦学:“小电工”人生曙光初现
  
  1995年,在上海举目无亲、漂泊无助地闯荡了两个月的谭双剑选择了回家。可是呆了一段时间后,谭双剑觉得:不能就这样认输,只有走出去才有出路!
  1996年夏天,谭双剑带上100元钱,扛着行李来到了北京。可是,谭双剑遭遇到了几乎和在上海时同样的情形:因为没有文凭和技术,他在北京游荡了10多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谭双剑只能睡在地下通道里,又偏偏把行李弄丢了,晚上只好捡来几张报纸盖在身上。
  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谭双剑便决定到郊区去碰碰运气。9月初的一天,谭双剑从西直门坐上了开往香山的360路公共汽车。巧的是,当路过厢红旗附近时,谭双剑发现路边有几户人家正在新建民房,便赶紧下车,找到了包工头王老板提出想在这打工。最后,王老板同意谭双剑在这里做小工。
  谭双剑开始在这里做起了搬砖和泥的工作。很快,建房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谭双剑的注意:在老家农村建房时,房间里的电线都是“明线”,而这次建房,工人们都会把电线按照事先设计的线路安装到墙壁中,也就是“暗线”。而且,包括开关、插座的设计安装,都要更规范合理。
  这个发现让谭双剑突然感觉到:做“电工”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活,要比做这些纯体力活更有“发展前途”。
  有了这个想法,在此后的工作中,谭双剑便开始有意观察和学习别人怎么设计安装线路,经常错过了午饭,以致晚上要收工的时候,他又累又饿,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从这以后,谭双剑在工作之余,买来了各种与电工有关的书籍开始学习。当时,他和十多个工友住在一个搭着通铺的大房间。为了避免打扰,谭双剑只好到外面工地的灯光下甚至到大街上的路灯下看书。
  1999年,谭双剑考取了行业认可的电工证书。这一年冬天,谭双剑来到国家气象局的一个项目工地做电工。工作没几天,谭双剑听说,另一栋并不归他负责的塔楼的配电柜安装出了问题,项目负责人王经理急得团团转。谭双剑主动提出帮助解决问题。他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只睡了不到8个小时,终于赶在工期结束的前一天,把塔楼的配电柜按时安好并准时送电,避免了数万元的误工损失。而在工作完成后,谭双剑又累又困,躺在配电室的地板上就睡着了。这一次,谭双剑不但证明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是赢得了王经理的信任。
  半年之后,王经理干脆把一个弱电工程全权交给谭双剑。谭双剑大受鼓舞,连夜到自己曾经干过的几个工地找了些熟悉的工友,凑起了近30人的“草台班子”。经过一个月没日没夜的工作,谭双剑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工程。
  这个工程让“老板”谭双剑挣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巨款:3万元,也让他被大家另眼相看。几位馆陶县的老乡连连感叹:“这小伙子年纪不大,却比我们这些出来打工10多年的人敢拼敢干啊!”
  
  “鸟巢”:此刻光荣绽放
  
  这次做老板的成功经历,让谭双剑产生了更加大胆的想法:自己懂技术,又不愁招工人,为什么不能自己接工程呢?
  为获取相应的资格资质,经过两年多的自学,以及在建筑行业管理学校夜校班的学习,谭双剑陆续拿到了建筑行业中的项目经理证、工长证、工程师证等资格证书。
  努力总会有收获。从2002年起,懂技术、为人又实在的谭双剑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开端:他建立起了自己的施工队伍,专门承揽电路电气工程。随着实力和名气的不断提升,谭双剑所接的工程也越来越大,像著名的现代城、东方广场,甚至国家商务部、外交部等工程,都留下了谭双剑的身影,其中一些工程还获得了优质奖项。
  2004年底,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鸟巢”各项工程即将开始招标。听到这个消息,谭双剑热血沸腾:如果能够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特别是“鸟巢”的建设中奉献一已之力,对于一个工程建设者来说,该是多么的荣耀和幸福啊!然而,下属的几位经理却纷纷摇头:“别说国内的大公司,恐怕全世界的建筑同行都在盯着北京和‘鸟巢’呢?怎么会轮到我们呢?”可是谭双剑却并没有退缩,他说:“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长处。我们只要在擅长的电路电气项目上拿到那块‘蛋糕’,就是最大的成功!”
  数轮竞争后,经过招标方评委的集体评定,最终确定:北京奥运会主体工程——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电气工程将由谭双剑所带领的团队负责承建!
  2005年初,谭双剑开始带领100多人的施工队伍,为“鸟巢”安装“神经系统”——弱电工程。由于这项工程的特殊性,谭双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求”的程度。他不但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邀请专家和检测机构把关,在施工过程中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甚至每天用数码相机把一些关键的接点拍下来,这样可以仔细检查对比,防止出现问题。
  2007年上半年,工程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有一段时间,谭双剑吃住都在“鸟巢”。有一次收工时,一位工人看到谭双剑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样子,不禁开玩笑说:“大家看,咱们谭工的头像不像个‘鸟巢’!”大家听了,都会心地大笑起来。
  2007年底,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谭双剑承揽的弱电工程终于胜利完工了。
  2008年3月3日晚,“鸟巢” 开始全面试灯。那晚,当“鸟巢”内的灯光一盏盏璀璨绽放时,偌大的“鸟巢”立刻成了一片光明而绚丽的神奇世界。而那一刻,在一片欢呼声中,谭双剑和他的工友们相拥而泣。
  6月28日,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而谭双剑作为“鸟巢”的一名建设者,被邀请参加这一盛大的仪式同时,他的名字被刻在了国家体育场落成纪念柱上。
  8月8日晚,是谭双剑有生以来最激动和骄傲的时刻:他被邀请到亲自参与建设的“鸟巢”,现场观看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烟花燃放过后,全场灯光亮起的时候,谭双剑早已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任幸福和骄傲的泪水滚滚而下!
  
  “触电”:农民工成励志片原型
  
  然而,属于谭双剑的荣耀并没有就此结束。早在2008年5月,导演江小鱼便从谭双剑以前结识的演员朋友那里,听说了谭双剑奋斗成长、最终参与鸟巢建设并取得成功的故事。江小鱼对此很感兴趣,决定以谭双剑为故事原型,拍摄中国首部面向亿万农民工的励志电影。
  就在奥运会期间,江小鱼同谭双剑经过10多次沟通后,终于确定了这次合作。而让谭双剑最为惊喜的是,江小鱼导演邀请谭双剑扮演电影中的自己——他将成为这部电影的男主角。10月份,以谭双剑为人物原型、定名《暴雨将至》的电影剧本创作完成。
  12月27日下午,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迎来了它建成以来的第一场电影新闻发布会:以“鸟巢”的建设者之一谭双剑为人物原型、拟在2009年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片”的电影《暴雨将至》,于2009年3月份中旬正式开拍!谭双剑作为主演,将和香港著名影星李子雄、资深体育解说员韩乔生老师和著名演员戴娇倩等一起参与影片的演出!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江小鱼导演激动地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部影片,全景式呈现中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奋斗历程,通过塑造他们中间奋斗的榜样,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谱写中国农民工昂扬努力的生命凯歌和时代精神。”
  2009年3月,正在为影片拍摄作准备的谭双剑对记者感叹地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如今,我想告诉那些像我一样渴望走出农村的孩子、像我一样在城市里打拼的农民工,只要肯吃苦、善动脑、脚放正,同样能趟出一条金光大道。”
  
  编辑 任 娟
其他文献
太庙匾额是太庙的标志,是清朝第一块书写满汉文的匾额,是此后清朝皇家建筑匾额的样板。您也许不会想到,这和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有直接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太庙牌匾只书满汉文,停书蒙古文。紧接着,顺治十四年正月初十日,命各坛庙门匾额,悉如太庙制,只书满文和汉文。而在这之前,清朝宫殿的各种匾额,是满、汉、蒙古文三种文字同时书写的。这是清朝在发展中“蒙满一家
期刊
习作教学一直被许多教师视为头疼的事。为了解决学生习作内容或千篇一律,或假、大、空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审题、讲选材、讲顺序……课下一篇篇地批改学生的作文,教师教得辛苦,但我们的习作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呢?  激发兴趣,建立开放的习作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强调习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教师的讲解与批改,忽视了学生自悟、自改;关注
在油画风景的创作中,对诗意文化的融合是当下油画艺术创作的趋势,诗意文化的融入可以让风景油画更具备艺术气息及深邃的意境之美.本文以研究油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前提,
中国人的心灵,从魏晋以降就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兰亭集序》盛赞了这种陶然之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山水自此成
期刊
2009年以来,我校以攀登英语为载体,进行了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攀登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阅读技巧,进而获得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获得自信,快乐成长。围绕着这些目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指导,在短短几年后,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设疑提问,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将设疑提问作为阅读前开展的活动,即新课的导入部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