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责任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责任教育是当下教育中的瓶颈。怎样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负责任的人,作者对责任进行了梳理,对如何进行责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责任误区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98-01
随着90后的成长,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很多地方开展了责任感教育的地方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学生的说和做不一致。笔者认为负责任的行为,应通过现实的责任教育来进行,而不仅仅是责任感教育。
1 责任的界定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对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这是属于认知层次。
什么是责任?主要有两类观点:(1)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职业工作及学习中应担负职责。(2)从道德与信念的角度解释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台湾的高震东强调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社会有分工,在相互依赖中产生责任。作者认为前者是责任的外在要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责任的下限;后者是责任的内化和高级形式,是我们的追求,是责任的上限。二者属于不同层次对责任的论述,是不矛盾的。
人是有责任的,有责任就要负责任。教育就是要把每一个人教育成有能力负责任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处处是这样的人: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出使匈奴19年不辱使命的苏武;感动中国的王顺友等等。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人。
然而,我们没有负责任教育的传统。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1]孩子把饭洒了,我们常常一边训斥他浪费粮食一边把地打扫干净;学生的作业却让父母检查对错;学生迟到了责任往往推到家长的头上;学生课上违反纪律处罚时却因人而异等等。谁的责任应该有谁负责,不能把责任旁推,泛化甚至无责任化。这一点国外有很好的借鉴:孩子把鸡蛋打碎了,要负责把卫生清理好。
2 责任认识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革、思想的碰撞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对责任的认识有所淡化和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责任与兴趣
教育教学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学习生活中的责任。读书有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不应是兴趣,而是责任,在责任当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代替责任。[2]我们应该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到责任第一,兴趣第二。
2.2 责任与自由
责任,意味着付出、义务和乏味;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和无拘无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对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责任却越来越厌烦,不愿意负责任。其实,没有责任哪来自由,人人不负责,人人不自由。人是社会的人,因分工而有责任。责任与自由不可分割。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学生接受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那种我行我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由,是一种荒唐有害的“绝对自由”;那种不问是非曲直,和社会基本规范格格不入的自由,是脱离现实的“抽象自由”;那种自我封闭,钻进象牙塔里孤芳自赏的自由,是遁隐式的“消极自由”,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3]
2.3 责任与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和职责。责任与能力哪个更重要?田忌赛马,诚信教育是责任教育的一方面,刘邦用陈平以及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求,事实上我们对成功的渴望导致往往重能力轻责任。我们缺的往往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负责的态度也就是责任意识。有能力没有责任的人是对社会有害无益,有责任的人对社会总有贡献。责任先于能力。教学中教的是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责任必须要通过活动来培养,通过负责任来培养责任意识。
3 加强责任教育的建议
3.1 责任教育生活化
负责任是责任教育的目标。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来表现,然而众多责任教育读本中往往是伟人或英雄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责任教育成了一门课程,过多的强调了对学生责任认识的灌输,这样的责任教育是空洞的、片面的。责任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从小事、从身边做起。例如:爱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但不一定去植树或帮助环卫去扫马路,不乱丢垃圾同样是爱护环境。广岛亚运的日本观众不乱乱丢垃圾同样给人以高素质的震撼。爱国不一定就要舍己为人,爱国不仅仅是英雄的特权,好好学习、不浪费等同样是爱国。作为学校中的学生、家庭中的儿女、社会的一员,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责任,在生活中进行责任教育。
3.2 责任教育细化
每一个学校都有管理学生的制度,但往往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不好,管理随意性较大。例如:某班卫生区有垃圾,就给扣分。值日生不可能想看车人一样照看卫生区,值日生的责任是打扫卫生,而不能对卫生是否清洁负责。值日生负责监督学生乱丢垃圾,乱丢垃圾的同学要负责清理,并应扣分。学习成绩不好不是错,学习不努力没完成作业应受到批评等等。责任要细化具体,不能人人有责。就像高震东先生说的,责任的负责人要履行责任,其他人是消极履责就不应谴责,积极履责应表扬。不能要求人人都积极履行责任。
3.3 负责任要有限度
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就要负责,但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度的批评。追责不能上升到道德、人品,更不能涉及他人。例如:学生违反纪律,教师不能批评说你什么时候能改好,我看很难,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更不能在学生犯错误时,经常翻旧账。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负责任要有限度。
3.4 责任教育及时化
责任教育一定要及时,不能多个问题积攒一起解决。有些老师常说:“给你攒着点”,这好像故意惩罚学生,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去了。及時并不代表琐碎,很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处理的让学生自己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之论我们的爱国[EB/OL].http://www.jsjxxy.cn/channel_education_research/2009/1115/article_218.html.
[3] 论教育、论责任—— 公民道德建设关键环节[EB/OL].http://www.sooxue.com/jiaoyu/education/200509/15251.html.
关键词:责任误区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98-01
随着90后的成长,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很多地方开展了责任感教育的地方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学生的说和做不一致。笔者认为负责任的行为,应通过现实的责任教育来进行,而不仅仅是责任感教育。
1 责任的界定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对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这是属于认知层次。
什么是责任?主要有两类观点:(1)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职业工作及学习中应担负职责。(2)从道德与信念的角度解释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台湾的高震东强调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社会有分工,在相互依赖中产生责任。作者认为前者是责任的外在要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责任的下限;后者是责任的内化和高级形式,是我们的追求,是责任的上限。二者属于不同层次对责任的论述,是不矛盾的。
人是有责任的,有责任就要负责任。教育就是要把每一个人教育成有能力负责任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处处是这样的人: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出使匈奴19年不辱使命的苏武;感动中国的王顺友等等。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人。
然而,我们没有负责任教育的传统。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1]孩子把饭洒了,我们常常一边训斥他浪费粮食一边把地打扫干净;学生的作业却让父母检查对错;学生迟到了责任往往推到家长的头上;学生课上违反纪律处罚时却因人而异等等。谁的责任应该有谁负责,不能把责任旁推,泛化甚至无责任化。这一点国外有很好的借鉴:孩子把鸡蛋打碎了,要负责把卫生清理好。
2 责任认识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革、思想的碰撞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对责任的认识有所淡化和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责任与兴趣
教育教学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学习生活中的责任。读书有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不应是兴趣,而是责任,在责任当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代替责任。[2]我们应该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到责任第一,兴趣第二。
2.2 责任与自由
责任,意味着付出、义务和乏味;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和无拘无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对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责任却越来越厌烦,不愿意负责任。其实,没有责任哪来自由,人人不负责,人人不自由。人是社会的人,因分工而有责任。责任与自由不可分割。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学生接受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那种我行我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由,是一种荒唐有害的“绝对自由”;那种不问是非曲直,和社会基本规范格格不入的自由,是脱离现实的“抽象自由”;那种自我封闭,钻进象牙塔里孤芳自赏的自由,是遁隐式的“消极自由”,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3]
2.3 责任与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和职责。责任与能力哪个更重要?田忌赛马,诚信教育是责任教育的一方面,刘邦用陈平以及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求,事实上我们对成功的渴望导致往往重能力轻责任。我们缺的往往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负责的态度也就是责任意识。有能力没有责任的人是对社会有害无益,有责任的人对社会总有贡献。责任先于能力。教学中教的是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责任必须要通过活动来培养,通过负责任来培养责任意识。
3 加强责任教育的建议
3.1 责任教育生活化
负责任是责任教育的目标。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来表现,然而众多责任教育读本中往往是伟人或英雄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责任教育成了一门课程,过多的强调了对学生责任认识的灌输,这样的责任教育是空洞的、片面的。责任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从小事、从身边做起。例如:爱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但不一定去植树或帮助环卫去扫马路,不乱丢垃圾同样是爱护环境。广岛亚运的日本观众不乱乱丢垃圾同样给人以高素质的震撼。爱国不一定就要舍己为人,爱国不仅仅是英雄的特权,好好学习、不浪费等同样是爱国。作为学校中的学生、家庭中的儿女、社会的一员,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责任,在生活中进行责任教育。
3.2 责任教育细化
每一个学校都有管理学生的制度,但往往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不好,管理随意性较大。例如:某班卫生区有垃圾,就给扣分。值日生不可能想看车人一样照看卫生区,值日生的责任是打扫卫生,而不能对卫生是否清洁负责。值日生负责监督学生乱丢垃圾,乱丢垃圾的同学要负责清理,并应扣分。学习成绩不好不是错,学习不努力没完成作业应受到批评等等。责任要细化具体,不能人人有责。就像高震东先生说的,责任的负责人要履行责任,其他人是消极履责就不应谴责,积极履责应表扬。不能要求人人都积极履行责任。
3.3 负责任要有限度
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就要负责,但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度的批评。追责不能上升到道德、人品,更不能涉及他人。例如:学生违反纪律,教师不能批评说你什么时候能改好,我看很难,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更不能在学生犯错误时,经常翻旧账。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负责任要有限度。
3.4 责任教育及时化
责任教育一定要及时,不能多个问题积攒一起解决。有些老师常说:“给你攒着点”,这好像故意惩罚学生,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去了。及時并不代表琐碎,很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处理的让学生自己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之论我们的爱国[EB/OL].http://www.jsjxxy.cn/channel_education_research/2009/1115/article_218.html.
[3] 论教育、论责任—— 公民道德建设关键环节[EB/OL].http://www.sooxue.com/jiaoyu/education/200509/1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