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的世界网络盛行,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了众多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家长和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与网络游戏进行抗争,但大多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迷恋网络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当学生对网络游戏兴致盎然时,简单的“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将学生彻底推向孤立的深渊。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说过:“当你试图让孩子放下手中的苹果时,请你先给他一个心爱的皮球。”以兴趣换兴趣,以兴趣引导兴趣,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网络游戏的迷宫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并培养出学生的另一个兴趣呢?很多家长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认为在众多尝试中,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最具有实效性和长远眼光的。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孩子爱上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在引导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注重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自己要对阅读很有兴趣,能快乐阅读。比如要求学生订阅的报刊,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教师再指导他们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教师应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读到了一篇好文章……”如此,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就会有兴趣地自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也就形成了。
   然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能单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完成的,作为家长,在家庭中,不管你有上百平米的敞亮大房间,还是只有几十平米的昏暗小蜗居,只要有孩子,你就应该努力为他营造一个干净、利落,充满书香的家庭生活小环境,这也就是我要论述的第二部分。
   二、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读书氛围的营造是基础
   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自传》中这样总结自己:“图书馆这一阅读环境,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想让学生爱读书,最终还是要落实好一个“读”字。对于良好读书氛围的营造,则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学校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和交流的平台如:学校读书课程的设置,学校图书馆的全程开放,定期“书香班级”的评选,班级图书角的设立以及“好书推荐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的开展。而在家庭中,当家长拿着书本在细细品读时,无形中也在告诉孩子:我们的生活不是遥控器和键盘所能主宰的,书籍是家庭生活的必须品,也是他自己生活的必备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帮助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引领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怎么读,读什么”便成了家长和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鲜活个体,还是更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阅读方法就像一把开启阅读领域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学生才能走进文学的大门,感受不同往昔的人文熏陶。
   鲁迅先生就有一套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書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大师们成功的阅读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另外,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时,切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利用课内和课外阅读资源,少一些枯燥地讲解,多一些生活化地叙述,重视他们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提出的看法和疑问,欣赏他们说出的阅读心得和体验,既要注重学生长远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近期阅读能力提高的实效性。毕竟,有所得,才更会有坚持的动力。
   我想只要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搭建了展示成果的兴趣平台,那么阅读成为内驱力把孩子从网吧带到书吧就会成为可能。
   夏尚沛,教师,现居山东滕州。
其他文献
本文就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专门论述。   一、重视朗读,从兴趣开始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就已经足够了,出于对课堂教学的考虑,很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要想学生重视朗读,老师是领头者,要逐步引导学生。我们可通过进行朗读比赛,实行有奖制,并且颁发奖状。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次主动进行朗读的示范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二次学习
两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听一首歌?看一页书?还是能写几个字?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似乎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情。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两分钟不可忽视。叮铃铃,课前预备铃一响,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跑回座位,等待老师上课。难道时间要在等待中白白浪费掉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我们班的课前两分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小小儿歌背起来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课前,我把小儿
语文教学的前提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可以自学的,即使有的问题不能自主完成,也要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系统设计,努力把每一个导学案都设计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把每一个活动模块都设计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架;笔者在课堂上的穿插导引就像导航仪里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基于“学生的学”,先是学生按导学案自主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对于‘舞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看法。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学生在这篇考场作文中写到在“家”这个舞台上如何与家人相亲相爱,或是在“学校”这个舞台上如何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或写在学校元旦汇演舞台上的出色表演。这些作文虽说不算跑题,但拾人牙慧,毫无新意,原因主要是大多学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小说的主人公张开弓和刘多,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什么呢?追求财富,和我们大家一样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彰显语言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要让文本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得先被打动了、感染了,积压在你胸膛中的那一股喷涌而出的炽热的情感,必须要用激情满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若不然,苍白的语言会让你的表述干瘪、生硬,从而无法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芦花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等经典美文是我们赖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资源。在阅读教学上述经典美文的过程中,采用诵读、诱导、示范等教学方法,可以启动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效果。下
顾前的短篇小说《塑料发卡》没有让故事在其间滑行,所以有些难懂。读第一遍,毫无印象,再次细读,略略懂了一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我而言,是有些痛苦。苦思冥想之余,上网搜索关于此文的评论,大大地“失望”!有人说此文什么也没有说,可这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么?多处“空白”留给读者的就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如《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稿签所述:“好的小说是难以一言道尽的。能够被轻易概括并提炼主旨的小说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时机、适度地补充一些知识,即在教学中加点“外水”,既有助于打破教材的局限,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课堂,又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每逢此时,学生都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听课兴趣陡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谈几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加“外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走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