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木兰从军》中的戏剧创作元素,及通过此种手段达到的艺术效果。戏剧艺术手法的应用使其具有独特的戏剧艺术魅力。本文具体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元素,从节奏、节拍、伴奏、过门对戏剧元素的应用;乐曲对戏剧唱腔的借鉴入手。
【关键词】: 《木兰从军》;戏剧唱腔;艺术性
《木兰从军》是王志信作曲,改编的古代著名神话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事迹。此作品布局缜密,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下是笔者整理的《木兰从军》整体结构表,可以看出作品的叙事性很强,在乐曲中怎么样把握与抒发情感极其困难。但是作曲家王信志通过对传统戏剧创作元素的借鉴应用,使乐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韵味,极富有戏剧性,艺术地将情感表现的深刻细腻富有感染力。
段落 主题 速度 情感 调式 调式性格
一 催父出征 72-80慢板 亲切深情 D调 叙事性
二 木兰忧虑 80-120
转中板 焦急 G调 戏剧性
三 替父从军 138-144
快板 充满豪情 G调 戏剧性
四 万里边关 144-168
快板 细腻激情 降B调 描绘性
五 血战疆场 168-60
转广板 铿锵有力所向披靡 降B调 描绘性
六 战后还乡 60-92
转中板 舒展自由 G调 戏剧性
七 还我女儿装 92中板 激动深情 D调 抒情性
八 千古美名扬 92中板 充满激情 D调 歌颂性
一、节奏、节拍、伴奏上,对戏剧艺术的借鉴
《木兰从军》中在节拍节奏上借鉴戏剧中“垛板①”的艺术手法。垛板是京剧板式,用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词句间无间奏过门,富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适于表现人物的异常激动的场面和情绪。
乐曲第三段,此段以弱起的切分节奏型为主,应用垛板的艺术手法,其中大量应用上行、下行的大跳音程,贴切地体现出木兰勇敢,豪放的北方女儿性格,垛板的使用把木兰激愤、焦急之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富有戏剧性、韵律感。这也是豫剧中常用的节奏节拍形式,乐曲很自然流露出戏剧的艺术特点。
乐曲第五段,不仅使用弱拍起的切分节奏型,而且伴奏与人声同节奏进行,用2/4、4/4的混合拍。垛板的应用使音乐铿锵有力,有板有眼,旋律层层递进,弱拍上的字同样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音乐紧张强烈,富有夸张性,极富表现力。戏剧元素的借鉴使木兰浴血奋战,英勇直前形象与战场情形活脱脱的展现在听众眼前。
二、伴奏、过门对戏剧元素的应用
在“木兰还乡”和“开我东阁门”之间的过门,乐曲引用了豫剧曲调里典型的旋律,这样直接但是并不多地引用,插在木兰荣归故乡前,体现木兰重回故乡的喜悦与激动心情。让听众在欢快的音乐中,体悟木兰百感交集的内心活动。戏剧曲调的直接应用给听众熟悉的戏剧艺术感受,给听众亲切熟悉,但又不乏味的感觉,带动听众融入到木兰的心境之中。
三、对传统戏剧——豫剧唱腔的借鉴
1.卖腔②:把一些音特别延长,使语气加强。乐曲第四段中,紧拉慢唱的部分,其中“辞”、“娘”、“去”、“里”、“戎”、“机”,运用了戏剧中的卖腔技巧。表现出木兰辞去爹娘奔赴战场的艰辛。
2.摇板③: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的一种板式,一般表现激动﹑喜悦或悲愤情绪。乐曲第四段,作曲家同时把戏剧中摇板和卖腔结合应用到作品中,以紧打慢唱的戏剧形式,卖腔的技巧,使乐曲的愈加悲愤,赋予了戏剧的艺术效果。描写出木兰奔赴战场,英姿潇洒的英勇形象。
3.橄榄腔④:及枣核腔,唱时先轻,后重响,再轻收。易于特殊的情感需要,留恋缠绵绵的情感流露。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中的“娘”,乐曲第一段中,“替父从军走边关”中的“军”,都运用橄榄腔,在弱拍上轻唱起,经过强拍又回收到弱拍。作曲家在字上巧妙地应用戏剧唱腔技巧,刻画出木兰内心的犯难,困扰,与无助。丰富发展了乐曲的旋律色彩,使乐曲在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同时给听众优美婉转的曲调,增加乐曲的听觉魅力。
4.滑腔⑤ :《木兰从军》中用了下滑音的滑腔。即从高音依音阶渐渐下滑,同时滑音结束时多为八度,或滑腔后紧跟着的音符,并且从强到弱。乐曲第二段中“花木兰”的“兰”旋律音为 。引用戏剧中的下滑腔,来表达木兰作为女子不得不替父出征的无奈。
5.拖腔⑥:拖是一种形式,在戏剧中指声音的延续变化。在演唱时“拖腔”的保持和延续是情感的延伸与深化。乐曲第三段,“谁人去征战”中“战”字两次重复使用拖腔;“催我爹爹出征去”,用提高四度模进的手法,强调了木兰为此而感到的焦虑。“去”字用拖腔,进行了三个小节的延续,情感的延伸,与深化,使听众也涉入其中。乐曲第三段中,“谁人去征战”中的“征战”,旋律中 和“战”拖腔中的 应用了”豫剧中典型的旋律”⑦,并且“战”字在典型旋律 上拖腔,更加突出了戏剧艺术效果;五度模进的两个“怎么办”,情感句句加深,气氛句句紧迫, 跟着“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哪”字的旋律也是典型豫剧旋律 应用拖腔处理,其拖腔旋律音为 又一豫剧典型的旋律;乐曲第七段“不知木兰是女郎”中“郎”拖腔同样落在 这样的典型旋律位置上。纵观《木兰从军》的所有应用戏剧拖腔艺术手法手法的旋律音都使用的是豫剧典型的音型mi-re-do和mi-sol-mi-re-do戏剧元素的应用自然得当增加了戏剧色彩,一气呵成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感。
6.润腔⑧:所谓的润腔,是对长腔的旋律作进一步的艺术处理时,对腔调或某些音的润饰、装点。润腔十分细腻微妙,使“声、情、字、味”在演唱中浑然一体,到达感人至深的境地。具有表达特定情感,体现风格韵味和歌词字调等作用。在演唱中的小滑音与乐理中的倚音近似,记谱也常用倚音形式。中国传统戏剧音乐的韵味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审美境界,而润腔的手段和技巧正是产生“韵味”的重要因素。作曲家在《木兰从军》中用到的润腔很多,润腔技巧得到了极大发挥,戏剧性艺术特点随处可见。
首先骨干长音的开头部分加入修饰性的倚音,乐曲第一段中的“唧”、“贴”这种依音用在高长音上,它对旋律上行渐强的趋势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在两个相连的骨干音之间加入倚音修饰,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 “娘”;乐曲第七段“开我东阁门”,“门”,都引用的这种手法,它以回环进行的方式引进高长音,避免了一个高长音单独出现的单调感,使旋律在高亢中透出婉转,宽广中含着细腻,使旋律婉转而有内容。
再次润腔的倚音修饰可小节中强调某个字的音。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中的“坏”、“兰”;“怎么办”,中的“办”字,都用了下滑四度倚音,加强语气,突出情感。这样应用戏剧唱腔技巧把作品的内涵,透彻细腻地表现出来。
《木兰从军》中,作曲家王志信运用了大量传统的戏剧元素,在乐曲中并找不到豫剧唱段的出处,但又无处不洋溢着戏剧色彩,使音乐新颖亲切,听众更容易接受。借鉴吸收戏剧元素使民族声乐表现出了单靠声音不能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使作品增加了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乐曲充满浓厚的民族韵味,情感起伏叠叠,细腻深刻。这就是借鉴吸收戏剧元素的艺术价值。
注释:
1.①②④⑤.越剧唱法研究.周大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2.③.摇板不是散板.张林著.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3.⑥⑦⑧.戏曲作曲教程.连波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参考文献:
[1]连波著.戏曲作曲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2]魏丽莉.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的综合美感.人民音乐.2009(
[3]周大风.越剧唱法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4]赵丽一.古诗歌曲<木兰从军>演唱分析.民族音乐.2008(2).
[5]周大风著.越剧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6]张林.摇板不是散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7]許自强.喜听新翻杨柳枝—评刘麟<木兰从军>的改编艺术.2005(11)
【关键词】: 《木兰从军》;戏剧唱腔;艺术性
《木兰从军》是王志信作曲,改编的古代著名神话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事迹。此作品布局缜密,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下是笔者整理的《木兰从军》整体结构表,可以看出作品的叙事性很强,在乐曲中怎么样把握与抒发情感极其困难。但是作曲家王信志通过对传统戏剧创作元素的借鉴应用,使乐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韵味,极富有戏剧性,艺术地将情感表现的深刻细腻富有感染力。
段落 主题 速度 情感 调式 调式性格
一 催父出征 72-80慢板 亲切深情 D调 叙事性
二 木兰忧虑 80-120
转中板 焦急 G调 戏剧性
三 替父从军 138-144
快板 充满豪情 G调 戏剧性
四 万里边关 144-168
快板 细腻激情 降B调 描绘性
五 血战疆场 168-60
转广板 铿锵有力所向披靡 降B调 描绘性
六 战后还乡 60-92
转中板 舒展自由 G调 戏剧性
七 还我女儿装 92中板 激动深情 D调 抒情性
八 千古美名扬 92中板 充满激情 D调 歌颂性
一、节奏、节拍、伴奏上,对戏剧艺术的借鉴
《木兰从军》中在节拍节奏上借鉴戏剧中“垛板①”的艺术手法。垛板是京剧板式,用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词句间无间奏过门,富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适于表现人物的异常激动的场面和情绪。
乐曲第三段,此段以弱起的切分节奏型为主,应用垛板的艺术手法,其中大量应用上行、下行的大跳音程,贴切地体现出木兰勇敢,豪放的北方女儿性格,垛板的使用把木兰激愤、焦急之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富有戏剧性、韵律感。这也是豫剧中常用的节奏节拍形式,乐曲很自然流露出戏剧的艺术特点。
乐曲第五段,不仅使用弱拍起的切分节奏型,而且伴奏与人声同节奏进行,用2/4、4/4的混合拍。垛板的应用使音乐铿锵有力,有板有眼,旋律层层递进,弱拍上的字同样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音乐紧张强烈,富有夸张性,极富表现力。戏剧元素的借鉴使木兰浴血奋战,英勇直前形象与战场情形活脱脱的展现在听众眼前。
二、伴奏、过门对戏剧元素的应用
在“木兰还乡”和“开我东阁门”之间的过门,乐曲引用了豫剧曲调里典型的旋律,这样直接但是并不多地引用,插在木兰荣归故乡前,体现木兰重回故乡的喜悦与激动心情。让听众在欢快的音乐中,体悟木兰百感交集的内心活动。戏剧曲调的直接应用给听众熟悉的戏剧艺术感受,给听众亲切熟悉,但又不乏味的感觉,带动听众融入到木兰的心境之中。
三、对传统戏剧——豫剧唱腔的借鉴
1.卖腔②:把一些音特别延长,使语气加强。乐曲第四段中,紧拉慢唱的部分,其中“辞”、“娘”、“去”、“里”、“戎”、“机”,运用了戏剧中的卖腔技巧。表现出木兰辞去爹娘奔赴战场的艰辛。
2.摇板③: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的一种板式,一般表现激动﹑喜悦或悲愤情绪。乐曲第四段,作曲家同时把戏剧中摇板和卖腔结合应用到作品中,以紧打慢唱的戏剧形式,卖腔的技巧,使乐曲的愈加悲愤,赋予了戏剧的艺术效果。描写出木兰奔赴战场,英姿潇洒的英勇形象。
3.橄榄腔④:及枣核腔,唱时先轻,后重响,再轻收。易于特殊的情感需要,留恋缠绵绵的情感流露。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中的“娘”,乐曲第一段中,“替父从军走边关”中的“军”,都运用橄榄腔,在弱拍上轻唱起,经过强拍又回收到弱拍。作曲家在字上巧妙地应用戏剧唱腔技巧,刻画出木兰内心的犯难,困扰,与无助。丰富发展了乐曲的旋律色彩,使乐曲在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同时给听众优美婉转的曲调,增加乐曲的听觉魅力。
4.滑腔⑤ :《木兰从军》中用了下滑音的滑腔。即从高音依音阶渐渐下滑,同时滑音结束时多为八度,或滑腔后紧跟着的音符,并且从强到弱。乐曲第二段中“花木兰”的“兰”旋律音为 。引用戏剧中的下滑腔,来表达木兰作为女子不得不替父出征的无奈。
5.拖腔⑥:拖是一种形式,在戏剧中指声音的延续变化。在演唱时“拖腔”的保持和延续是情感的延伸与深化。乐曲第三段,“谁人去征战”中“战”字两次重复使用拖腔;“催我爹爹出征去”,用提高四度模进的手法,强调了木兰为此而感到的焦虑。“去”字用拖腔,进行了三个小节的延续,情感的延伸,与深化,使听众也涉入其中。乐曲第三段中,“谁人去征战”中的“征战”,旋律中 和“战”拖腔中的 应用了”豫剧中典型的旋律”⑦,并且“战”字在典型旋律 上拖腔,更加突出了戏剧艺术效果;五度模进的两个“怎么办”,情感句句加深,气氛句句紧迫, 跟着“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哪”字的旋律也是典型豫剧旋律 应用拖腔处理,其拖腔旋律音为 又一豫剧典型的旋律;乐曲第七段“不知木兰是女郎”中“郎”拖腔同样落在 这样的典型旋律位置上。纵观《木兰从军》的所有应用戏剧拖腔艺术手法手法的旋律音都使用的是豫剧典型的音型mi-re-do和mi-sol-mi-re-do戏剧元素的应用自然得当增加了戏剧色彩,一气呵成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感。
6.润腔⑧:所谓的润腔,是对长腔的旋律作进一步的艺术处理时,对腔调或某些音的润饰、装点。润腔十分细腻微妙,使“声、情、字、味”在演唱中浑然一体,到达感人至深的境地。具有表达特定情感,体现风格韵味和歌词字调等作用。在演唱中的小滑音与乐理中的倚音近似,记谱也常用倚音形式。中国传统戏剧音乐的韵味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审美境界,而润腔的手段和技巧正是产生“韵味”的重要因素。作曲家在《木兰从军》中用到的润腔很多,润腔技巧得到了极大发挥,戏剧性艺术特点随处可见。
首先骨干长音的开头部分加入修饰性的倚音,乐曲第一段中的“唧”、“贴”这种依音用在高长音上,它对旋律上行渐强的趋势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在两个相连的骨干音之间加入倚音修饰,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 “娘”;乐曲第七段“开我东阁门”,“门”,都引用的这种手法,它以回环进行的方式引进高长音,避免了一个高长音单独出现的单调感,使旋律在高亢中透出婉转,宽广中含着细腻,使旋律婉转而有内容。
再次润腔的倚音修饰可小节中强调某个字的音。乐曲第二段中“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中的“坏”、“兰”;“怎么办”,中的“办”字,都用了下滑四度倚音,加强语气,突出情感。这样应用戏剧唱腔技巧把作品的内涵,透彻细腻地表现出来。
《木兰从军》中,作曲家王志信运用了大量传统的戏剧元素,在乐曲中并找不到豫剧唱段的出处,但又无处不洋溢着戏剧色彩,使音乐新颖亲切,听众更容易接受。借鉴吸收戏剧元素使民族声乐表现出了单靠声音不能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使作品增加了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乐曲充满浓厚的民族韵味,情感起伏叠叠,细腻深刻。这就是借鉴吸收戏剧元素的艺术价值。
注释:
1.①②④⑤.越剧唱法研究.周大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2.③.摇板不是散板.张林著.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3.⑥⑦⑧.戏曲作曲教程.连波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参考文献:
[1]连波著.戏曲作曲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2]魏丽莉.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的综合美感.人民音乐.2009(
[3]周大风.越剧唱法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4]赵丽一.古诗歌曲<木兰从军>演唱分析.民族音乐.2008(2).
[5]周大风著.越剧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6]张林.摇板不是散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7]許自强.喜听新翻杨柳枝—评刘麟<木兰从军>的改编艺术.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