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以“工作室群”为载体实施“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深入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以便为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工作室;媒体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向;育人模式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传媒类专业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行业发生剧变的专业类型,如何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着挑战。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所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以服务山东省传媒行业发展为目标,近年来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室群的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作室群建设、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工作室群
据考证,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最早实行“工作坊”制度,中国上海于21世纪初启动了名师工作室试点工作,逐渐演变为现代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①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都更符合“工作过程导向”要求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泛认可。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随后,高职院校工作室建设蓬勃发展,针对“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也逐步展开。
2017年,以山东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品牌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影视制作系开始打造以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6个专业教师工作室为核心,9个学生工作室为支撑的专业教学工作室群。专业教学工作室群吸收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工作室的建设经验,以对接行业标准、服务区域经济为建设目标,通过基于工作室功能与规格的体系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和先进学生的主动性,为推进工作室制育人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从山东省传媒行业引进影视编导、新媒体运营和节目创作三个方向的知名专家,将行业标准通过工作室配备、项目化教学融入育人体系;六个专业教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核心架构,面向影视制作全流程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构了课程体系,探索实施分类培养;九个学生工作室通过对接真实的企业项目,让学生真正熟悉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成为学生对接岗位、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以工作室群为载体,探索实施“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传媒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群是连接行业与学校的纽带。面对互联网+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巨大变革,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影视制作系以工作室群为载体,发挥学院“校媒融合融通立交”的办学特色优势,探索實施了“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创新型传媒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岗位对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一)修订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在行业专家的带领下,通过行业企业研讨、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针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8年3月制定的《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部署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省内知名的行业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修订了覆盖影视内容制作前后期流程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导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融入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技术的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了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二)实施了以专业教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分层培养模式
“专业教师工作室”按照对接行业企业的具体要求,建设了“短视频制作实训室”“数字摄像实训室”“媒体创意实训室”与“影视后期实训室”,借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行业资源优势,配备符合行业主流发展的硬件设施,打造特色工作室创作团队。“专业教师工作室”覆盖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和影视编导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在三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形成“问题导向+理论支撑+实践指导”联动机制。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拔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与发展方向,经过考核进入教师工作室,在职业能力对应领域重点学习,实现符合学生发展的分层培养。例如“影视后期实训室”选拔在“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课程中学习兴趣浓厚、专业水准较高的同学,以工作室对接的实际项目为载体,重点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后期制作能力;“数字摄像实训室”选拔在“电视摄像”“现场节目制作”课程中表现优秀、对摄影摄像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入工作室,通过对接设备供应商的实操培训、参加实训项目等方式,培养摄影摄像人才。
(三)探索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学分制改革实施路径
打破课堂学习和行业实践界限,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学习界限,遴选“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节目包装与设计”“新媒体节目制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15门课程分阶段完成学分制改革,尝试弹性学分和学分置换。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教师工作室对接不同的专业课程,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按照实训计划完成项目要求并考核合格,可根据标准置换项目所对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学分或学时。例如,工作室群原创创新创业教育栏目《青年创时代》对接影视后期、数字摄像、短视频制作等多个专业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每一期节目的策划、拍摄、剪辑与包装的制作,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完成情况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考核,将工作内容具体对应到“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节目包装设计”“电视专题节目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项目制作的节目经过行业专家审核,达到播出标准,即可以根据考核成绩置换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学分或学时。 三、以工作流程为导向,构建“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来自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梳理出完整的工作流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出对应岗位,以岗位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培养方向,构建了“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立足行业需求,开设基础共享课程
从策划、编导、摄像、影视剪辑等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共同开设“摄影艺术基础”“数字图形图像处理”“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电视节目导播”等基础共享课程。
(二)立足岗位要求,开设岗位技能课程
通过梳理工作室对接的企业项目,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从影视编辑、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节目包装设计等单项基础技能课程到新媒体节目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等综合制作实训课程;摄影摄像专业开设从摄影艺术基础、电视摄像等单项技能课程到航空摄影、VR、演播室摄像分类型创作等一系列的课程;影视编导专业开设从“大学语文”“影视文体写作”等基础技能课程,到影视剧作、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按照从易到难、依次递进的学习规律,将一个初学者按阶段培养成符合行业、单位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立足就业需求,开设专业拓展课程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媒行业的剧变,也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打开了新的局面。面向未来的媒体融合,必须打破那种死守内容传播的狭隘逻辑,要往跨行业、跨领域的泛融合上靠拢。②应尊重学生就业取向、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动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直面行业变革,以基于岗位分类的专业教师工作室为载体,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类型创作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纪实短片、故事短片、影视后期、新媒体实务等不同方向类型的创作课程,加强学生的类型创作能力,帮助学生对接岗位、找准就业方向。摄影摄像专业开设了航空摄影、VR、演播室摄像三个类型的分方向类型摄影,打破原有班级设置,面向全专业同学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长,更紧密地对接一线岗位。孵化专业基础好、专业技能高、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创作小组建设学生工作室。通过扶持学生工作室作品创作,依托专业教师工作室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探索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重点培养优秀学生,提高专业育人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
四、产学研一体,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工作室群的建设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础,项目化教学、校企共建课程、双导师制等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自主泛在化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
(一)推进实施“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项目化教学
按照行业标准配备实训条件的工作室群具备了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的物质基础。技能大师作为业务指导、专业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学生作为技术人才为承担企业真实项目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不仅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案例,而且直接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工作流程、市场需求引入教学内容,解决了以教师自主设计的项目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存在的脱离市场、标准模糊等问题。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影视编导专业开设的“影视营销”课程中都引进了百思必达营销公司《超时空同居》和明星吴磊的项目,以项目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新媒体内容创作、平台分发等知识内容完全与实训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用,强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贴近性
在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校企共建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逐渐走进高校课堂。③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尤其是经过真实项目的磨合,教学更了解行业的同时,行业也更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状况,校企双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岗位贴近性。例如,针对全媒体媒介环境,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了现场节目制作课程,以直播为任务导向,提升学生针对移动端传播内容的生产能力,该课程的课堂就是校内外大型活动的现场,从学校篮球赛到迎新晚会,从名人书画展到大型年会,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现场,充分掌握了现场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要求,真正做到直接对接岗位;摄影摄像技术专業开发类型摄影和类型摄像,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方向培养,新增设的无人机航拍、VR摄像专业与行业紧密结合,为行业企业提供发展急需的人才。
(三)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的资源优势,以工作室承接的对接教学内容的项目为载体,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联合教学,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增强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融合,形成教学合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电视摄像”两门课程探索实施了双导师制,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校外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将兼职教师的工作项目分解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人才培养方面指导兼职教师,重点解决了行业骨干懂技术不懂教学规律,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让更多的行业骨干胜任教师岗位,充实了兼职教师队伍,解决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棘手问题,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的互动机制。
五、结语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群基于工作室群的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起步不久,但是取得了一系列提升育人质量的成果,为传媒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媒行业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针对传统媒体格局的育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传媒类高职院校建设符合行业标准的工作室群,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工作室群为载体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协同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注释:
①孙建波、孙健:《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改进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0期。
②王静、刘文霞:《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③喻国明:《今天的媒介融合应当怎么做——从互联网时代的常识到新传播格局的大势》,《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李苗苗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贾庆萍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授)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关键词】工作室;媒体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向;育人模式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传媒类专业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行业发生剧变的专业类型,如何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着挑战。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所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以服务山东省传媒行业发展为目标,近年来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室群的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作室群建设、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工作室群
据考证,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最早实行“工作坊”制度,中国上海于21世纪初启动了名师工作室试点工作,逐渐演变为现代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①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都更符合“工作过程导向”要求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泛认可。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随后,高职院校工作室建设蓬勃发展,针对“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也逐步展开。
2017年,以山东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品牌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影视制作系开始打造以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6个专业教师工作室为核心,9个学生工作室为支撑的专业教学工作室群。专业教学工作室群吸收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工作室的建设经验,以对接行业标准、服务区域经济为建设目标,通过基于工作室功能与规格的体系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和先进学生的主动性,为推进工作室制育人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从山东省传媒行业引进影视编导、新媒体运营和节目创作三个方向的知名专家,将行业标准通过工作室配备、项目化教学融入育人体系;六个专业教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核心架构,面向影视制作全流程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构了课程体系,探索实施分类培养;九个学生工作室通过对接真实的企业项目,让学生真正熟悉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成为学生对接岗位、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以工作室群为载体,探索实施“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传媒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群是连接行业与学校的纽带。面对互联网+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巨大变革,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影视制作系以工作室群为载体,发挥学院“校媒融合融通立交”的办学特色优势,探索實施了“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创新型传媒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岗位对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一)修订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在行业专家的带领下,通过行业企业研讨、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针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8年3月制定的《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部署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省内知名的行业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修订了覆盖影视内容制作前后期流程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导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融入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技术的专业标准、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了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二)实施了以专业教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分层培养模式
“专业教师工作室”按照对接行业企业的具体要求,建设了“短视频制作实训室”“数字摄像实训室”“媒体创意实训室”与“影视后期实训室”,借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行业资源优势,配备符合行业主流发展的硬件设施,打造特色工作室创作团队。“专业教师工作室”覆盖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和影视编导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在三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形成“问题导向+理论支撑+实践指导”联动机制。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拔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与发展方向,经过考核进入教师工作室,在职业能力对应领域重点学习,实现符合学生发展的分层培养。例如“影视后期实训室”选拔在“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课程中学习兴趣浓厚、专业水准较高的同学,以工作室对接的实际项目为载体,重点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后期制作能力;“数字摄像实训室”选拔在“电视摄像”“现场节目制作”课程中表现优秀、对摄影摄像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入工作室,通过对接设备供应商的实操培训、参加实训项目等方式,培养摄影摄像人才。
(三)探索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学分制改革实施路径
打破课堂学习和行业实践界限,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学习界限,遴选“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节目包装与设计”“新媒体节目制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15门课程分阶段完成学分制改革,尝试弹性学分和学分置换。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教师工作室对接不同的专业课程,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按照实训计划完成项目要求并考核合格,可根据标准置换项目所对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学分或学时。例如,工作室群原创创新创业教育栏目《青年创时代》对接影视后期、数字摄像、短视频制作等多个专业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每一期节目的策划、拍摄、剪辑与包装的制作,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完成情况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考核,将工作内容具体对应到“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节目包装设计”“电视专题节目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项目制作的节目经过行业专家审核,达到播出标准,即可以根据考核成绩置换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学分或学时。 三、以工作流程为导向,构建“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来自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梳理出完整的工作流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出对应岗位,以岗位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培养方向,构建了“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立足行业需求,开设基础共享课程
从策划、编导、摄像、影视剪辑等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共同开设“摄影艺术基础”“数字图形图像处理”“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电视节目导播”等基础共享课程。
(二)立足岗位要求,开设岗位技能课程
通过梳理工作室对接的企业项目,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从影视编辑、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节目包装设计等单项基础技能课程到新媒体节目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等综合制作实训课程;摄影摄像专业开设从摄影艺术基础、电视摄像等单项技能课程到航空摄影、VR、演播室摄像分类型创作等一系列的课程;影视编导专业开设从“大学语文”“影视文体写作”等基础技能课程,到影视剧作、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按照从易到难、依次递进的学习规律,将一个初学者按阶段培养成符合行业、单位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立足就业需求,开设专业拓展课程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媒行业的剧变,也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打开了新的局面。面向未来的媒体融合,必须打破那种死守内容传播的狭隘逻辑,要往跨行业、跨领域的泛融合上靠拢。②应尊重学生就业取向、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动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直面行业变革,以基于岗位分类的专业教师工作室为载体,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类型创作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纪实短片、故事短片、影视后期、新媒体实务等不同方向类型的创作课程,加强学生的类型创作能力,帮助学生对接岗位、找准就业方向。摄影摄像专业开设了航空摄影、VR、演播室摄像三个类型的分方向类型摄影,打破原有班级设置,面向全专业同学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长,更紧密地对接一线岗位。孵化专业基础好、专业技能高、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创作小组建设学生工作室。通过扶持学生工作室作品创作,依托专业教师工作室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探索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重点培养优秀学生,提高专业育人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
四、产学研一体,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工作室群的建设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础,项目化教学、校企共建课程、双导师制等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自主泛在化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
(一)推进实施“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项目化教学
按照行业标准配备实训条件的工作室群具备了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的物质基础。技能大师作为业务指导、专业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学生作为技术人才为承担企业真实项目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不仅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案例,而且直接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工作流程、市场需求引入教学内容,解决了以教师自主设计的项目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存在的脱离市场、标准模糊等问题。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影视编导专业开设的“影视营销”课程中都引进了百思必达营销公司《超时空同居》和明星吴磊的项目,以项目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新媒体内容创作、平台分发等知识内容完全与实训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用,强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贴近性
在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的大环境下,校企共建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逐渐走进高校课堂。③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尤其是经过真实项目的磨合,教学更了解行业的同时,行业也更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状况,校企双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岗位贴近性。例如,针对全媒体媒介环境,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了现场节目制作课程,以直播为任务导向,提升学生针对移动端传播内容的生产能力,该课程的课堂就是校内外大型活动的现场,从学校篮球赛到迎新晚会,从名人书画展到大型年会,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现场,充分掌握了现场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要求,真正做到直接对接岗位;摄影摄像技术专業开发类型摄影和类型摄像,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方向培养,新增设的无人机航拍、VR摄像专业与行业紧密结合,为行业企业提供发展急需的人才。
(三)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的资源优势,以工作室承接的对接教学内容的项目为载体,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联合教学,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增强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融合,形成教学合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电视摄像”两门课程探索实施了双导师制,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校外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将兼职教师的工作项目分解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人才培养方面指导兼职教师,重点解决了行业骨干懂技术不懂教学规律,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让更多的行业骨干胜任教师岗位,充实了兼职教师队伍,解决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棘手问题,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的互动机制。
五、结语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群基于工作室群的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起步不久,但是取得了一系列提升育人质量的成果,为传媒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媒行业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针对传统媒体格局的育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传媒类高职院校建设符合行业标准的工作室群,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工作室群为载体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协同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注释:
①孙建波、孙健:《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及运行改进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0期。
②王静、刘文霞:《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③喻国明:《今天的媒介融合应当怎么做——从互联网时代的常识到新传播格局的大势》,《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李苗苗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贾庆萍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授)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