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抓好德育工作既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又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再加上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当前农村学校而言,我认为德育工作依然存在着如下一些令人不安的现状。
一、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着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德育工作重要,但却不重视,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校办学效益的尺码。一部分农村学校对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较笼统,从而出现智育和德育的分割,即使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做到在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显得十分单调。有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开会讲得多,真正落实的少;文件发得多,真正执行的少;表面文章多(标语、制度、守则、规范书写、张贴得多),真正按章办事的少。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不能统一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庸俗趣味,甚至某些丑恶、消极的现象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学校德育往往缺乏社会环境依靠,显得尤其乏力。多数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监护几乎为学校教育所取代。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继续教育等工作强度大、时间长,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沟通形式难多见;另一方面由于不少班主任角色定位不准,方法不当,对违纪、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动辄呼到学校,加以粗暴的责备训斥,严重伤害对方,形成隔膜。独木难撑,孤掌难鸣。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不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有机体系。
二、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思考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该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当加强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乡镇基层政府、农村村委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维护学校周围治安的工作;其次,应加强对文化环境的监管,禁止在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学校附近以外区域开办这些场所的,需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以减少未成年人受到不良文化环境影响的机会,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德育教育创新
德育创新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班主任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教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身体力行,处处、时时、事事从自身做起,一以贯之地严格要求自己,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增强教育的效果。二要注重德育内容层次性,与日常品德行为教育紧密结合。进行道德教育,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三是德育重在平时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中小学学生来说,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德育,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德育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效能,促进家庭教育,抓好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社会、家庭、学校联手 共建育人环境。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明白,应当平等对待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德育。农村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要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接待日,听取家长对学校德育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学校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整合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联系点,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它要靠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靠学校、家庭密切协作,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全力以赴,那么广大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撩开“遮目之叶”,见到新的风景!
一、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着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德育工作重要,但却不重视,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校办学效益的尺码。一部分农村学校对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较笼统,从而出现智育和德育的分割,即使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做到在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显得十分单调。有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开会讲得多,真正落实的少;文件发得多,真正执行的少;表面文章多(标语、制度、守则、规范书写、张贴得多),真正按章办事的少。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不能统一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庸俗趣味,甚至某些丑恶、消极的现象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学校德育往往缺乏社会环境依靠,显得尤其乏力。多数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监护几乎为学校教育所取代。一方面由于不少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继续教育等工作强度大、时间长,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沟通形式难多见;另一方面由于不少班主任角色定位不准,方法不当,对违纪、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动辄呼到学校,加以粗暴的责备训斥,严重伤害对方,形成隔膜。独木难撑,孤掌难鸣。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不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有机体系。
二、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思考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该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当加强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乡镇基层政府、农村村委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维护学校周围治安的工作;其次,应加强对文化环境的监管,禁止在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学校附近以外区域开办这些场所的,需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以减少未成年人受到不良文化环境影响的机会,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德育教育创新
德育创新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班主任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教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身体力行,处处、时时、事事从自身做起,一以贯之地严格要求自己,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增强教育的效果。二要注重德育内容层次性,与日常品德行为教育紧密结合。进行道德教育,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三是德育重在平时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中小学学生来说,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德育,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德育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效能,促进家庭教育,抓好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社会、家庭、学校联手 共建育人环境。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明白,应当平等对待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德育。农村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要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接待日,听取家长对学校德育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学校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整合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联系点,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它要靠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靠学校、家庭密切协作,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全力以赴,那么广大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撩开“遮目之叶”,见到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