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创新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一、立足课堂,注重开放型探索性思维训练
纵观近几年全国的数学中考试题,开放型探索性的题型不断涌现。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题目和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使之题中蕴涵着多种可能性,让学生去自行猜测、验证。这样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鉴于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训练。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便设计这样一道题(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两个条件,才能使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其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果,教室里出现了一片热烈的讨论情景: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用模型比划,反复观察;有的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灵活引导,掌握火候,适时把讨论叫停,让各小组派代表当众陈述本组的意见。
学生1:若这两个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中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2:若这个角是这两边的夹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3:若这个角是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4:这两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大胆抒发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有的还拿出自己所画的图形来进行论证。从同学们的兴奋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动了脑筋,并体会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具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正因为它“主要”,所以,数学教学便不知不觉地脱离了生活,有一定的封闭性。只要一上课,学生就会在“数”与“式”之间寻寻觅觅,费尽心思。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勇敢地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或自然,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比如,当初三几何学习到三角形“测高”问题时,我就根据课后的实习作业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全班同学―起动手自制测角仪,测量学校后操场上一根旗杆的高度。我把同学分成四大组,各组进行比赛,看谁制作的测角仪最标准,测出的数据最接近实际值。接到任务后,同学们顿时忙开了,个个开动脑筋,讨论用什么做制作材料,到哪里去取得材料,由谁去收集,又由谁来动手做,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等,他们都讨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俨然是个出色的策划家。一个星期后,他们每个小组都把制作好的测角仪放到展示台上。有的用薄木板制作,有的用硬纸板制作;有的比较精致,有的显得粗糙,但都看得出,每组同学都花了很多心思,动了很大脑筋。面对测角仪,我高兴地微笑,同学们也十分兴奋。我趁热打铁,把他们带到后操场,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制的测角仪测旗杆高度。他们有的拿凳子,有的扶仪器,有的读数字,有的作记录,时而争论,时而在纸上画着图形,把测出的数据整理、计算。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判断这次比赛,大家都是胜利者。经过检查验收,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动了脑筋,亲自参加实践,自然就会有可喜的收获。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就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合作”学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以“先”带后,以“后”促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个班里,由于学生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同样的教学,结果,有的同学懂了,但有的同学还摸不着头脑。教师对这,都感到为难:这个问题,到底继续讲还是不讲了呢?聪明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懂的人教不懂的人,不懂的人经过帮助,把问题弄懂了;懂的人通过别人咨询提问,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挖掘,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可以互相借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在解决同题中充当不同角色,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灵感,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或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无论学生出现多么可笑的错误,都决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热情。
四、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的解题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使思考方向不拘于某一种形式或途径,而是从问题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出发,寻求符合条件答案的思维过程。可通过―题多解的教学形式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创新教学的“源头”,即要创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风格,只有“源头”的水清新了,才能有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创新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一、立足课堂,注重开放型探索性思维训练
纵观近几年全国的数学中考试题,开放型探索性的题型不断涌现。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题目和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使之题中蕴涵着多种可能性,让学生去自行猜测、验证。这样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鉴于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训练。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便设计这样一道题(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两个条件,才能使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其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果,教室里出现了一片热烈的讨论情景: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用模型比划,反复观察;有的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灵活引导,掌握火候,适时把讨论叫停,让各小组派代表当众陈述本组的意见。
学生1:若这两个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中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2:若这个角是这两边的夹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3:若这个角是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4:这两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大胆抒发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有的还拿出自己所画的图形来进行论证。从同学们的兴奋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动了脑筋,并体会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具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正因为它“主要”,所以,数学教学便不知不觉地脱离了生活,有一定的封闭性。只要一上课,学生就会在“数”与“式”之间寻寻觅觅,费尽心思。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勇敢地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或自然,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比如,当初三几何学习到三角形“测高”问题时,我就根据课后的实习作业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全班同学―起动手自制测角仪,测量学校后操场上一根旗杆的高度。我把同学分成四大组,各组进行比赛,看谁制作的测角仪最标准,测出的数据最接近实际值。接到任务后,同学们顿时忙开了,个个开动脑筋,讨论用什么做制作材料,到哪里去取得材料,由谁去收集,又由谁来动手做,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等,他们都讨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俨然是个出色的策划家。一个星期后,他们每个小组都把制作好的测角仪放到展示台上。有的用薄木板制作,有的用硬纸板制作;有的比较精致,有的显得粗糙,但都看得出,每组同学都花了很多心思,动了很大脑筋。面对测角仪,我高兴地微笑,同学们也十分兴奋。我趁热打铁,把他们带到后操场,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制的测角仪测旗杆高度。他们有的拿凳子,有的扶仪器,有的读数字,有的作记录,时而争论,时而在纸上画着图形,把测出的数据整理、计算。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判断这次比赛,大家都是胜利者。经过检查验收,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动了脑筋,亲自参加实践,自然就会有可喜的收获。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就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合作”学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以“先”带后,以“后”促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个班里,由于学生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同样的教学,结果,有的同学懂了,但有的同学还摸不着头脑。教师对这,都感到为难:这个问题,到底继续讲还是不讲了呢?聪明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懂的人教不懂的人,不懂的人经过帮助,把问题弄懂了;懂的人通过别人咨询提问,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挖掘,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可以互相借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在解决同题中充当不同角色,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灵感,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或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无论学生出现多么可笑的错误,都决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热情。
四、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的解题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使思考方向不拘于某一种形式或途径,而是从问题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出发,寻求符合条件答案的思维过程。可通过―题多解的教学形式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创新教学的“源头”,即要创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风格,只有“源头”的水清新了,才能有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