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国有企业有必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来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一、现有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运行效率,如果考核指标制定的不明确,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过于随意,注重考核员工的一个方面,绩效考核指标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考核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导致考核的结果可信度较小,不能全面的反映职工的业绩和能力,最终使得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整体质量下降。
(二)绩效考核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都是以工作业绩这一内容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尤其是对于生产、销售类的员工,完成的任务量成为了衡量其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给管理者造成认识上的误差。在这样的人力资源考核模式下,员工的工作态度、职业发展潜力、思想道德水平等都被忽略,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严重缺失,很容易打消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缺乏必要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使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模式下,国有企业对考核结果应用的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必要的沟通反馈机制,导致各部门员工在参与绩效考核之后不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方法体系建设实施
针对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需要国有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体系,对现有考核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工效挂钩考核。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充分调动职工增收创效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有必要制定工效挂钩绩效考核机制。在工效挂钩考核办法实施过程中,考核人员要结合被考核职工实际岗位和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坚持工资分配与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相关联,在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而根据考核结果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在工效挂钩考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更多的关注考核的过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开展,进而减少因过分强调考核结果而造成的“短视”行为,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方式。
(二)目标管理考核。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过程中,目标管理也是一种常用的考核办法,即在每一个考核周期的开始为职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职工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这一目标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目标管理考核主要是通过将员工完成的实际绩效与当初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弥补差距之后重新设定绩效目标。这一考核办法适用于那些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部门。
(三)匿名考核与两条线考核。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考核工作中,考核人员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被考核的对象,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匿名考核与两条线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匿名考核即将所有被考核者的自评结果和相关资料统计在一起并建立随机编号,考核者只对编号后的材料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考核模式下个人信息对考核结果的主观影响,提高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两条线考核则需要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层次划分,而后进行单独考核,进而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
(四)经营业绩考核。为了确保整个企业全年经营管理目标的高效完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有必要对各部门进经营业绩考核。首先,企业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经营业绩相关的考核标准和体系,据此对各部门人员进行考核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其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营业绩考核周期,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通过日常检查、月度考核、年度综合考核评定的方式对各部门员工进行考核。
(五)绩效评估与反馈。一套完善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通常情况在绩效考核包括领导评价、同级互评、下级测评三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考核反馈机制,帮助职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三、结语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国有企业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科学的选择绩效考核办法,并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维桢.绩效考核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69-70.
[2]尹宏.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67.
[3]郭丽君.浅谈绩效考核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15:180.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一、现有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运行效率,如果考核指标制定的不明确,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过于随意,注重考核员工的一个方面,绩效考核指标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考核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导致考核的结果可信度较小,不能全面的反映职工的业绩和能力,最终使得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整体质量下降。
(二)绩效考核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都是以工作业绩这一内容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尤其是对于生产、销售类的员工,完成的任务量成为了衡量其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给管理者造成认识上的误差。在这样的人力资源考核模式下,员工的工作态度、职业发展潜力、思想道德水平等都被忽略,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严重缺失,很容易打消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缺乏必要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使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模式下,国有企业对考核结果应用的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必要的沟通反馈机制,导致各部门员工在参与绩效考核之后不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方法体系建设实施
针对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需要国有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体系,对现有考核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工效挂钩考核。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充分调动职工增收创效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有必要制定工效挂钩绩效考核机制。在工效挂钩考核办法实施过程中,考核人员要结合被考核职工实际岗位和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坚持工资分配与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相关联,在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而根据考核结果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在工效挂钩考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更多的关注考核的过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开展,进而减少因过分强调考核结果而造成的“短视”行为,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方式。
(二)目标管理考核。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过程中,目标管理也是一种常用的考核办法,即在每一个考核周期的开始为职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职工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这一目标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目标管理考核主要是通过将员工完成的实际绩效与当初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弥补差距之后重新设定绩效目标。这一考核办法适用于那些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部门。
(三)匿名考核与两条线考核。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考核工作中,考核人员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被考核的对象,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匿名考核与两条线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匿名考核即将所有被考核者的自评结果和相关资料统计在一起并建立随机编号,考核者只对编号后的材料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考核模式下个人信息对考核结果的主观影响,提高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两条线考核则需要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层次划分,而后进行单独考核,进而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
(四)经营业绩考核。为了确保整个企业全年经营管理目标的高效完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有必要对各部门进经营业绩考核。首先,企业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经营业绩相关的考核标准和体系,据此对各部门人员进行考核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其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营业绩考核周期,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通过日常检查、月度考核、年度综合考核评定的方式对各部门员工进行考核。
(五)绩效评估与反馈。一套完善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通常情况在绩效考核包括领导评价、同级互评、下级测评三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考核反馈机制,帮助职工及时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三、结语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国有企业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科学的选择绩效考核办法,并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使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维桢.绩效考核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69-70.
[2]尹宏.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67.
[3]郭丽君.浅谈绩效考核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