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中形成的,每一次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奠定下一次的阅读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与书的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日益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当进行统一测试时,农村学生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因此,我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的我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形成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形成了以下一些见解。
一、确定阅读目标,融合多种能力
一个人并不因为会认字,会解词,会对句子做语法分析,能指出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等等,就一定具备了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在一系列的科学的训练中,培养形成以下能力:
(一)感受语言文字,激发情感共鸣
要对阅读内容获得敏锐的感知,阅读必须要有较强的语感。也就是说,阅读是要以感覺为起点,更多地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达到对语言直接所指与间接所指的内涵完整而准确的把握与再现。
比如我在教《土地的誓言》一课,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首先我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在读到“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时让学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其次要学生读表达对家乡深情和决心的句子:“我必须看见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污秽和耻辱。”最后再让学生对比欣赏《土地的誓言》和《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完成思考:土地的誓言是作者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热爱,为什么作者对家乡的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他的这种深情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实践证明,这种“声效情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无形之中引导了学生的情感流向,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习体验了课文。
(二)把握内容主题,学会评价鉴赏
这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的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含有创造性因素,要能够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诸多方面的高低优劣初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其形式可以是多种的,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后,让学生写一篇推荐语;读了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可以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读了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同学们续写一下孔乙己的结局;学了《心声》后,也可让大家写写读后感。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以把握内容、主题为前提。只有深刻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并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鉴赏能力。
二、精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教材与教法是关乎教学的大问题,教材在教学的“三角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教学双边活动的内容取向和方法取向。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教材就如同食物,食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的食欲、进食的方式、消化吸收的情况。因此,我对阅读材料的选取从来不敢大意,选取阅读材料要以使学生接触到尽量丰富多样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场境和学习多种知识为宗旨,有三个原则: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二是材料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三是选文的语言文字必须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知识性和文学性、思想性为主,兼顾趣味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近年来我要求学生多订阅语文书报,从这些书刊上寻找源头活水。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成绩也上升了。
三、充分质疑讨论,发掘情智空间
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欲求真智,必先疑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阅读变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避免学生偏离这一原则,致使讨论涣散芜杂,扯得过远。总之,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智空间。
四、提倡课外自读,开拓阅读空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主动去了解、研究。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也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倡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五、培养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不少人的好习惯。读书之后写写读书笔记,既有利于思考书中的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又能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笔记的写法很多,常用到的有摘抄、编提纲、写心得体会等。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中形成的,每一次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奠定下一次的阅读基础。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不仅增强了语感,全面融合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且必使新世纪的语文阅读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与书的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日益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当进行统一测试时,农村学生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因此,我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的我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形成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形成了以下一些见解。
一、确定阅读目标,融合多种能力
一个人并不因为会认字,会解词,会对句子做语法分析,能指出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等等,就一定具备了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在一系列的科学的训练中,培养形成以下能力:
(一)感受语言文字,激发情感共鸣
要对阅读内容获得敏锐的感知,阅读必须要有较强的语感。也就是说,阅读是要以感覺为起点,更多地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达到对语言直接所指与间接所指的内涵完整而准确的把握与再现。
比如我在教《土地的誓言》一课,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首先我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在读到“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时让学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其次要学生读表达对家乡深情和决心的句子:“我必须看见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污秽和耻辱。”最后再让学生对比欣赏《土地的誓言》和《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完成思考:土地的誓言是作者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热爱,为什么作者对家乡的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他的这种深情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实践证明,这种“声效情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无形之中引导了学生的情感流向,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习体验了课文。
(二)把握内容主题,学会评价鉴赏
这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的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含有创造性因素,要能够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诸多方面的高低优劣初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其形式可以是多种的,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后,让学生写一篇推荐语;读了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可以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读了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同学们续写一下孔乙己的结局;学了《心声》后,也可让大家写写读后感。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以把握内容、主题为前提。只有深刻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并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鉴赏能力。
二、精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教材与教法是关乎教学的大问题,教材在教学的“三角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教学双边活动的内容取向和方法取向。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教材就如同食物,食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的食欲、进食的方式、消化吸收的情况。因此,我对阅读材料的选取从来不敢大意,选取阅读材料要以使学生接触到尽量丰富多样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场境和学习多种知识为宗旨,有三个原则: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二是材料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三是选文的语言文字必须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知识性和文学性、思想性为主,兼顾趣味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近年来我要求学生多订阅语文书报,从这些书刊上寻找源头活水。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成绩也上升了。
三、充分质疑讨论,发掘情智空间
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欲求真智,必先疑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阅读变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避免学生偏离这一原则,致使讨论涣散芜杂,扯得过远。总之,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智空间。
四、提倡课外自读,开拓阅读空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主动去了解、研究。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也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倡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五、培养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不少人的好习惯。读书之后写写读书笔记,既有利于思考书中的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又能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笔记的写法很多,常用到的有摘抄、编提纲、写心得体会等。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中形成的,每一次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奠定下一次的阅读基础。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不仅增强了语感,全面融合并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且必使新世纪的语文阅读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