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北非花园的芳香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萨布兰卡》,这部拍摄于1940年代,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曾把全世界的目光带到了北部非洲的摩洛哥。这是一部讲述“二战”动荡年代里发生的爱情故事的影片,其中穿插了不少摩洛哥街头巷尾的影像,向人们展示有着古老摩洛哥文化特征的老街巷和伊斯兰民众独特的文化习俗。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插曲《时光流转》以其委婉动听的曲调传递着爱情中的思念和惆怅,成为传世之作。摩洛哥早就吸引着
  我,我也盼望有一天能亲身感受这个古老神秘的伊斯兰国家文化和那里民众的生活。
  摩洛哥西临大西洋,北部是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的西班牙隔海相望。她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最早在这里生活的是柏柏尔人。公元前2世纪以来,摩洛哥经历了罗马帝国的统治、阿拉伯王朝的更迭、15世纪西班牙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和占领,直到1950年代摩洛哥独立并成为君主立宪制的伊斯兰国家。本人去过一些非洲国家,但感觉摩洛哥与很多非洲国家很不同。虽然摩洛哥的经济发展较慢,但似乎人们并不贫困。那里虽然有撒哈拉大沙漠和戈壁滩,但仍能看到不少绿洲。从其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整洁、现代化的大城市建筑,可以感觉到摩洛哥的经济具有一定实力。据悉,摩洛哥的经济居非洲第五位。摩洛哥以其淳朴的民风、悠久的伊斯兰文化、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和保留完好的历史古城镇风貌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世人纷至沓来,领略她的风采。看来,人们把摩洛哥称为北非的花园绝非虚言。
  2013年3月,我在摩洛哥十多天的时间里,闻到了这个“大花园”的花香,感受到了那里民众生活的脉搏和呼吸。老实说,这确实是个很有魅力、非常奇妙的国家。
  摩洛哥的国家格言是:真主、国家和国王。我路过的许多高山上都刻有这句格言,说明此格言已成为摩洛哥社会和人民的行为准则,也是摩洛哥社会稳定的基石。摩洛哥有三大宝:椰枣、阿甘油(由阿甘果提炼)和仙人掌。据说,椰枣每日吃三粒有相当于伟哥的神奇功效,阿甘油是美容的上品和健康的食用油,仙人掌则是纤维制品的上乘原料。
  摩洛哥仍然保留着一夫多妻的传统,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妻子,四个妻子在家中享有绝对同等的地位。如出现不公的现象,男人要吃官司的。
  摩洛哥的美味佳肴也堪称一绝。塔津菜是通过一个像金字塔一样的陶器做成,大小不一。我们吃的塔津下面放入肉或鱼,上面铺满了各种蔬菜,呈塔的形状,加上橄榄油等调味料放在陶土炉上用微火炖,揭锅盖时往往让人们眼前一亮,色香味俱全!
  在这次难忘的旅行中,我感受到摩洛哥在诸多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古老建筑和有着悠久历史的街巷。当你行走在费斯这座千年古城内,你会觉得进入了如同九曲十八弯的迷宫,在那些经历了千年历史沧桑岁月的幽静小巷里,你可以看到那些极其狭窄的小巷墙壁上披着久远岁月留下的斑斑锈色。小巷中多数都支撑着巷杠,这些巷杠支撑着两边的墙壁或房屋,支托着历史无语的沉重!在拍摄摩洛哥小巷的时候,我就遇到了有趣的尴尬场面。当我进入一个小巷,突然迎面来了三个孩子,这真是个狭路相逢的遭遇。小巷根本无法容下两人并行,哪怕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也是无法同时通行的。在我的照片里记录下了孩子们为了绕过我这个“大人物”的滑稽场面。
  二,你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在费斯古老的街巷里,这所建于公元863年的卡鲁茵大学居然比英国的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那里藏有很多伊斯兰教珍贵的传世秘籍。
  三,摩洛哥的人们大都过着最单纯朴质的生活。在昏暗狭长的小巷里,各种阿拉伯装束的人们为生活奔忙,毛驴仍是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身着阿拉伯长袍和头裹围巾的妇人们拉着家常。人们在极具传统色彩的饮水池旁畅饮解渴的场面,以及街头人头攒动的闹市,成为拍摄摩洛哥人文风景的最好素材。在舍夫沙万蓝色小城和乌达亚小渔村,你会为那蓝色世界的房屋和街巷的奇特景象所倾倒。这里的人们生活十分安逸、平静,似乎生活在世外桃源。同时,你随处都可以体验到摩洛哥人的善良和朴实,他们的真诚和可爱令人感动。有一天,当我走在舍夫沙万小巷里时,一位男子硬拉着我进他家,由于语言不通,我搞不清楚这盛情邀请的含义,但进去一看就明白了,他希望我看看他的小织布坊并拍摄他织布坊的照片!在丹吉尔,当我和爱人迷失在曲曲弯弯的小巷里时,尽管我们说不清楚要去的地方,但不少人争着要为我们带路。所幸,一个当地人会说西班牙语,并把我们带出了迷宫般的小巷。你可以想象,当我们为找不到出路而焦急时,一群阿拉伯人围着我们也在茫然不知所措地讨论着我们都搞不清楚的路径,那是什么感觉。
  这次去往摩洛哥前就听说,如果运气好在摩洛哥可以看到山羊上树的奇观。原来在摩洛哥,阿甘树所产的阿甘果除了用于榨油外,也成为山羊的美味佳肴。每当季节干旱,地上的草干枯时,山羊就攀上阿甘树去吃阿甘果。
  在摩洛哥拍摄照片也着实不容易,有些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拍摄照片的镜头会把人的灵魂勾走,有些人认为拍照就要支付小费。当然不少人也并不忌讳别人给自己拍照。为了避免麻烦和尊重当地民众,我尽量不惊动被摄对象,必要时使用学会的阿拉伯语“萨拉姆”(意为“你好吗”)问候对方,在对方不反对的情况下拍摄。多数情况下,我尽量远距离采用长焦镜头,或近距离采用盲拍的方式。因此,我的许多照片是在有预知和有准备的情况下以盲拍形式完成的,结果发现不少照片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踏上归途时,摩洛哥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的影像不断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至今仍不时沉浸在这些天点点滴滴的经历之中。我总想着,能再次返回摩洛哥,希望有机会更好的细细品味这个北非花园的芳香!
其他文献
当前,全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中艰苦卓绝、万众一心,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也需要我们深入总结。诸如一些企业造假售假、哄抬物价,一些群体招摇生事、混淆视听,一些个人隐瞒行程、扩散病毒等情形,反映的不只是道德问题,也是相应的法律问题,是需要把道德与法律统一起来加以考量的问题。现以这些情形为例,谈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法治视角。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期刊
何谓“永光谬论”?所谓“谬论”,错误的说法、想法、思想。“永光”作为定语,直接的意思,这是永光个人的“谬论”。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永光个人的谬论,而是一股思潮,属于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共有的“谬论”。  工业时代,公益归公益,商业归商业,在此基础上,双方取长补短,良性合作,携手回应社会的需求。  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分离—合作模式”,“融合”成为公益发展的趋势。公益要素融入
期刊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首要要求,同时也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和社会层面,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朴素的情感、最基本的要求和永恒的主题。在当下中国和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对比中,深植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彰显,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和广大青年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  一、 民族与世界  新时代的爱国是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是开放与包容的统一。当
期刊
俗话说,卖油的姑娘水梳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是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只是时至今日,它却仍通体透着现实意蕴。这样的辛酸,比比皆是:比如一斤米卖到快200块钱,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卖稻的农民赚了。但看了新闻才发现,现实的坑爹之处在于,种稻的农民和买米的消费者,都被“套牢”了。巨额利润在神秘的中间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蒸发”了。   这就是日前引起热议的天价五常大米“米贵伤农”事件。据20
期刊
2015年初,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颁给了一个年轻的女生,陈萧伊。  她刚刚结束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本科和硕士时光都奉献给摄影,现在工作生活往返于成都与北京之间。  在她的获奖评语中,有这么几句话:“陈萧伊的作品受西方抽象艺术和东方哲学的双重影响,着眼于自然,颇具东方审美情怀。对于她,摄影是她将个人思想上升至探究哲学的工具。她近期的作品以摄影与版画的结合为主。这种形式通过简化与抽象化的过程,发掘事物表面
期刊
在手机摄影已经被人们普遍推崇的今天,拍照手机的硬件与软件技术正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高像素、电子光圈、偏光滤镜等技术的应用,都为手机摄影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摄影爱好者们拓展“阵地”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然而,想要拍出一张好的手机照片,不是仅依靠手机配置就能实现的,更需要摄影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独特的思考方式。  “玩”出新鲜  张铁柱,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的总编辑,也是一
期刊
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仔细想想,古往今来岂止圣贤文人,即便是近代的摄影大师,寂寞孤独的也占多数。是否一个人到了“大师”的程度就容易孤军奋战、独往独来尚不得而知,至少自然界也很难见到两棵挺拔茂盛的大树同时生长在一起的情景。  就外拍活动而言,有人喜欢影友扎堆切磋,有人喜欢夫妻密友结伴而行,也有一些人像孤狼一样独往独来。总之,只要能从摄影中找到乐趣和教益,尽可按自己的喜好择善而行。但一
期刊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在二战时期对驼峰航线的描述。  二战时期使用的驼峰航线,是盟国为了给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而开辟的“空中生命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条空运线。驼峰飞行员共运送了约85万吨战略物资,约有1500架美国飞机坠落在中国的西南
期刊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70年代前后作为意见领袖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很早就预测了随着网络和新媒体而来的许多新现象。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出现在其1964年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en),也是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意为:当代媒体创造了其自身的文化,并将特定的体验强加给
期刊
前言  读完晓光老师驳“永光谬论”一文,竟得“晓光谬论”。这里就谈谈原因,说说原文中的情绪问题、9个逻辑问题、4个方法问题、三观凌乱问题、路径选择本末倒置的问题、信息缺乏、过度加工的问题。  此稿修改多次,力求平和理性、以理服人。不当之处,欢迎拍砖,如有失礼,敬请谅解!  《康晓光:驳“永光谬论”——评徐永光》一文刊出后,素闻晓光老师铁骨风格,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逐字读起。  永光老师《公益向右 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