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照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摄影前途的讨论近几年越来越热闹,摄影圈中却弥散着一种悲观的气氛。其实远没必要大惊小怪。首先,天下没一种东西可以永世长存;再者,也没有一种东西在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后会迅即被人抛弃。存废兴衰,不是哪个人或哪个企业能说了算的;心平气和,从容面对,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熟悉的路子拍,永远不会错。
  就摄影的视觉功能来讲,留住过去、记录现在,仅这两条,没哪种介质可与之比肩。绘画,学起来没那么容易,况且画得再逼真也难以完全反映真实的状态;文字更是苍白,任凭你说你写,不拿出一张照片来,谁信?
  现在的世界变化快,有些东西说没就没,但只要有照片为证,留给后人,还算是种“挽救”。于此,摄影功不可没。眼下悄然兴起的废墟旅游和废墟摄影(注:废墟旅游和废墟摄影是指以城市中被废弃的建筑和街区为目标的旅游和摄影活动)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新动态。全世界痴迷这个冷门爱好的不过万儿八千人,不过这也正体现了摄影的可爱之处,拍摄题材可以越来越怪,越来越单一;拐弯掉头,随性发挥,摄影的未来或许正是如此。
  美国费城的摄影师马修·克里斯托弗(Matthew Christopher)以被遗弃建筑为主题拍摄的照片在摄影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他的作品确实触动了一些对偏门题材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我们不妨暂且称这为“废墟摄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另类的建筑摄影。
  细观“废墟摄影”,它不仅为我们留住过去,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说不出的美,一种苍凉中带点韵味儿的美,那是新建筑所没有的—好似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小说里的“呼啸山庄”就近在眼前。
  遗憾的是,美的东西未必都能得到人们的共识与珍惜,何况有些美的东西还需要花大钱去保护。就如同这些风雨飘摇的老房子,实在维护不起,那一定要在彻底消失之前将它拍下来。我们当年要是有马修这样的眼光,北京古老的城墙和数不清的胡同老房子,至少还能以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后人。事实上,现在保留的这类照片真的很少。如果不是马修的照片摆在面前,谁也不会相信当年花巨资盖起来的教堂会被遗弃和糟蹋成那样子,里面的那架当初价值连城的巨型管风琴,据说是匹茨堡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捐赠的,而今想当做废木料处理还没找着下家呢。他的照片中还有一座看上去几近完好的歌剧院,昂贵的彩色拼花玻璃窗和丝绒幕布都完好无损,这样的剧院现在花一千万美元未必盖得下来,但它同样被人遗弃了。
  给没人住的老房子拍“遗照”,是一些摄影师绝好的展露才华与眼识的机会。如果想象力再丰富一些,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创意摄影等都可以跟形形色色的老房子挂上钩。
  现在大多数人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如今什么商品都不太好卖,唯独大城市里的房子供不应求。价格不但看涨,而且好像还涨不到尽头。但是,另外一个或许不被多数人所知的事实是,在世界各地,近20年来形成的“鬼城”也不少—一座城市中大量的近郊豪宅和普通住宅楼被遗弃。这类情况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发生得最多,欧洲其他地区也不鲜见。
  英美一些城市的住宅楼经常是整栋甚至整街区地被抛弃,据说是因为有些开发商认为把旧建筑先拆掉再盖新的,要比找块新地方直接盖楼成本更高。还有更离谱的,几乎整个城市都被废弃了。最近宣布破产的美国底特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今年夏天宣布破产后,底特律全城有七八万座房屋被废弃,五年前值45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开价2300美元,而这个价格只够在纽约第五大道上买个中高档次的名牌手袋;而100平米出头的小型独户住宅则开价在500美元左右,这个价格只能在美国买到一双比较好的运动鞋。即便如此便宜,真正敢出手的买房人并不多。
  在欧美国家,豪宅通常指的是那些永久性结构,占地面积广大,单体使用面积不小于200平米,建筑式样经过主人精心设计的独栋建筑。在摄影师眼中,这种房子是最值得拍摄“留姿”的。有一个专干此事的摄影师说:“豪宅即使被人遗弃,外表破败不堪,也是金碗破了分量还在,特有的苍凉和建筑的外在美,都是上好的拍摄素材。”虽然被遗弃,但是私宅的内部并不易拍到,因为在未得到主人允许之前,外人是不能擅自进入的。而这些房子的主人,天晓得都在哪里。欧洲的一些废弃豪宅,几十年前以至上百年前都是由主人委托专业机构精心设计,匠人精心施工的杰作;绝非像现在的大多数豪宅,光有面积,材不真料不实,墙里塞的都是泡沫保温板,屋顶上盖的是锌铁皮,门前的柱子看上去倒是像“爱奥尼克”(Lonic Order,古希腊三种柱式之一),但实际上是包出来的空心柱。而以前的老房子,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大理石,最不济的也是花岗岩,水泥柱都几乎看不着。
  商人能在几天之内停止销售已不再畅销的食品或电子产品,却无法将那些卖不出去的房子一举收回放进仓库。有的房子是盖好后一直找不到买主的新房,也有一些是因为政治变故或战争被人遗弃的上好住宅,但更多是那些无力承担高昂维护费或遗产税的后人不得不放弃的。不管怎么说,结实考究的老房子被人为毁弃的不多,任凭其风吹雨打,自然凋零的占多数。“正是这样的老房子最有味道,怎么拍都好看。”
  早在几年前,在一些对“老玩艺儿”特感兴趣的西方人中,就悄然兴起这种以城市旧宅和废弃建筑为探险对象的旅游方式,并无形中带动了“废墟摄影”潮流。尽管真正痴迷上“废墟摄影”的只是这支探险大军中的少数人,但如今的摄影趋势也是朝着小众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个拍摄主题,全世界有百十来号人参与都该算多的了。这些人之间彼此互通信息,互相切磋,互相介绍废墟地点,没几年的工夫,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有些人还发现了商机,把所摄照片传到网上,摇身一变成了电影公司和对旧宅另有用意的人的“房探”。而一些废墟建筑,也因为这些摄影师而被重新找到了剩余价值。
  还有些上档次的废墟集中地,渐渐成了小众化的旅游景点。对从事商业摄影的摄影师来讲,这些弃而不用,旧而不倒的老建筑绝对是上好的免费布景。有些建筑的式样,花钱搭个假的都难。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本专门面向废墟探险者的杂志名为《渗透》(Infiltration),现在的固定阅读群体已近万人。这里面的照片全都出自于爱好这一题材的摄影师之手。
  废墟旅游和当下比较流行的工业旅游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为当今摄影人开启了一扇新窗户。对于那些到北京旅游的西方摄影爱好者来说,最能抓住他们心的当然不是耀眼的玻璃幕墙和光怪陆离的购物广场,而恰恰是北京的老胡同、旧房子。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国城市里高档的废墟豪宅屈指可数,这些旧宅要不被拆得个精光,要不就修得油光水滑,将过去的痕迹一并抹去,紧锁大门,让那些乘兴而来的摄影师,败兴而归。但据我所知,中国一些城市里值得一拍的旧豪宅还是有不少的,只是不集中,不太好找而已,如果碰上既懂行,又爱摄影,还有那么点闲工夫的人,中国的“废墟摄影”应该不是“二流货”。
  天下事,新的还会更新,旧的一旦失去,不会再来。眼瞧着有些老旧建筑,质量还不错,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逃不脱被遗弃或被拆毁的命运。能把它们昔日的雄姿倩影长留人间供人回忆,看起来感怀一番,这个重担只能交给那些有先见之明,再加上有点儿小情调的摄影师了。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号英国  《实用摄影》摘选  动物摄影:直视镜头带来心灵震撼  如果你刚刚接触野生动物摄影,那么去当地动物园拍吧,这是练习拍摄技巧的简便方法。在那里,你不必费力追踪动物而只专注于拍摄,但如何让照片看起来尽量自然是最大的挑战。  在野外拍摄野生动物就难得多了,因为你必须追踪那些容易受惊的动物,得坚持、有耐心,不过拍到好照片的机会也更多。现在,就让我们从如何在动物园拍摄动物开始学习吧。 
期刊
银河是夜空中的珍宝,它凭借着壮美的身姿,成为星野摄影的重要拍摄对象,是摄影师们追逐的宠儿。本期,我们将详细解析拍摄银河的技巧,帮助大家记录下最美的夜空。  银河概况  夜幕降临后,晴朗夏夜中的点点繁星逐渐显露出灿烂的光辉,一条烟雾笼罩着的光带横贯天空,这就是银河。不同纬度地区看到的银河形态有所不同,纬度越低,明亮的银心部分也就越高。在北京周边地区,即使是夏夜,银河中心部分仍然在地平线附近,它的光辉
期刊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爱上一座城市。  在这里停留几天,就足够写出一部小说。而生活很久,却只能写出几句诗歌。  9月1日,一对情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山上欣赏着城市风景。(新华社发)  点评:苦难的岁月里,条条道路通向这个城市,它是唯一的希望之路,这种依恋之情很简单,称为爱。  9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亮起光柱,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12周年。(法新社照片)  点评:灯光射得很高,为了让天堂里
期刊
内在的感知方式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摄影师更加倾向于柔和的线条,喜欢从自身的心理角度入手,寻求极为内在化的感知方式。从很多国外女性摄影师的照片上,我们可以发现她们倾向于表达心灵与生理的纠缠、刺激、愉悦、悲伤等生活感受。就如她们是导演,通过镜头来诉说自己细腻的感触。  对我来说,摄影的意义源自所拍摄的事物本身的意义,但它又是对事物本身的一种超越。赫尔穆特·纽顿(Helmut Newton,1920
期刊
婆媳关系,相处好了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但若相处不好,就成了问题,而且是千年的老问题。而所有亘古不变的老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复杂性,就像婆媳问题,是绝不能靠一顿饭一个红包就可以轻易解决的。  其实,每一对婆媳都在细水长流的多回合紧密交战中,磨合出其既定的相处之道。但是,伊洛娜·兹瓦克(Ilona Szwarc)跟她婆婆的相处方式非常独特,绝不属于你想象中的任何一种。对于“独特”二字,兹瓦克这样定义:“
期刊
2013年9月19日至9月25日,2013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在平遥古城展开,本次摄影大展的主题为“走向生活的影像”,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位摄影师、策展人为此次大展带来了427个展览、12000余幅作品。  “走向生活的影像”  “生活”是人类自古至今一直不断思考审视的宏观命题。我们所谈论的“生活”,又包含着形式/内容/意义/观念/物质/精神等众多分支命题。摄影作为一
期刊
阮义忠看上去很温和,神情中透露着一种让人不容质疑的自信。  在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奇岩捷运站附近的闲置工厂,我顺利找到阮义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楼,便一眼望见楼梯转角处的墙上,贴满《摄影家》杂志的各期封面。来到二楼走廊,跃入眼帘的是阮义忠《人与土地》作品系列中的一张代表性作品,被挂在三四米宽的玻璃大门上。透过玻璃,我看到坐在桌边的阮义忠,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耐克Polo衫,脚上是一双运动鞋,这让他显得格外精神
期刊
摄影术诞生之后的百余年,也正是世界格局和社会秩序激烈振荡的时期,各种新学说、新思想、新运动不断涌现,女性主义思潮也在这段时间萌芽、发酵并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中,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逐渐独立,女性形象不再完全是持家居家,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奋斗呐喊时,各种媒介成为女性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摄影也成为其中重要一环。自19世纪以来,许多女性利用摄影这一新兴的媒介和艺术形式,表达着
期刊
观影手记  也许,妈妈们都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不少女摄影师的身份与母亲身份是重叠而融合的,在以孩子为对象的影像创作中,妈妈们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私人化摄影路径。英国摄影师黛博拉·帕金(Deborah Parkin)便是如此。这位39岁的母亲,已经完成多个摄影项目,这些项目所有的主角都是她的一双儿女,安贝(Abe)与芙勒(Fleur)。  “促使我开始拍照的,就是孩子们。童年短暂,我需要去
期刊
FIOF点评  “女性,她与大地无声地联系着。那些本能、原始的交流,以及世间万物都将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这就是费碧安娜·贝尔蒙特《我是大地》摄影项目所想表达的。  这组作品充满了古典拉丁语作品中的那种象征与暗示,对于这些“精致、女性化”的照片,她自己概括到:“这个项目呈现了女性的视角,我受到古罗马哲学家、诗人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在《物性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