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态型经济。供应链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是实现这种绿色生态经济的最佳形式。从产业链角度看,供应链生产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3R循环经济要求方面,有着科学的依据。供应链的发展现在正朝着循环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它是循环经济的建设基础。
[关键词]集中度;供应链;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5-03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受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循环经济就是针对传统经济这一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强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达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建立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方面进一步使传统经济生产活动向着全社会专业化、集约化、有效化经济形态转移,从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目标。
1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属于多元复合人工组织经济体系的范畴,因而过于简单的概念性描述或仅从循环运行模式上表达其内涵,都难以准确而全面地揭示出循环经济多层面的属性特征。但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态型经济。要实现这种绿色生态型经济,我们要从经济运行中的最基础部分——社会生产方式来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生产制造方式是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它着重依靠生产所需资源(设备、设施等)和原料配比组合来实现资源效率。而产品的市场效率依赖于订货计划和预测。MRPⅡ是一种推动式生产方式。这种制造资源计划生产方式对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慢,在市场变化情况下资源浪费大,滞销产品带来的损失及原料损失大,排放废弃物增加。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产制造方式由MRPⅡ向准时制生产(JIT)方式转变。这是一种拉动式生产方式,注重资源利用与需求匹配,生产批量较小,供应商提前期短。这种生产方式经济生产批量小,规模生产优势难以发挥,生产成本较高。90年代末,精细生产和精细供应被生产制造企业广泛采用,该生产方式的核心是消除浪费,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制造调整转换时间短,使前两种生产方式的弱点有所缓解。以上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核心是以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为主导,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属于资源消耗型生产运营形式,难以形成废弃、排放物的规模型收集循环利用的系统。基本上是以企业生产单位为中心的企业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内实现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产品适应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是循环经济萌芽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循环经济的起点。
供应链生产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传统生产方式下产业链中企业都以独立生产形式进行生产。企业有规模大小之分,如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无供应链意义下的核心企业。企业内部经济性高于社会经济性,企业注重自身利益忽视生态效益,企业效益不是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间原料或产品供应以竞争合作方式(注重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进行,所以产业中相同类型企业较多,产品质量、价格差异较大,企业间技术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企业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难以集中,废弃物循环处理难度较大。由于同种产品质量、价格差异大,企业竞争激烈,过剩产品增多,形成库存积压浪费。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较弱(区域产业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后,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得以加强,产品在供应链生产中每一个生产节点(环节)都是选择最好的原料或配件,企业间协作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核心企业环境、生态意识影响着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非核心企业可以为多个核心企业服务,如福耀集团汽车玻璃生产为多家汽车厂配套。这样产业链中技术优、质量高、产能强的企业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形成规模化生产,无论在规模经济性上,还是在消耗水平上以及再利用程度等方面都远优于传统生产方式。
2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对供应链的要求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的单项流动的线性开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资源消耗大,对生态污染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流动的循环式经济。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了合理、高效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循环经济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指导下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社会生产运行上要形成一个较全面的科学的循环系统,各产业、行业都有其自身的完整产业结构。从社会生产基础过程看,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形成一种基本的物质循环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第一是企业和社会“大”循环,如企业进入社会的产品使用报废后(或排放入社会的废弃物),经处理实现再利用重新进入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社会废弃物回收体系来完成。我国废弃物社会回收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从垃圾分类手段,还是回收处理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企业与社会这一层面废弃物的循环只由社会单方面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社会生产制造系统中产业链根据产业技术特征进行废弃物或次品等废品回收。产业链内回收成本要比社会回收小得多,产业链循环系统建立的基础是供应链的完善。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大。但由于企业间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性,使产业链向循环经济要求方向延伸存在着较大障碍。第二是产业链下的供应链“中”循环。在产业链内,同类企业集中度较高,排放废弃物同类性较大,便于集中处理、利用。集中处理和利用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企业间关系问题,企业间相互配合,回收利用效果就好,反之效率低下。供应链生产方式是当今企业间合作关系最完整、最有效的一种关系。供应链企业可实现上下游企业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还可以建立带有回流系统的供应链体系,使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开始到制造、销售、报废、处理再利用整个过程都在供应链闭循环系统中,这种状态是在产业链充分延伸直至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供应链条件下的“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建立的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体系,是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基础。第三是企业自身独立进行的“小” 循环,是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如下游工序废料返回上游工序重新利用,或消耗品或排放物企业自行进行三废利用等。企业自身循环是保护环境,实施节约生产的传统做法,各企业、行业都有丰富经验,这里不多作赘述。供应链生产方式下循环系统如图: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转变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转向谋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二是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增加逆向供应链,使废旧、污染物顺利回流到处理系统被生产再利用。三是构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要围绕“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转化效率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宗旨进行重新构建。变革后的供应链目标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兼顾。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注重供应链延伸发展,完善物质循环链的闭合
在供应链发展中,产品从原料开采到制造、销售、使用、报废直至再利用,整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完整供应链过程来保证的。目前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大多供应链属于开环过程,即“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缺少逆向回收即逆向供应链的建设。闭环供应链指“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完整供应链循环过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2供应链生产向着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供应链生产循环系统
构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
3.3在产业链环境下实现供应链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减排和废弃物的规模化再利用
产业链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服务于特定要求的产业集合,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特征的共同性和关联性,这是供应链形成的基本条件。供应链中非核心企业可以实现向多家下游企业供货,多家核心企业可用同一个供应商企业,所以供应链生产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规模化相对较大,这是实现规模化减排、再利用的最好条件。目前我国环境破坏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小矿井、小化工企业、小冶炼企业等对环境的危害。循环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产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它是实现资源转化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经济运行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手段的改进。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供应链生产方式仅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集中度;供应链;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5-03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受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循环经济就是针对传统经济这一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强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达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建立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方面进一步使传统经济生产活动向着全社会专业化、集约化、有效化经济形态转移,从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目标。
1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属于多元复合人工组织经济体系的范畴,因而过于简单的概念性描述或仅从循环运行模式上表达其内涵,都难以准确而全面地揭示出循环经济多层面的属性特征。但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态型经济。要实现这种绿色生态型经济,我们要从经济运行中的最基础部分——社会生产方式来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生产制造方式是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它着重依靠生产所需资源(设备、设施等)和原料配比组合来实现资源效率。而产品的市场效率依赖于订货计划和预测。MRPⅡ是一种推动式生产方式。这种制造资源计划生产方式对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慢,在市场变化情况下资源浪费大,滞销产品带来的损失及原料损失大,排放废弃物增加。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产制造方式由MRPⅡ向准时制生产(JIT)方式转变。这是一种拉动式生产方式,注重资源利用与需求匹配,生产批量较小,供应商提前期短。这种生产方式经济生产批量小,规模生产优势难以发挥,生产成本较高。90年代末,精细生产和精细供应被生产制造企业广泛采用,该生产方式的核心是消除浪费,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制造调整转换时间短,使前两种生产方式的弱点有所缓解。以上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核心是以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为主导,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属于资源消耗型生产运营形式,难以形成废弃、排放物的规模型收集循环利用的系统。基本上是以企业生产单位为中心的企业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内实现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产品适应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是循环经济萌芽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循环经济的起点。
供应链生产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传统生产方式下产业链中企业都以独立生产形式进行生产。企业有规模大小之分,如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无供应链意义下的核心企业。企业内部经济性高于社会经济性,企业注重自身利益忽视生态效益,企业效益不是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间原料或产品供应以竞争合作方式(注重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进行,所以产业中相同类型企业较多,产品质量、价格差异较大,企业间技术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企业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难以集中,废弃物循环处理难度较大。由于同种产品质量、价格差异大,企业竞争激烈,过剩产品增多,形成库存积压浪费。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较弱(区域产业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后,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得以加强,产品在供应链生产中每一个生产节点(环节)都是选择最好的原料或配件,企业间协作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核心企业环境、生态意识影响着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非核心企业可以为多个核心企业服务,如福耀集团汽车玻璃生产为多家汽车厂配套。这样产业链中技术优、质量高、产能强的企业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形成规模化生产,无论在规模经济性上,还是在消耗水平上以及再利用程度等方面都远优于传统生产方式。
2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对供应链的要求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的单项流动的线性开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资源消耗大,对生态污染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流动的循环式经济。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了合理、高效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循环经济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指导下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社会生产运行上要形成一个较全面的科学的循环系统,各产业、行业都有其自身的完整产业结构。从社会生产基础过程看,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形成一种基本的物质循环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第一是企业和社会“大”循环,如企业进入社会的产品使用报废后(或排放入社会的废弃物),经处理实现再利用重新进入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社会废弃物回收体系来完成。我国废弃物社会回收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从垃圾分类手段,还是回收处理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企业与社会这一层面废弃物的循环只由社会单方面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社会生产制造系统中产业链根据产业技术特征进行废弃物或次品等废品回收。产业链内回收成本要比社会回收小得多,产业链循环系统建立的基础是供应链的完善。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大。但由于企业间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性,使产业链向循环经济要求方向延伸存在着较大障碍。第二是产业链下的供应链“中”循环。在产业链内,同类企业集中度较高,排放废弃物同类性较大,便于集中处理、利用。集中处理和利用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企业间关系问题,企业间相互配合,回收利用效果就好,反之效率低下。供应链生产方式是当今企业间合作关系最完整、最有效的一种关系。供应链企业可实现上下游企业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还可以建立带有回流系统的供应链体系,使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开始到制造、销售、报废、处理再利用整个过程都在供应链闭循环系统中,这种状态是在产业链充分延伸直至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供应链条件下的“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建立的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体系,是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基础。第三是企业自身独立进行的“小” 循环,是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如下游工序废料返回上游工序重新利用,或消耗品或排放物企业自行进行三废利用等。企业自身循环是保护环境,实施节约生产的传统做法,各企业、行业都有丰富经验,这里不多作赘述。供应链生产方式下循环系统如图: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转变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转向谋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二是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增加逆向供应链,使废旧、污染物顺利回流到处理系统被生产再利用。三是构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要围绕“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转化效率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宗旨进行重新构建。变革后的供应链目标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兼顾。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注重供应链延伸发展,完善物质循环链的闭合
在供应链发展中,产品从原料开采到制造、销售、使用、报废直至再利用,整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完整供应链过程来保证的。目前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大多供应链属于开环过程,即“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缺少逆向回收即逆向供应链的建设。闭环供应链指“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完整供应链循环过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2供应链生产向着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供应链生产循环系统
构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
3.3在产业链环境下实现供应链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减排和废弃物的规模化再利用
产业链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服务于特定要求的产业集合,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特征的共同性和关联性,这是供应链形成的基本条件。供应链中非核心企业可以实现向多家下游企业供货,多家核心企业可用同一个供应商企业,所以供应链生产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规模化相对较大,这是实现规模化减排、再利用的最好条件。目前我国环境破坏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小矿井、小化工企业、小冶炼企业等对环境的危害。循环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产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它是实现资源转化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经济运行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手段的改进。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供应链生产方式仅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