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雪松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风里
  落日的余温,照亮水之湄的记忆
  漂泊的往事,目送一江愁绪
  桥下两三片帆影,敞开胸襟
  逆水而上
  风,抹平它额头的皱纹
  生活的叹息揉进桨声里
  打捞一尾鱼的律动
  暮色苍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咀嚼这句抽象的理念
  我的诗站在北风里
  兀生些许疼痛
  腊月
  三九天,一些生硬的意象
  拎着灰暗的面孔开始排列
  比如一剑封喉的渠水
  比如脱去秋装的村树
  比如寂静的院墙,耐人寻味的留白
  呼啦啦,一排排复沓
  让人怀乡
  村庄的腊月是忧郁的
  它抖动的肩膀令一个季节
  震颤
  抓一把阳光放在唇边
  阳光斜斜的
  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建筑物的侧面挤过来
  把十二月的下午和我的心境
  看得暖暖的
  伸出手,抓一把阳光放在唇边
  它的态度谦和,气息温润
  始终嗅不出秋天的干燥
  夏日的火辣,以及春三月
  蠢蠢欲动的慌乱
  无风雾霾的冬日
  总想一个人默默走向高处
  走向冷静与清寒
  离温暖,离阳光近些
  直到攥住它的呼吸与心跳
  离身后的嘈杂远了
  离四周的喧哗远了,离红尘远了
  离是非和冷漠的人心远了
  连脚下江水拍打的桨声
  也若隐若现
  囚
  是路,也是幽谷
  是河,也是深渊
  谁来渡我
  诗与远方?
  向日葵
  不是凡高笔下的印象派
  也不是法国南部典雅的小城
  这里檀江与夫夷河清幽幽的水面
  依然漂洗“蓝印花布”的衣袂
  我来五峰铺——
  高霞,云霞,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座峰峦
  正在南方梅雨里沐浴
  太阳,隐在云雾里,几簇向日葵
  被雨的鞭子抽打的筋骨
  依然彰显它的简约与生命原始的律动
  岸边的生活
  阴晦,潮湿,似乎要深入骨髓
  此时,我要描摹的秋天,就这样沉浸于
  一截往事里不能自已
  浮云,毫无章法地堆积
  又漫无目的追逐,难以释怀的相依相偎
  多像一个人的爱情
  聚聚,离离
  一桥横卧东西,如红尘中游子的羁旅
  左边站着他乡,右边依着故里
  汉水自秦岭深处缱绻而来
  又义无反顾地逶迤而去
  秋雨扯痛柔肠,水下世界有梦呓也有分离
  抑或正在酝酿一场声势浩大的另一种迁徙
  深秋的季节,村庄沿汉水的走向
  星子般排列,散落,布局
  说不上古典还是时尚
  而,岸边的柔柳,是多么的浮浅
  有时甚至不堪一击
  秋风萧瑟,雁声将息
  我读着两三点雀儿的影子
  从村庄的枝丫间飞来荡去
  既然无法挽留远逝的湛蓝和辽阔
  不如还事物于本真:岸边的生活
  也如农家的炊烟一样芳香四溢
  歌谣以匍匐的姿态前行
  歌谣以匍匐的姿态前行
  鸡鸣,狗吠,歌谣以匍匐的姿态前行
  村前屋后,一拨一拨的脚步
  来去如风
  池塘浅浅,青石板走向低洼的水湄
  母亲的捶衣声,停在黎明的雾霭里
  孝袍,经幡,抬着泪水。众多的亲人
  和往事一起,闪闪发光
  榆树已经失忆,禽鸟的嗓子沙哑
  八月,汗水把一些细节泡亮,站立和蹲下
  伸出精细的骨骼,也比一声鸟鸣圆润
  乡愁太浓,太沉,撑破行囊
  随一朵漂泊的云,轻轻地下滑
  抓一抔泥土一闻,就能摸到
  母亲活着时那缕炊烟的微温
  塔吊
  一只鸟蹲在它上面被一阵大风抱走
  我无法知道鸟和塔吊的悲伤
  如果天空没有鸟鸣,天空是孤独的
  如果大风抱走的那只鸟銷声匿迹
  塔吊的臂便是鸟在天空长出的
  另一双翅膀
  山背后的雪
  列车穿越大山时我的心是孤独的
  一堆残留的雪躺在山阴是孤独的
  山风刮着默默凸起的山丘
  仿佛刚刚经过一场葬礼
  雨夹雪
  我说的雨就在窗前斜斜地落着
  凭借风的声势摇旗呐喊
  它趋炎附势,没有傲骨
  也少有主见
  几片雪花夹在雨水的中间不说话
  像蹑手蹑脚的小女人
  累了
  就躲在我的阳台上打盹
  我多想打开窗子领养它
  或许它是无家可归吧,此刻的遭遇
  像极了那些年我的居无定所
  和颠沛流离
  家乡的河流
  一个远离故土的人
  常常会被一棵小草牵引
  它们在风中沙哑的歌唱和抖动的双肩
  多像老家的妹妹和
  邻家小时的伙伴
  就像现在我会对一枚落日
  慢慢掉入江面的鳞片产生幻觉
  它也许会潜入水底变成一尾鱼
  越游越远,突然会在下一个出口
  穿越风声的回旋跃出水面
  今晚,我又一次被家乡的河流打动
  它接纳了所有人情冷暖和喋喋不休
  又星夜赶路。它的承接和我的人生一样
  不堪重负,瞻前而顾后
  船码头,木栅栏没入季节的深处
  一些旧时光开始腐朽
  打鱼人一豆灯火在夜风里
  眼巴巴地望着我无法爬上岸的
  漂泊和乡愁
  远方,其实不远
  竹篙撑起一片涟漪
  是被染绿的那种意境
  浣纱,把日子泡在溪谷,水湄
  无论黎明还是黄昏,分行都会
  在诗意中穿行
  远方,其实不远
  就在转身之间
  不管是借宿还是客居
  今晚,我的诗歌和灵魂一样干净
  墓志铭
  来自老家确切的消息——
  故乡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例新冠病毒
  这让我释然,欣慰。千里之外的那片故土
  是我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牵绊
  这里是生养我的土地,现在
  依然住着我的亲人,故旧和亲朋
  瓦埠湖,古芍陂,长淮与淝水
  骨头里浸润它们生生不息的方言和胎记
  这首诗不长,不用公开浏览和发表
  假如,在异乡我走不出这次春天的逃亡
  当你打开朋友圈,就能读到这首我的
  墓志铭
其他文献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三大要素。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将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多作家都很注意典型环境的营造,但大部分作家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都是以自己熟悉的地域环境为基础加工改造而成的。例如沈从文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多以湘西的农村为背景,反映那
剥开日子的手心  三杆的影子绕不开自身的斜度  什么颜色在上  什么颜色裸替月落星稀  时光倒流,揭示我失去的午后  一顿丰盛的午餐  变成身不由己的规劝  我和你都不是对方的日子  一叶扁舟和一座桥墩  计较着谁是谁的过去和  谁是谁的未来  所有的本意都会有错落  就如一声惊雷  未等雨声落地,却把沦陷在  半空的梦敲回原地  歸  突然停下  对着太阳说一些冬天的往事  远处的白云静静地,无
朔风中,藏族老人牵着白牦牛  与我合影,像神山那样,祝福每一个路过的  弱小苍生  他说这一生,都不能宰杀白牦牛  内心安详,雪崩就不会来临  让我想起寨中的卓玛,她所有的劳动  就是为了每年从寺院里,领回一个铜壶  我很难理解这种陪伴  他们总是笑笑说,你们汉人,不懂  观鹭  双脚从水面收起的刹那  很像滑出羊水,剪断脐带的婴儿  它一飞冲天,比负笈京师的白衣书生  还要踌躇满志。绕林三匝  
诗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着生活。诗是缘于表达而产生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数千年来,诗一直是文学之起始与正宗,也是文学之轻骑,语言凝炼,词约意丰。  词虽则形式上与诗有别,称作“诗余”,有“词为艳科”,“别是一家”之说,但实际上词乃诗之变体,本质上则是一致的,往往并称之,我国有诗词之说。  “诗言志”。《庄子》和《荀子》里都提到过这一命题,《尚书·舜典》亦云:“
湖水揉碎  一只翅膀折返天空  被热闹点燃之后  灰烬上是孤独翅羽  有时候,谁让我  要吞下一颗烫心的子弹  含着它,想阻止春天雷和闪电的诞生  我的无奈是手纹里命运  面对湖水,要伤就伤我的心吧  时刻拥抱天空的空  和它有重量的眼泪  一个湖的心思没一个人的心思大  因为向往永远是思念的N次方  寻找童趣  常常回放电影  自导自演的  第一幕便是左手拉着大弟  在土房子前后,在田间地头  
提出诉请,祈求天空  仍不见变换体温  我躲在它麾下说风凉话  “你们狂热,我独冷静”  你们欣喜飓风到来  我偏爱谎言不断地倾泻  洒下的碎银……  是我洗涤伪装的说辞  其实这个时刻  正是需要暴雨莅临的场景  一切杂乱无章地骚动  或将得到解围  我虔诚地双推窗帘  摘下面具——  隆重迎接它赤裸裸地  撞击而来!  银杏,一只丹顶鹤  我不懂得的,銀杏懂得  它知道把金黄的火焰  化成慰藉
诗友来访,说要去看看杨店村的湖水  四处碰壁之时  不如去郊外  去一棵乌桕树下  醒悟一面湖水  哪怕湖水并不使用人类的语言  湖水并不理会  人类的傲慢和偏见  它寂静啊  实在对得起世上的颠簸  它清明  容得下这颗困顿之心  伏案填写一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偶得  没有主义没有雪,只有一脚潮湿的虚空  仿佛是陡然来到四十岁  哦,不,为了幽居湖水一侧  我记得我造舟我划桨  为了理解罗伯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
现在是月光的时刻  那只象驻足聆听波涛的声息  窸窣虫鸣  象鼻以无声的破空应和  如利刃出鞘,如机枪的火舌  空洞的象牙刺向天空  银色更深了,潮水便愈加轻柔地  拂动象耳,一句祈祷落在林中  钢琴已经停下,月光花朵一般碎落满地  她凝神如花上之蝶,依旧听着浪花  深深浅浅的灰色  我  学会更好地开成一朵  深埋的金檀木,学会如何微笑  当你拈起月辉朝我走来  学会刻舟,在曾坠落的水域  反复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但是随着电教器材进入课堂,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范读。    一、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