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许多地方高等院校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将社会责任心、追求科学的实践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内化在学生的素质中,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对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新发展具有重大举措。
【关键词】地方院校经济管理类应用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022-02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分析
钦州学院自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发展速度很快,现有物流、市场营销、营销与策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等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已达1900多名。因为学院发展资金困难,发展不畅,至使实践教学的场地不多,人均实验室面积太少,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基本没有,实践设施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新升格的地方院校共有的现象,特别是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应用性太远,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明显不足等都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创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更需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院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侧重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我院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理论依据。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存续了几十年,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前,“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思想的提出,启动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当时,不仅设置了一批独立的半工(农)半读高校,而且在许多全日制高校中也开设了半工(农)半读的专业。一开始就奉行产学结合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呈现出“以校养校”、“以厂养校”的社会力量办学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本科、专科(含高职)、中级及初级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都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经受了长期的社会实践检验。二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之后为起点,特别是近年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以当前眼花缭乱的教改成果而言的,而不是以本民族坚实的足迹为基础的,以教学改革的名义丢失了优秀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院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企业或社会里,企业并没有培养人才的环境和责任,仍是目前工学结合举步维艰的症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虽有责任,但缺乏办学机制,这就需要有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多元关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模式。如果辅以相应的体制与机制保障,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应从学校向企业、行业、社会和政府部门转移。
从某些先进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来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只有政府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与学校、行业与学校、部门与学校的合作,以便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教育部(2007)2号文件针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明确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表明国家对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视的。据此,国内各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差不多。主要包括:实训要求,基本技能训练承担包括外语、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等任务;专业技能训练承担专业业务处理技能及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任务;综合技能训练承担综合业务操作技能与综合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实验要求,专业实验承担课程单项性(知识点)、课程综合性、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和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实习要求,校内实习承担校内模拟实习任务,校外实习主要承担实地实习任务。毕业论文(设计)传统,脱离实际的较多。
经济管理类学科属应用型学科,其毕业学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厂矿企业、行政机关或事业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或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各种工作。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分析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提供相对全面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更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对地方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评价。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实际意义。
第二,加强技能训练,实行工学、产学结合的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革新。在目前看来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的。“两种教育制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供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参考。
第三,加强地方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它对培养应用型性人才的院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对于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第四,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格局,对实现有限资源的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证明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侧面,也同是教学活动周期中的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必然含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在实践领域的继续与深化。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一般性原则。
第六,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纠正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主要缘于大学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
【关键词】地方院校经济管理类应用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5-0022-02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分析
钦州学院自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发展速度很快,现有物流、市场营销、营销与策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等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已达1900多名。因为学院发展资金困难,发展不畅,至使实践教学的场地不多,人均实验室面积太少,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基本没有,实践设施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新升格的地方院校共有的现象,特别是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应用性太远,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明显不足等都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创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更需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院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侧重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我院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理论依据。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存续了几十年,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前,“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思想的提出,启动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当时,不仅设置了一批独立的半工(农)半读高校,而且在许多全日制高校中也开设了半工(农)半读的专业。一开始就奉行产学结合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呈现出“以校养校”、“以厂养校”的社会力量办学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本科、专科(含高职)、中级及初级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都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经受了长期的社会实践检验。二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之后为起点,特别是近年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以当前眼花缭乱的教改成果而言的,而不是以本民族坚实的足迹为基础的,以教学改革的名义丢失了优秀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院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企业或社会里,企业并没有培养人才的环境和责任,仍是目前工学结合举步维艰的症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虽有责任,但缺乏办学机制,这就需要有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多元关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模式。如果辅以相应的体制与机制保障,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应从学校向企业、行业、社会和政府部门转移。
从某些先进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来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只有政府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与学校、行业与学校、部门与学校的合作,以便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教育部(2007)2号文件针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明确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表明国家对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视的。据此,国内各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差不多。主要包括:实训要求,基本技能训练承担包括外语、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等任务;专业技能训练承担专业业务处理技能及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任务;综合技能训练承担综合业务操作技能与综合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实验要求,专业实验承担课程单项性(知识点)、课程综合性、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和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实习要求,校内实习承担校内模拟实习任务,校外实习主要承担实地实习任务。毕业论文(设计)传统,脱离实际的较多。
经济管理类学科属应用型学科,其毕业学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厂矿企业、行政机关或事业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或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各种工作。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分析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提供相对全面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更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对地方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评价。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实际意义。
第二,加强技能训练,实行工学、产学结合的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革新。在目前看来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的。“两种教育制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供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参考。
第三,加强地方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它对培养应用型性人才的院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对于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第四,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实习和实训的格局,对实现有限资源的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证明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侧面,也同是教学活动周期中的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必然含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在实践领域的继续与深化。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一般性原则。
第六,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纠正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主要缘于大学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