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7月19日,作为世界体育最高盛会的奥运会首次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名城、苏联首都莫斯科也第一次迎来了五环旗的洗礼。
为了筹备这场盛会,苏联筹集了超过90亿美元的建设资金,崭新的街道和体育设施让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由于冷战下的东西方政治斗争,这届耗资创下历史纪录的奥运会却遗憾地成为自1956年以来最少国家参与的一次。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只有8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与本届奥运会。这使得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被公认为“史上含金量最低”。
作为“报复”,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也遭到了以苏联为首的19个国家的抵制——原本歌颂世界和平、倡导国际和解的奥运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为冷战下的牺牲品。
这种让国际体育娱乐盛会被迫卷入地缘政治斗争的案例正在冷战结束20多年后的今天重演。
被誉为全球最大规模歌唱比赛的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简称“欧视”)近年来离音乐比赛的本质越来越远,反而成为俄罗斯和西欧国家“打嘴仗”的舞台。
“当1956年首届欧视比赛正式开播的时候,人们希望它能起到团结欧洲人民以及抚慰人心的作用,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超过85%的英国人民都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用。”《独立报》评论说。
1980重现?
5月24日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2015年第60届欧视歌唱比赛诞生出最终的冠亚季军。来自瑞典的28岁小伙芒斯·塞默洛爆冷夺冠,使得瑞典在短短三年后又捧起大赛的冠军奖杯,并引发不小的争议。
而赛前一度被看好的俄罗斯选手波林娜·加加林娜以及意大利组合美声少年则屈居亚军和季军位置。决赛结束后,瑞典选手塞默洛喜极而泣。他表示,直到最后都不敢相信自己获胜了,他说他“一度确信加加林娜会获得第一名”。
事实上,不光塞默洛本人,很多观众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是全欧洲唯一一个认为瑞典选手的表演十分差劲的人吗?是的,现场特技很炫目很精彩,但不要忘了这是个歌唱比赛,不是特效展览!”网友Odeon认为塞默洛的电音舞曲有太多科技加成,少了音乐的本质。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首抄袭的歌曲也可以夺冠,这歌明明就是大卫·圭塔《日上恋人》的翻版啊。圭塔肯定没看这节目吧,不然他肯定要告他们的。”网友James Tee质疑塞默洛的夺冠歌曲并非原创,这则评论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得到了超过200个“点赞”。
按照欧视歌唱比赛的评分机制,专家评分和各国观众投票各占一半,并按照两者相加的综合分数来决定名次。最后的总分数统计显示,瑞典选手得分365排名第一,俄罗斯和意大利选手分别获得303分和292分。
尽管按照俄罗斯议员弗兰茨·克林采维奇的说法,本届欧视的投票结果显示出了“西欧观众对俄罗斯没有恶意”,而且俄罗斯选手最终的名次也不算差劲,但在投票阶段时仍然有挪威、冰岛以及格鲁吉亚等国出现了呼吁“不要给俄罗斯选手投票”的声音。
欧视官网的数据显示,挪威、冰岛和格鲁吉亚分别在总决赛阶段给俄罗斯选手加加林娜投出了2分、3分和5分的低分(满分为12分),而英国、瑞典以及荷兰等国家则投出了6分。在立陶宛,“反俄”情绪主导下的观众居然投出了0分,以至于克林采维奇谴责说“这极为不体面”。
很多媒体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这些国家的“恶意投票”,加加林娜完全有可能夺冠。
事实上,自从预赛阶段开始,主办国奥地利的现场观众就对这位俄罗斯选手产生过不满,并在加加林娜上场时“喝倒彩”。以至于主办方专门引入了“防嘘声”的专业设备,就是为了不让现场观众的情绪影响选手的正常发挥。
对于这样的结果,加加林娜本人倒是很坦然。“我确实为这样的结果感到高兴。发生的这一切让我为我的祖国感到如此的自豪……俄罗斯向前进!”加加林娜说。
一场蓄谋已久的复仇?
在很多俄罗斯观众看来,挪威等国的低分投票完全是在报复去年俄罗斯对奥地利选手、“大胡子美女”肯奇塔·沃斯特的封杀行动。
在2014年的第59届欧视歌唱大赛上,来自奥地利的变装歌手沃斯特因为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高超的演唱水平成功夺冠,成为欧视自开播以来最具识别度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冠军。
在西欧多国民众的眼中,沃斯特是欧视拥抱宽容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一场胜利,是对社会文化层面日渐开放的欧洲价值的肯定——在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尊重性取向的多元性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共识,比如荷兰就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俄罗斯,针对这类议题的社会文化共识却保守得多。在西欧和北美同志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俄罗斯却在近两年内通过了多项“反同法案”。去年6月11日由俄罗斯国家杜马签署的一项法案规定,“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个人或团体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同性恋信息,不然处以高额罚款。”
如果违反规定的是外国人,则有可能被驱逐出境或者在拘押15天之后驱逐出境——在今年春天播出的《纸牌屋》第三季中,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分歧成为看点之一。 因为对奥地利参赛选手沃斯特持不同看法,2014年欧视比赛期间,俄罗斯国内的众多保守派议员和媒体呼吁俄罗斯观众“不要给这位第三性别的选手”投票。
“我们的愤怒难以名状,这是欧洲的终结。”杜马议员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在俄罗斯电视台说,“因为这里不再分男女,取而代之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它。”他接着说:“苏联军队半个多世纪以前占领了奥地利,结束占领是一个错误。”
另一位议员维塔利·米罗诺夫则在比赛开始前就呼吁俄罗斯要带头抵制,他解释道:“在这场闹剧秀上,我们的艺术家们应该什么都不做。”赛后他更特别向俄罗斯文化部呼吁,禁止欧视歌唱大赛的冠军“大胡子美女歌手”肯奇塔·沃斯特来俄罗斯演出。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观众给沃斯特投出了5分的低分——沃斯特的投票版面上,俄罗斯国旗标志下的5分被瑞典、瑞士、英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在内的13个国家国旗标志下的13个12分“包围”,显得十分抢眼。
作为“反击”,俄罗斯的选手自去年以来在欧视比赛中频繁被现场观众“喝倒彩”。
尽管参赛选手本人并未表现出对沃斯特的反感,但去年的俄罗斯参赛选手托尔玛奇夫姐妹还是成为了俄罗斯国内保守派代表的“替罪羔羊”,最后仅获第七名。今年的加加林娜虽然实力更上一层,但仍然受累于不够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未能夺冠。
有意思的是,部分俄罗斯媒体认为加加林娜的亚军名次并不算坏事——因为获得冠军的国家需要揽下次年的主办权,这对国内经济形势不好的俄罗斯而言反而是个负担。
从来就不仅仅是音乐
英国《卫报》评论称,欧视歌唱比赛以国家为单位来参赛的形式已经决定了它的本质,那就是“一场和国际足球比赛一样的民族主义高潮”,“就像逐渐腐烂的国际足联一样,主导了欧视歌唱比赛的欧洲广播联盟一样让人恶心。”
《独立报》则说,政治对欧视比赛结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该报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对每年的投票结果影响非常大,有些“好基友”几乎是长期把满分投给对方。比如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西班牙和葡萄牙、瑞典和挪威……“这真的还是一场音乐比赛吗?”《独立报》质疑称。
事实上,这场诞生了席琳·迪翁和ABBA等国际巨星的歌唱比赛虽然打着“反战争求和解”的旗号,但其60多年来的比赛历程却一直充满了国家层面的明争暗斗,与欧洲广播联盟最初设想的“既轻松又有娱乐性的活动”相去甚远。
早在1978年,欧视歌唱比赛就因为引入以色列选手而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抵制。由于主办机构欧洲广播联盟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一些西亚和北非的国家也有参与欧视比赛的历史。
在当年的比赛期间,约旦的电视台表示拒绝播放以色列选手的比赛画面。每当有以色列选手亮相时,电视台就把画面切换为“静态的向日葵”。有意思的是,以色列选手刚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竟然夺得了当年的冠军。对于这样的结果,约旦媒体采取了直接忽视的态度,它们在头条写到“比利时荣获冠军”——尽管比利时选手当时拿的是亚军。
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欧视比赛中像以色列和约旦这样两国全方位敌视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2009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的“斗法”几乎上升到了捕风捉影的程度。
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发生战争,次年的格鲁吉亚代表选手选取了一首颇具争议性的歌曲来参加欧视。这首歌名为“我们讨厌前进”(We do not wanna Put in)的歌曲被认为是在影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因为Put in连起来写就是“普京”(Putin)。
欧洲广播联盟为此建议格鲁吉亚选手修改一下歌词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但格鲁吉亚方面却宣布通过退赛的方式表达抗议。
“不过有时候也刚好可能是两方面重叠起来了,”《独立报》评论称,2003年的英国选手收获了该国参加欧视以来的首个0分,让全英国人民都把矛头指向了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因为他的伊拉克政策让其他欧洲国家感到恶心。
“但杰米妮(参赛组合)也承认自己表现失误,他们说他们的确唱跑调了,而且整场表演就是个大灾难。”《独立报》说,嘲笑布莱尔是很好玩,但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确搞砸了。
为了筹备这场盛会,苏联筹集了超过90亿美元的建设资金,崭新的街道和体育设施让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由于冷战下的东西方政治斗争,这届耗资创下历史纪录的奥运会却遗憾地成为自1956年以来最少国家参与的一次。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只有8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与本届奥运会。这使得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被公认为“史上含金量最低”。
作为“报复”,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也遭到了以苏联为首的19个国家的抵制——原本歌颂世界和平、倡导国际和解的奥运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为冷战下的牺牲品。
这种让国际体育娱乐盛会被迫卷入地缘政治斗争的案例正在冷战结束20多年后的今天重演。
被誉为全球最大规模歌唱比赛的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简称“欧视”)近年来离音乐比赛的本质越来越远,反而成为俄罗斯和西欧国家“打嘴仗”的舞台。
“当1956年首届欧视比赛正式开播的时候,人们希望它能起到团结欧洲人民以及抚慰人心的作用,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超过85%的英国人民都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用。”《独立报》评论说。
1980重现?
5月24日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2015年第60届欧视歌唱比赛诞生出最终的冠亚季军。来自瑞典的28岁小伙芒斯·塞默洛爆冷夺冠,使得瑞典在短短三年后又捧起大赛的冠军奖杯,并引发不小的争议。
而赛前一度被看好的俄罗斯选手波林娜·加加林娜以及意大利组合美声少年则屈居亚军和季军位置。决赛结束后,瑞典选手塞默洛喜极而泣。他表示,直到最后都不敢相信自己获胜了,他说他“一度确信加加林娜会获得第一名”。
事实上,不光塞默洛本人,很多观众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是全欧洲唯一一个认为瑞典选手的表演十分差劲的人吗?是的,现场特技很炫目很精彩,但不要忘了这是个歌唱比赛,不是特效展览!”网友Odeon认为塞默洛的电音舞曲有太多科技加成,少了音乐的本质。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首抄袭的歌曲也可以夺冠,这歌明明就是大卫·圭塔《日上恋人》的翻版啊。圭塔肯定没看这节目吧,不然他肯定要告他们的。”网友James Tee质疑塞默洛的夺冠歌曲并非原创,这则评论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得到了超过200个“点赞”。
按照欧视歌唱比赛的评分机制,专家评分和各国观众投票各占一半,并按照两者相加的综合分数来决定名次。最后的总分数统计显示,瑞典选手得分365排名第一,俄罗斯和意大利选手分别获得303分和292分。
尽管按照俄罗斯议员弗兰茨·克林采维奇的说法,本届欧视的投票结果显示出了“西欧观众对俄罗斯没有恶意”,而且俄罗斯选手最终的名次也不算差劲,但在投票阶段时仍然有挪威、冰岛以及格鲁吉亚等国出现了呼吁“不要给俄罗斯选手投票”的声音。
欧视官网的数据显示,挪威、冰岛和格鲁吉亚分别在总决赛阶段给俄罗斯选手加加林娜投出了2分、3分和5分的低分(满分为12分),而英国、瑞典以及荷兰等国家则投出了6分。在立陶宛,“反俄”情绪主导下的观众居然投出了0分,以至于克林采维奇谴责说“这极为不体面”。
很多媒体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这些国家的“恶意投票”,加加林娜完全有可能夺冠。
事实上,自从预赛阶段开始,主办国奥地利的现场观众就对这位俄罗斯选手产生过不满,并在加加林娜上场时“喝倒彩”。以至于主办方专门引入了“防嘘声”的专业设备,就是为了不让现场观众的情绪影响选手的正常发挥。
对于这样的结果,加加林娜本人倒是很坦然。“我确实为这样的结果感到高兴。发生的这一切让我为我的祖国感到如此的自豪……俄罗斯向前进!”加加林娜说。
一场蓄谋已久的复仇?
在很多俄罗斯观众看来,挪威等国的低分投票完全是在报复去年俄罗斯对奥地利选手、“大胡子美女”肯奇塔·沃斯特的封杀行动。
在2014年的第59届欧视歌唱大赛上,来自奥地利的变装歌手沃斯特因为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高超的演唱水平成功夺冠,成为欧视自开播以来最具识别度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冠军。
在西欧多国民众的眼中,沃斯特是欧视拥抱宽容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一场胜利,是对社会文化层面日渐开放的欧洲价值的肯定——在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尊重性取向的多元性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共识,比如荷兰就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俄罗斯,针对这类议题的社会文化共识却保守得多。在西欧和北美同志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俄罗斯却在近两年内通过了多项“反同法案”。去年6月11日由俄罗斯国家杜马签署的一项法案规定,“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个人或团体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同性恋信息,不然处以高额罚款。”
如果违反规定的是外国人,则有可能被驱逐出境或者在拘押15天之后驱逐出境——在今年春天播出的《纸牌屋》第三季中,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分歧成为看点之一。 因为对奥地利参赛选手沃斯特持不同看法,2014年欧视比赛期间,俄罗斯国内的众多保守派议员和媒体呼吁俄罗斯观众“不要给这位第三性别的选手”投票。
“我们的愤怒难以名状,这是欧洲的终结。”杜马议员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在俄罗斯电视台说,“因为这里不再分男女,取而代之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它。”他接着说:“苏联军队半个多世纪以前占领了奥地利,结束占领是一个错误。”
另一位议员维塔利·米罗诺夫则在比赛开始前就呼吁俄罗斯要带头抵制,他解释道:“在这场闹剧秀上,我们的艺术家们应该什么都不做。”赛后他更特别向俄罗斯文化部呼吁,禁止欧视歌唱大赛的冠军“大胡子美女歌手”肯奇塔·沃斯特来俄罗斯演出。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观众给沃斯特投出了5分的低分——沃斯特的投票版面上,俄罗斯国旗标志下的5分被瑞典、瑞士、英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在内的13个国家国旗标志下的13个12分“包围”,显得十分抢眼。
作为“反击”,俄罗斯的选手自去年以来在欧视比赛中频繁被现场观众“喝倒彩”。
尽管参赛选手本人并未表现出对沃斯特的反感,但去年的俄罗斯参赛选手托尔玛奇夫姐妹还是成为了俄罗斯国内保守派代表的“替罪羔羊”,最后仅获第七名。今年的加加林娜虽然实力更上一层,但仍然受累于不够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未能夺冠。
有意思的是,部分俄罗斯媒体认为加加林娜的亚军名次并不算坏事——因为获得冠军的国家需要揽下次年的主办权,这对国内经济形势不好的俄罗斯而言反而是个负担。
从来就不仅仅是音乐
英国《卫报》评论称,欧视歌唱比赛以国家为单位来参赛的形式已经决定了它的本质,那就是“一场和国际足球比赛一样的民族主义高潮”,“就像逐渐腐烂的国际足联一样,主导了欧视歌唱比赛的欧洲广播联盟一样让人恶心。”
《独立报》则说,政治对欧视比赛结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该报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对每年的投票结果影响非常大,有些“好基友”几乎是长期把满分投给对方。比如土耳其和阿塞拜疆、西班牙和葡萄牙、瑞典和挪威……“这真的还是一场音乐比赛吗?”《独立报》质疑称。
事实上,这场诞生了席琳·迪翁和ABBA等国际巨星的歌唱比赛虽然打着“反战争求和解”的旗号,但其60多年来的比赛历程却一直充满了国家层面的明争暗斗,与欧洲广播联盟最初设想的“既轻松又有娱乐性的活动”相去甚远。
早在1978年,欧视歌唱比赛就因为引入以色列选手而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抵制。由于主办机构欧洲广播联盟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一些西亚和北非的国家也有参与欧视比赛的历史。
在当年的比赛期间,约旦的电视台表示拒绝播放以色列选手的比赛画面。每当有以色列选手亮相时,电视台就把画面切换为“静态的向日葵”。有意思的是,以色列选手刚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竟然夺得了当年的冠军。对于这样的结果,约旦媒体采取了直接忽视的态度,它们在头条写到“比利时荣获冠军”——尽管比利时选手当时拿的是亚军。
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欧视比赛中像以色列和约旦这样两国全方位敌视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2009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的“斗法”几乎上升到了捕风捉影的程度。
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发生战争,次年的格鲁吉亚代表选手选取了一首颇具争议性的歌曲来参加欧视。这首歌名为“我们讨厌前进”(We do not wanna Put in)的歌曲被认为是在影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因为Put in连起来写就是“普京”(Putin)。
欧洲广播联盟为此建议格鲁吉亚选手修改一下歌词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但格鲁吉亚方面却宣布通过退赛的方式表达抗议。
“不过有时候也刚好可能是两方面重叠起来了,”《独立报》评论称,2003年的英国选手收获了该国参加欧视以来的首个0分,让全英国人民都把矛头指向了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因为他的伊拉克政策让其他欧洲国家感到恶心。
“但杰米妮(参赛组合)也承认自己表现失误,他们说他们的确唱跑调了,而且整场表演就是个大灾难。”《独立报》说,嘲笑布莱尔是很好玩,但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确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