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术界在评价任率英艺术成就与贡献时,大都把他定位于著名年画家、连环画家。其实,这是不够准确,也是不够全面的。任率英晚年曾说:“我从解放后就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为了不使我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生疏,每年要用工笔重彩技法创作一二幅年画,有单幅也有四扇屏。出版后很受群众欢迎,如《嫦娥奔月》每年再版。”①由此可见,对中国画的情结特别是对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推陈出新与发扬光大,才是任率英毕生的追求。
任率英(1911〜1989年)河北束鹿人。幼年丧母,童年丧父。青少年时期,受当地民间画工冯老智启蒙,上学之余开始临摹寺庙壁画与民间年画。随后,受乡村舞台古代戏装人物及私人藏家书画作品启迪,在冯老智的鼓励下,立志以画改变命运。
此后,任率英自学绘画,并用干农活积攒下来的钱,先后参加了香港中国肖像学院函授班、上海十联漫画函授学校、上海忠彪油画函授学校、北京国画函授学校的学习,通过书信往返,邮寄作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水彩、水粉、漫画、油画、国画技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27岁那年,任率英离乡赴京,师从人物画家吴一舸。28岁时,在竹刻家张志渔的介绍下,被著名人物画家徐燕孙收为弟子。由此,任率英登堂入室,与吴光宇、刘凌沧、王叔晖、黄均等同师一门,正式步入梦寐以求的绘画生涯。
徐燕孙(1898〜1961年)名操,别号霜红楼主,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教授,兼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主要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在徐燕孙的指授下,任率英悉心领悟,潜心琢磨,精心临摹,广学博采,兼容并蓄,没有一天放下手里的笔。30岁时,他就创作出了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凸显个人风格的《麻姑献寿》、《携子游春》、《七七佳期》等工笔仕女作品。并先后在北平、沈阳、天津、山东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众人赞誉,此后名声渐扬,成为北方画坛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中坚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劳动人民出身的任率英,出于对党和政府的衷心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诚挚感情,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地投身到党和政府倡导的新国画、新连环画和新年画创作。由此开始了从古典中国画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把曾属于宫廷样式的绘画形式,转向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出为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品。其中,尤以1955年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嫦娥奔月》影响甚远。
嫦娥是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奔月的神话,一直是在民间流传、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优美传说。从文献看,最早的记载出于汉代《淮南子》。据《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弈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嫦娥原作姮娥,汉人因避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最通常的传说,记载于陈烨编著的《新中国美术经典50年代》:“射日英雄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获得一包可以成仙的药,但他舍不得撇下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遂将药交给嫦娥珍藏。其弟子蓬蒙乘后羿外出时,欲从嫦娥那里夺药。嫦娥在危急之中,不得已自己吞下药,立即,他的身子飘离地面,飞上天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闻之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②关于奔月的图像,最早的是出现在汉代画像砖上的天人。在敦煌石窟壁画的飞天造像中,也有不同姿态优美的奔月身影。
任率英创作的《嫦娥奔月》浓缩了历代精华,直接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嫦娥奔月的妙境。他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经验点滴》文章中写道:“《嫦娥奔月》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嫦娥是受人欢迎和喜爱的善良女性。这个传说在某种意义上也给人科学幻想和启发。我在创作《嫦娥奔月》这幅画时,首先根据传说资料研究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和在奔往月宫时的特定情节的思想感情,然后确定她形象的造型特点,以及艺术处理。嫦娥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是很美丽的形象,所以,我画嫦娥回头看的动态,这样既可表现正面形象,又表现出她对人间仍有留恋的心情。除了注意刻画性格特征外,形象一定要美,这是成败攸关的重要因素,美的标准和性格特征的掌握,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要求和欣赏习惯。今天画古代仕女绝不能画成弱不禁风的不健康的所谓病态美。我抛弃了这一旧的审美观点,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用速写搜集形象素材,结合平日的观察记忆,进行艺术想象和集中概括。经过反复加工,嫦娥的形象初步摆脱了旧仕女人物画的弊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劳动妇女的健康的美。群众是比较欢迎的。我在创作《嫦娥奔月》这件作品时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技法,采用具有装饰性的中国工笔技法形式,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夸张和概括。考虑到《嫦娥奔月》是神话传说,因此更可以充分运用想象和虚构。在月亮里画了月宫仙境、庭院宫殿,还画了仙女奏乐歌舞,增加了画面浪漫优美的气氛。嫦娥的风带也增加了长度和曲折,以加强飘荡之势,有助于烘托出嫦娥正飞向月宫这一动态的艺术效果。”③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任率英曾画过四幅《嫦娥奔月》。
第一幅是1955年作,绢本设色,90cm×54cm,中国美术馆藏。该幅作品选题、立意、构思、构图、景物设置、设色技巧等方面,吸收、借鉴、综合了我国古代优秀绘画传统,以绚丽的色彩、工谨的线条精细刻画了嫦娥的形象,达到了与月同美的程度,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祈望。尤其嫦娥的长发、衣袖、飘带、珠饰在空中随风飘舞,配以祥云的衬托更加优美动人。在表现美的同时,任率英也重视以情感人,月宫中金碧辉煌的殿宇阁楼、明眸善睐的仙女们的歌舞并没有引起嫦娥的兴趣,身向月宫的嫦娥反而眉宇间透着无奈,眼神中流露出对人间依依不舍,充满留恋之意和惆怅之情。整个画面与美交织相融,画风工细艳丽,雅俗共赏。以嫦娥回眸人间的妩媚情态,再现了这一民间传说的艺术魅力。从技法上讲,此幅作品以工细的线条勾勒、准确的人物结构、飘逸的神态造型、秀雅清丽的重彩赋色,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六法”传统。堪称载入20世纪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经典杰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进千家万户的数以百万计的印刷品,就是以此为版本的。
第二幅同为1955年作,绢本设色,96cm×56cm,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藏。此幅作品对嫦娥头像与脸型塑造作了调整,右臂露手,肩后披发下垂。
第三幅是1977年初夏作,材质、尺寸不详,人民美术出版社藏。此幅作品对嫦娥头像与脸型又作了调整,右臂露手,肩后披发下垂。
第四幅是1981年作,横幅,材质、尺寸不详,荣宝斋藏。此幅作品嫦娥头像造型变动较大,右臂露手,肩后无披发,也舍去了月宫中仙女。
任率英之所以对《嫦娥奔月》情有独钟,四幅作品同中有异,每次创作都有新变。显现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挚情与对优秀艺术遗产的尊重,他的创作使普及性的大众美术的艺术质量得到升华。《嫦娥奔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长久地埋下了美的印记,甚至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
鲁迅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④任率英就是这样的美术家。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注释:
①《任率英诞辰百年纪念集—艺术历程》,任梦璋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88页。
②《新中国美术经典50年代》,陈烨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88页。
③《任率英诞辰百年纪念集—艺术历程》,第46页。
④《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330页。
任率英(1911〜1989年)河北束鹿人。幼年丧母,童年丧父。青少年时期,受当地民间画工冯老智启蒙,上学之余开始临摹寺庙壁画与民间年画。随后,受乡村舞台古代戏装人物及私人藏家书画作品启迪,在冯老智的鼓励下,立志以画改变命运。
此后,任率英自学绘画,并用干农活积攒下来的钱,先后参加了香港中国肖像学院函授班、上海十联漫画函授学校、上海忠彪油画函授学校、北京国画函授学校的学习,通过书信往返,邮寄作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水彩、水粉、漫画、油画、国画技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27岁那年,任率英离乡赴京,师从人物画家吴一舸。28岁时,在竹刻家张志渔的介绍下,被著名人物画家徐燕孙收为弟子。由此,任率英登堂入室,与吴光宇、刘凌沧、王叔晖、黄均等同师一门,正式步入梦寐以求的绘画生涯。
徐燕孙(1898〜1961年)名操,别号霜红楼主,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教授,兼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主要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在徐燕孙的指授下,任率英悉心领悟,潜心琢磨,精心临摹,广学博采,兼容并蓄,没有一天放下手里的笔。30岁时,他就创作出了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凸显个人风格的《麻姑献寿》、《携子游春》、《七七佳期》等工笔仕女作品。并先后在北平、沈阳、天津、山东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众人赞誉,此后名声渐扬,成为北方画坛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中坚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劳动人民出身的任率英,出于对党和政府的衷心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诚挚感情,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地投身到党和政府倡导的新国画、新连环画和新年画创作。由此开始了从古典中国画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把曾属于宫廷样式的绘画形式,转向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出为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品。其中,尤以1955年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嫦娥奔月》影响甚远。
嫦娥是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奔月的神话,一直是在民间流传、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优美传说。从文献看,最早的记载出于汉代《淮南子》。据《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弈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嫦娥原作姮娥,汉人因避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最通常的传说,记载于陈烨编著的《新中国美术经典50年代》:“射日英雄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获得一包可以成仙的药,但他舍不得撇下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遂将药交给嫦娥珍藏。其弟子蓬蒙乘后羿外出时,欲从嫦娥那里夺药。嫦娥在危急之中,不得已自己吞下药,立即,他的身子飘离地面,飞上天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闻之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②关于奔月的图像,最早的是出现在汉代画像砖上的天人。在敦煌石窟壁画的飞天造像中,也有不同姿态优美的奔月身影。
任率英创作的《嫦娥奔月》浓缩了历代精华,直接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嫦娥奔月的妙境。他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经验点滴》文章中写道:“《嫦娥奔月》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嫦娥是受人欢迎和喜爱的善良女性。这个传说在某种意义上也给人科学幻想和启发。我在创作《嫦娥奔月》这幅画时,首先根据传说资料研究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和在奔往月宫时的特定情节的思想感情,然后确定她形象的造型特点,以及艺术处理。嫦娥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是很美丽的形象,所以,我画嫦娥回头看的动态,这样既可表现正面形象,又表现出她对人间仍有留恋的心情。除了注意刻画性格特征外,形象一定要美,这是成败攸关的重要因素,美的标准和性格特征的掌握,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要求和欣赏习惯。今天画古代仕女绝不能画成弱不禁风的不健康的所谓病态美。我抛弃了这一旧的审美观点,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用速写搜集形象素材,结合平日的观察记忆,进行艺术想象和集中概括。经过反复加工,嫦娥的形象初步摆脱了旧仕女人物画的弊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劳动妇女的健康的美。群众是比较欢迎的。我在创作《嫦娥奔月》这件作品时吸收了中国古代壁画的技法,采用具有装饰性的中国工笔技法形式,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夸张和概括。考虑到《嫦娥奔月》是神话传说,因此更可以充分运用想象和虚构。在月亮里画了月宫仙境、庭院宫殿,还画了仙女奏乐歌舞,增加了画面浪漫优美的气氛。嫦娥的风带也增加了长度和曲折,以加强飘荡之势,有助于烘托出嫦娥正飞向月宫这一动态的艺术效果。”③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任率英曾画过四幅《嫦娥奔月》。
第一幅是1955年作,绢本设色,90cm×54cm,中国美术馆藏。该幅作品选题、立意、构思、构图、景物设置、设色技巧等方面,吸收、借鉴、综合了我国古代优秀绘画传统,以绚丽的色彩、工谨的线条精细刻画了嫦娥的形象,达到了与月同美的程度,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祈望。尤其嫦娥的长发、衣袖、飘带、珠饰在空中随风飘舞,配以祥云的衬托更加优美动人。在表现美的同时,任率英也重视以情感人,月宫中金碧辉煌的殿宇阁楼、明眸善睐的仙女们的歌舞并没有引起嫦娥的兴趣,身向月宫的嫦娥反而眉宇间透着无奈,眼神中流露出对人间依依不舍,充满留恋之意和惆怅之情。整个画面与美交织相融,画风工细艳丽,雅俗共赏。以嫦娥回眸人间的妩媚情态,再现了这一民间传说的艺术魅力。从技法上讲,此幅作品以工细的线条勾勒、准确的人物结构、飘逸的神态造型、秀雅清丽的重彩赋色,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六法”传统。堪称载入20世纪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经典杰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进千家万户的数以百万计的印刷品,就是以此为版本的。
第二幅同为1955年作,绢本设色,96cm×56cm,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藏。此幅作品对嫦娥头像与脸型塑造作了调整,右臂露手,肩后披发下垂。
第三幅是1977年初夏作,材质、尺寸不详,人民美术出版社藏。此幅作品对嫦娥头像与脸型又作了调整,右臂露手,肩后披发下垂。
第四幅是1981年作,横幅,材质、尺寸不详,荣宝斋藏。此幅作品嫦娥头像造型变动较大,右臂露手,肩后无披发,也舍去了月宫中仙女。
任率英之所以对《嫦娥奔月》情有独钟,四幅作品同中有异,每次创作都有新变。显现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挚情与对优秀艺术遗产的尊重,他的创作使普及性的大众美术的艺术质量得到升华。《嫦娥奔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长久地埋下了美的印记,甚至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
鲁迅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④任率英就是这样的美术家。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注释:
①《任率英诞辰百年纪念集—艺术历程》,任梦璋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88页。
②《新中国美术经典50年代》,陈烨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88页。
③《任率英诞辰百年纪念集—艺术历程》,第46页。
④《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