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程正名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01年版实验稿课程标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具体如下: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在原来实验稿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1]教学要求,直接放到了语文课程性质中进行了表述,而且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之前又专门加上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限制性定语。也就是说,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由原来实验稿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种基本属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上述的这些变化?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这四种基本属性?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正确处理这四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试做如下解读: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
  实验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理念,但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究竟应该怎样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验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作出具体阐释。所以,自实验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究竟是谁统一谁的质疑。而事实也确实像质疑所提出的问题那样,一段时期,因为我们一味地强调语文课要姓“语”,强调语文是基础,是工具。结果造成语文教学只有语言文字训练,而“见语而不见人”,造成语文的“人文性”被“工具性”所“统一”;而另一段时期,又因为我们过分强调语文要育人,语文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结果又造成了语文课成为思想政治课、品德教育课,造成语文的“工具性”被“人文性”统一的事实。如此这般,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始终没有能够厘清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要厘清这种关系,我们必须回到语文的源头,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出发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只有正确理解并掌握了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具备了较强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公民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和交流,才能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文明要求。二是学生个体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母语学习过程是学生精神自我培育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自我个性的生命体验过程,又是学生接受本民族精神文化熏陶的过程。[2]所以,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强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把上面的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两者谁依附于谁的从属关系,更不是谁统一谁的消除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这种关系就像“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在共同构筑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语文教育大厦,“工具性”是语文教育大厦之“基”,“人文性”就是语文教育大厦之“本”。只有首先引导教育学生把“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夯实了、打牢了,语文教育这个大厦才能真正矗立起来,学生才能够登堂入室,尽窥语文大厦的堂奥。“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依存关系。“工具性”若离开了“人文性”就像是只有地基却没有高楼大厦的“半拉子工程”,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地位与价值。“人文性”若抛弃“工具性”,那么,金碧辉煌的语文大厦就很有可能成为失去了坚实根基的空中楼阁,尽管看上去很富丽堂皇,却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构筑起了语文教育大厦的根基和殿堂,那么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则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这座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语文教育的殿堂巍然矗立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座金碧辉煌的语文大厦,去领略其中美不胜收的精彩呢?
  首先,强调“综合性”就是告诉我们,语文与数理化等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为目标。语文课程虽然也有内在知识体系,但语文课的学习却不以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为主要目标,而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核心理念“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对“语文素养”作了比较详细而具体的阐释:“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3]透过上述关于“语文素养”内涵的阐释,我们必须明白,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必须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强调“实践性”则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获得的,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不完全同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必须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要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获得迅速有效的提升。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更加明晰的界定
  新版课程标准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定语。新课标为什么要特别加上这样一个具有明确指向的限制性定语?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这样一个具有明确指向的限制性定语?
  首先,新版课标之所以强调“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更加明晰的界定,也是对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一直又很难得出个一致结论的——“语文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回应。1949年,在叶圣陶先生给语文科命名的时候,因为叶老并没有给“什么是语文”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定义,所以关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至今学界一直是争论不休,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章,还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等等。[4]诸如此类,当前关于什么是语文的解释大约不下十数种,而且一直在相互争鸣,并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本次课标修订组本着对语文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当前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正面直接地对问题作出回应,应该说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了一种正本清源的作用。
  其次,新版课标强调“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定语,其实也是对后面的“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出的一种限制。无论语文课程多么开放,无论语文课程进行怎样的跨学科的渗透与综合,语文课程必须坚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偏离了这个基本的立足点,语文课程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地位,沦为其它学科的附庸。
  第三,新课标强调“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也是针对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地方和学校,一味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导致人文性甚嚣尘上,工具性严重弱化,致使许多语文课堂充斥着大量的“伪语文”和“非语文”的元素。语文“工具性”的严重弱化,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根本的目标指向。本次新课标专门加上这样一个限制性的定语,也正是对实验稿课标颁布以来出现的新的认识偏差的一种及时而有力的矫正。
  《论语》记载,子路曾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的话归纳起来表达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前,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正名”的问题,只有把“什么是语文”、“语文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等问题搞清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才会更加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才更加具体,语文教学的路径才会更加清晰,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
  [2]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5.
  (徐金国,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2)
其他文献
现代城市生活总让人身不由己。面具伪装的生活,奔波掩饰的空虚,幻想充实的精彩,这让我们都期待着能有一次洒脱的旅行。说走就走,释放真我。而对于我来说,青藏高原的高深莫测和壮丽始终是我的一个梦。  很幸运,我通过了一家企业的挑战赛选拔,作为奖励我终于走了一趟青藏线,终于来到了拉萨。尽管我走的这条线路是从西藏到青海,是与别人相反的方向,但依然不减我对青藏线的向往。  Day 1:集结拉萨  多少次,曾在旅
为什么喜欢法系车呢?这是我经常被朋友问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于是也就顺其自然了。坦白讲,实际上我最早喜欢的法系车应该是雷诺风景(第一代Facelift版)。单厢车的造型、双天窗、小冰箱、五个独立座椅,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无疑都是超前的。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多半还是与设计有关系,我更喜欢有创意的产品。  开始和那些玩法系车的朋友结识,都是从我的第一辆车
光照条件要求低  测试铁将军的这款产品时恰逢广州连日暴雨,基本没看见什么太阳,天一直是阴沉沉的。笔者开始还挺担心光照不足会不会影响充电,在实际装车后发现是多虑了。这款产品对光照要求还是挺低的,而且新品采用的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相比于多晶硅或者其他材料,太阳能转化率要高一些,加之测试后发现产品本身耗电量也不高,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续航问题。  硬件安装简单方便  硬件方面,这款智感900和以前的系列没
3  圣-琼·佩斯:《海标》   圣-琼·佩斯,原名阿列克西·圣-莱热,1887年出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瓜德罗普群岛潘-达-毕特海港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家族世代经营种植园。圣-琼·佩斯的童年时代即在该岛上度过,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8岁便享用天文望远镜、游艇和乘骑。而航行和马术后来则成为他终身的爱好。望远镜对圣-琼·佩斯更具某种象征意义,它培养了圣-琼·佩斯对于远方的事物的强烈爱好,也启示了他对于
2011年带给我们的是复杂的心情,夹杂着意外、郁闷、迷惑和期待。在这年发生的几件大事,无不是和交通、和车祸有关。“我爸是李刚”、动车追尾、李双江之子打人、高晓松酒驾、小悦悦被碾压、宝马车主打死奔驰车主、超员校车步而繁出事……这些表面上的交通事故,折射出的是快速变化的社会下,物质爆发与秩序滞后这对矛盾。  如果没有这些事件背书,2011年即将再创纪录的汽车产销数字肯定会更辉煌一点。但数字的增长却愈发
合资品牌车型价位的进一步下探,或是自主品牌的新动作,常会引起编辑部里关于自主品牌生存空间问题的讨论。  绅宝品牌从去年的打造声势,到举办陆地飞行秀活动,都展现了厂家的决心。我也曾短暂试驾过绅宝装配增压发动机的绅宝D70,一个自主品牌能把第一款上市车型定为中型车,还是很需要些魄力的。但这个品牌最关键的车型,还得属这次试驾的紧凑型车绅宝D50,除非D70能拿到政府采购的大单。  先透露一下绅宝的产品序
摘要:高品质学校建设,是无锡市基于区域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等基础上创生的。在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把握质量内核、促进主动发展、加强专业支持为关键抓手,真正推进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学校建设;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龙宝新 论高效课堂的实践创造及其深层归因  尧逢品 基礎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与实现  策略  季 瑾 培养新国民: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  走向  董旭午 论“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建构  张菊荣 “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念、实  践与思考  秦 伟 学校文化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贡和法 屈佳芬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李亚娟 小学生诚实发展及诚实教育实证研究  思考  朱
【原料】4个鸡蛋、一条德芙巧克力、白砂糖、牛奶。  【做法】  1.将4个蛋黄加4勺糖(蛋黄用勺子弄出来),顺时针打成乳白色,大约用5~10分钟。  2.把牛奶倒进锅里,然后加热,加热过程中放入巧克力,搅拌到巧克力煮化。  3.将煮好的巧克力奶慢慢倒进打好的蛋黄里,边搅拌边倒入(不然蛋黄就熟了)。  4.用微火稍煮一下即可(这个过程可能有蛋黄末产生,没关系啦)。  5.晾凉后放入冰箱冷冻(冷冻前应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美行地图,装机后第一感觉就是地图界面还挺亲民,并不浮夸。这个最新的夏季版有包括简洁、传统、流行在内的三种不同风格的界面,在测试的DEMO版本中发现,它还为大众、奔驰、福特、丰田等车型设计了专用皮肤。以本人比较喜欢的流行风格为例,屏幕下面设计了一个可以自定义的快捷键区域,点右边的“加号”可以编辑,把平时常用的几个功能键集合到一起(比如周边、回家、回公司、我要去等等),用起来十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