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牛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为伴的家畜,作为中原最常见的役畜,牛在拉车、耕地等生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时期,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其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高度发达。牛因忠诚、坚韧的品质和可靠的劳动力深受西夏人的喜爱。西夏的牛图式不仅是党项民族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产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与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图式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较为写实或者写意的手法,以线造型,突出塑造主体的形象特征。从西夏艺术品纷繁复杂的牛图式可以看出党项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艺术审美。
关键词:西夏;牛图式;艺术品
牛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为伴的家畜,牛作为中原最常见的役畜存在,在拉车、耕地等生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时期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其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高度发达。牛因忠诚、坚韧的品质,可靠的劳动力深受西夏人民的喜爱。在《天盛律令》中“边中、畿内租户家主”土地及家产以及所应纳的租、草等皆须记录在案,其中就有“耕牛”。在西夏艺术史上,牛也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金牛宫,榆林第3窟《牛耕图》,西夏陵出土的鎏金大铜牛、小铜牛,灵武出土的银钵上的錾刻小卧牛,黑水城出土的炽盛光佛中的金牛座等都有牛。这不仅是西夏艺术史上的瑰宝,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的宝藏,更是研究人类社会史的宝贵资料。
一、西夏时期牛图式的艺术品
(一)鎏金大铜牛
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鎏金大铜牛(图一)[2],外表通体鎏金,牛角朝天而立,两耳竖起,头部紧伸而探,眼睛注视而望,屈肢而卧,造型夸张、比例匀称、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它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质,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发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铜牛形象被赋予刚劲有力、忠厚、不屈不挠的人格象征,透过造型的表达,既向人们传递出西夏经济蒸蒸日上的景象,又传达出西夏艺术的高度发达,使观者感到振奋、壮美。该艺术品形神兼备,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小铜牛
1973年在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夏陵区78号陪葬墓出土的小铜牛(图二)为青铜质地,屈肢而卧,双目圆睁,双角耸起呈弧线,弯曲相对,栩栩如生,牛劲十足。其雕刻手法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虽然是卧着的,但其头部前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铜牛表现出闻风而动,想要动而还未跳起的瞬息动作姿态,仿佛一触即发。发则追风逐电、长驱直入的冲劲,正是铜牛力量感的最佳体现。
(三)莫高窟壁画中的牛图像
出土于榆林窟第3窟的《牛耕图》(图三)表现了一位农夫驱赶着一黑一黄两头耕牛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画面中的牛线条流畅,双角耸起,呈弧线弯曲相对,双耳直立,双目炯炯有神,身体圆厚强壮,头部前探,前方左蹄微微抬起。两头牛动作一致,可以看出是经过驯化家养的牛,脾气温和、憨厚。两头牛的耕作场景描绘与牛形象的描绘手法一致,画面生动有趣,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让观者感受到了两头牛牛气冲天、奋力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出自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中十二星宫的金牛宫绘有一牛的形象(图四),牛角向上弯曲,相对而立,眼神炯炯,直视前方,身体圆润,肌肉结实,四蹄分开,尾巴自然垂落。画家采用高度写实的手法,用简洁、流畅的线条使一只强壮有力、向前奔走的牛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上。
同樣出自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金牛宫还绘有一牛的形象(图五),双角耸起相对,与头同长,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温和、呆萌,肌肉结实可见,尾巴呈S型自然垂下,四蹄分开,呈奔跑状。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流畅自然的线条描绘出了一个呆萌的牛,形象栩栩如生。
(四)卧牛图残银碗
1976年,宁夏灵武市横山出土的卧牛图残银碗(图六)碗内底有一细线精刻的卧牛图案,孺牛回首卧于草地上,神情悠闲自得。艺术家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卧牛的形象,单纯生动,写意性较强。
(五)唐卡中的金牛座
出自黑水城的《星曜》唐卡中左上角绘有一金牛的形象(图七),牛角弯曲,双角相对,双耳直立,眼睛浑圆,头部微微抬起,身体圆厚有力,前方双蹄抬起,尾巴弯曲,通体黄色。艺术家在描绘金牛时,用抽象化的艺术语言、最简单的色彩、高度概括的线条将金牛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线条简单、色彩较单纯,但丝毫不影响金牛的力量感,只是缺少了写实性,整体呈现出程式化特征。
二、西夏牛图式与宋代牛图式的比较
宋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昌盛,牛图式绘画经五代没落后,在宋代得以发展并进入鼎盛时期。《宣和画谱》中云:“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宋代把人、自然与牛联系在一起,将牛与地相对应,形成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并以此看待牛图式这一题材。牛图式绘画不仅仅是院体绘画的题材,也是民间画工乐于表现的对象。南宋《农书》中云:“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4]宋代农业高度发达,牛作为农耕不可或缺的劳力,曾涌现出一批专门画牛的画家,如朱羲、朱莹、甄慧、阎次平等人。 宋代牛图式與西夏牛图式绘画相比,有诸多不同,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是在构图上,西夏牛图式较为简略,宋代牛图式绘画大多以繁杂多样式的构图为主,将人物画中孩童形象和山水画中的草木小溪、田野景致等元素移植并重新组合成以牧童、牛为主体的牧牛图,画家更关注世俗生活。在构图上脱离了孤立的牛图式而想要呈现整个画面的意境,如李迪的《风雨牧归图》中描绘出风雨交加、景色迷蒙的场景,两头牛一前一后,一牧童正向骑在牛背上,手握木杆,头戴蓑笠,另一牧童反向趴在牛背上正望向某处。旁边杂草丛生、垂柳枝叶茂盛。画面呈现出两位牧童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奋力赶牛的生动景象。画中的牛形象生动、造型夸张、身躯硕大、步伐稳健,写实性很强。西夏牛图式简约质朴,构图简单,大多以孤立的形象存在或是为某幅作品中的装饰性元素,缺少整体意境的营造。从视觉上看,西夏的牛图式更为单纯。
二是在技法上,西夏牛图式更为多样,宋代牛图式造型更为写实,更注重粗细线条的对比,以黑白水墨画为主、敷以浓淡墨色,晕染烘托结构,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律感、氛围感。施色雅淡,崇尚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为了达到画面的平衡,画家在营造画面意境的同时不忘记表现牛图式的趣味性,使画面更有韵味,形成重笔墨、尚意趣的文人画风格。西夏牛图式技法上更为丰富,有鎏金铸造的大小铜牛、有壁画中的牛图像、有唐卡中的牛形象、有银碗中的牛图像。设色也更为华丽,依形敷色。这种表现方式更能突出西夏铸造、绘画等方面的成熟。
三是在艺术风格方面,西夏牛图式更为多变,宋代在文化上复兴儒学,重振纲纪,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学、格物致知的观察方式,涵养心性的修养方式影响着宋代文化走向自觉与内敛。士大夫主张回归原始朴素的自然生活,俯察万物之生机。其牛图式绘画更具观赏性,画面布局井然有序,完整度更高,突出了宋代文人重造化、重理性的特点。它所描绘的田园景象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其内容更加贴合现实。西夏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艺术求多变,所以在牛图式的表达上既有吸收中原文化为代表的耕牛,又有以吸收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壁画中的牛图式,其艺术风格并不局限一种表达,在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西夏牛图式的审美内涵
(一)以形写神的古雅之风
“以形写神”出自顾恺之的《摹拓妙法》。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有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恺之这句话说的是画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不仅要达到表面形象的逼真,更应该追求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神应以形为基础,但如果只是形似却未表达事物的内心,这幅画便不算成功,形与神应紧密结合,合二为一。古雅所谓古老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以形写神的特点相联系。西夏艺术家用来表现牛图式形体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古老而典雅,有种超凡脱俗的形态,所以其牛图式作品具有古老典雅、天真烂漫的风格。西夏各类艺术品中的牛图像刻画得形神具备,完美无瑕。
(二)简约的质朴气息
西夏时期,各类艺术品对牛形象的刻画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或者简单晕染,缺乏细节的刻画,但是线体的完美运用,体现出画面简约、质朴的气息。省去华丽的语言去粉饰,回归原始的艺术风貌,其单纯质朴也让人流连忘返。
四、结语
西夏艺术品中的牛,既有铜塑和银碗的卧牛,又有壁画中的耕牛、星宫和唐卡中的装饰牛;既有静态的牛,又有动态的牛;既有较为写实风格的牛,又有写意风格的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从西夏牛图式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夏时期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牛图式时体现出以形写神、简约质朴的表现原则,对牛图式的形象塑造运用最单纯的手法,删繁就简,通过简洁大气的外形极度概括出牛的主要特征。
总之,西夏的牛图式不仅是党项民族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产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与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图式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较为写实或者写意的手法,以线造型,突出塑造主体的形象特征。从西夏艺术品纷繁复杂的牛图式可以看出党项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对其他民族文化有所继承和发扬,并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艺术审美。
作者简介
鞠晨鸣,1997年3月生,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参考文献
[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史金波等,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汤晓芳.西夏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3]宣和画谱[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徐吉军,方建新,方健,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周凤.宋代牛题材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9.
关键词:西夏;牛图式;艺术品
牛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为伴的家畜,牛作为中原最常见的役畜存在,在拉车、耕地等生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时期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其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高度发达。牛因忠诚、坚韧的品质,可靠的劳动力深受西夏人民的喜爱。在《天盛律令》中“边中、畿内租户家主”土地及家产以及所应纳的租、草等皆须记录在案,其中就有“耕牛”。在西夏艺术史上,牛也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金牛宫,榆林第3窟《牛耕图》,西夏陵出土的鎏金大铜牛、小铜牛,灵武出土的银钵上的錾刻小卧牛,黑水城出土的炽盛光佛中的金牛座等都有牛。这不仅是西夏艺术史上的瑰宝,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的宝藏,更是研究人类社会史的宝贵资料。
一、西夏时期牛图式的艺术品
(一)鎏金大铜牛
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鎏金大铜牛(图一)[2],外表通体鎏金,牛角朝天而立,两耳竖起,头部紧伸而探,眼睛注视而望,屈肢而卧,造型夸张、比例匀称、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它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质,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发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铜牛形象被赋予刚劲有力、忠厚、不屈不挠的人格象征,透过造型的表达,既向人们传递出西夏经济蒸蒸日上的景象,又传达出西夏艺术的高度发达,使观者感到振奋、壮美。该艺术品形神兼备,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小铜牛
1973年在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夏陵区78号陪葬墓出土的小铜牛(图二)为青铜质地,屈肢而卧,双目圆睁,双角耸起呈弧线,弯曲相对,栩栩如生,牛劲十足。其雕刻手法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虽然是卧着的,但其头部前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铜牛表现出闻风而动,想要动而还未跳起的瞬息动作姿态,仿佛一触即发。发则追风逐电、长驱直入的冲劲,正是铜牛力量感的最佳体现。
(三)莫高窟壁画中的牛图像
出土于榆林窟第3窟的《牛耕图》(图三)表现了一位农夫驱赶着一黑一黄两头耕牛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画面中的牛线条流畅,双角耸起,呈弧线弯曲相对,双耳直立,双目炯炯有神,身体圆厚强壮,头部前探,前方左蹄微微抬起。两头牛动作一致,可以看出是经过驯化家养的牛,脾气温和、憨厚。两头牛的耕作场景描绘与牛形象的描绘手法一致,画面生动有趣,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让观者感受到了两头牛牛气冲天、奋力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出自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中十二星宫的金牛宫绘有一牛的形象(图四),牛角向上弯曲,相对而立,眼神炯炯,直视前方,身体圆润,肌肉结实,四蹄分开,尾巴自然垂落。画家采用高度写实的手法,用简洁、流畅的线条使一只强壮有力、向前奔走的牛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上。
同樣出自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金牛宫还绘有一牛的形象(图五),双角耸起相对,与头同长,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温和、呆萌,肌肉结实可见,尾巴呈S型自然垂下,四蹄分开,呈奔跑状。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流畅自然的线条描绘出了一个呆萌的牛,形象栩栩如生。
(四)卧牛图残银碗
1976年,宁夏灵武市横山出土的卧牛图残银碗(图六)碗内底有一细线精刻的卧牛图案,孺牛回首卧于草地上,神情悠闲自得。艺术家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卧牛的形象,单纯生动,写意性较强。
(五)唐卡中的金牛座
出自黑水城的《星曜》唐卡中左上角绘有一金牛的形象(图七),牛角弯曲,双角相对,双耳直立,眼睛浑圆,头部微微抬起,身体圆厚有力,前方双蹄抬起,尾巴弯曲,通体黄色。艺术家在描绘金牛时,用抽象化的艺术语言、最简单的色彩、高度概括的线条将金牛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线条简单、色彩较单纯,但丝毫不影响金牛的力量感,只是缺少了写实性,整体呈现出程式化特征。
二、西夏牛图式与宋代牛图式的比较
宋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昌盛,牛图式绘画经五代没落后,在宋代得以发展并进入鼎盛时期。《宣和画谱》中云:“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宋代把人、自然与牛联系在一起,将牛与地相对应,形成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并以此看待牛图式这一题材。牛图式绘画不仅仅是院体绘画的题材,也是民间画工乐于表现的对象。南宋《农书》中云:“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4]宋代农业高度发达,牛作为农耕不可或缺的劳力,曾涌现出一批专门画牛的画家,如朱羲、朱莹、甄慧、阎次平等人。 宋代牛图式與西夏牛图式绘画相比,有诸多不同,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是在构图上,西夏牛图式较为简略,宋代牛图式绘画大多以繁杂多样式的构图为主,将人物画中孩童形象和山水画中的草木小溪、田野景致等元素移植并重新组合成以牧童、牛为主体的牧牛图,画家更关注世俗生活。在构图上脱离了孤立的牛图式而想要呈现整个画面的意境,如李迪的《风雨牧归图》中描绘出风雨交加、景色迷蒙的场景,两头牛一前一后,一牧童正向骑在牛背上,手握木杆,头戴蓑笠,另一牧童反向趴在牛背上正望向某处。旁边杂草丛生、垂柳枝叶茂盛。画面呈现出两位牧童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奋力赶牛的生动景象。画中的牛形象生动、造型夸张、身躯硕大、步伐稳健,写实性很强。西夏牛图式简约质朴,构图简单,大多以孤立的形象存在或是为某幅作品中的装饰性元素,缺少整体意境的营造。从视觉上看,西夏的牛图式更为单纯。
二是在技法上,西夏牛图式更为多样,宋代牛图式造型更为写实,更注重粗细线条的对比,以黑白水墨画为主、敷以浓淡墨色,晕染烘托结构,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律感、氛围感。施色雅淡,崇尚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为了达到画面的平衡,画家在营造画面意境的同时不忘记表现牛图式的趣味性,使画面更有韵味,形成重笔墨、尚意趣的文人画风格。西夏牛图式技法上更为丰富,有鎏金铸造的大小铜牛、有壁画中的牛图像、有唐卡中的牛形象、有银碗中的牛图像。设色也更为华丽,依形敷色。这种表现方式更能突出西夏铸造、绘画等方面的成熟。
三是在艺术风格方面,西夏牛图式更为多变,宋代在文化上复兴儒学,重振纲纪,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学、格物致知的观察方式,涵养心性的修养方式影响着宋代文化走向自觉与内敛。士大夫主张回归原始朴素的自然生活,俯察万物之生机。其牛图式绘画更具观赏性,画面布局井然有序,完整度更高,突出了宋代文人重造化、重理性的特点。它所描绘的田园景象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其内容更加贴合现实。西夏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艺术求多变,所以在牛图式的表达上既有吸收中原文化为代表的耕牛,又有以吸收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壁画中的牛图式,其艺术风格并不局限一种表达,在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西夏牛图式的审美内涵
(一)以形写神的古雅之风
“以形写神”出自顾恺之的《摹拓妙法》。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有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恺之这句话说的是画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不仅要达到表面形象的逼真,更应该追求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神应以形为基础,但如果只是形似却未表达事物的内心,这幅画便不算成功,形与神应紧密结合,合二为一。古雅所谓古老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以形写神的特点相联系。西夏艺术家用来表现牛图式形体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古老而典雅,有种超凡脱俗的形态,所以其牛图式作品具有古老典雅、天真烂漫的风格。西夏各类艺术品中的牛图像刻画得形神具备,完美无瑕。
(二)简约的质朴气息
西夏时期,各类艺术品对牛形象的刻画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或者简单晕染,缺乏细节的刻画,但是线体的完美运用,体现出画面简约、质朴的气息。省去华丽的语言去粉饰,回归原始的艺术风貌,其单纯质朴也让人流连忘返。
四、结语
西夏艺术品中的牛,既有铜塑和银碗的卧牛,又有壁画中的耕牛、星宫和唐卡中的装饰牛;既有静态的牛,又有动态的牛;既有较为写实风格的牛,又有写意风格的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从西夏牛图式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夏时期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牛图式时体现出以形写神、简约质朴的表现原则,对牛图式的形象塑造运用最单纯的手法,删繁就简,通过简洁大气的外形极度概括出牛的主要特征。
总之,西夏的牛图式不仅是党项民族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产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与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图式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较为写实或者写意的手法,以线造型,突出塑造主体的形象特征。从西夏艺术品纷繁复杂的牛图式可以看出党项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对其他民族文化有所继承和发扬,并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艺术审美。
作者简介
鞠晨鸣,1997年3月生,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参考文献
[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史金波等,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汤晓芳.西夏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3]宣和画谱[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徐吉军,方建新,方健,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周凤.宋代牛题材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