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都从那块木头开始。
三尺三丈高,深棕色的皮,大概也没什么不同。
那个壮年战战兢兢地,试着搬起那块木头—— 他成功了。
商鞅笑着,如约给了他五十斤金。
远处,艳阳、湛天,风吹起来——变法就从这里开启了。
在别人的眼里,商鞅是不同的。
我原先看过一些战国题材的电视剧,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里,商鞅像个英雄。他勇敢、机敏、睿智;他胸怀天下,独善兼济;他一心推行变法,维护国家稳定,带给秦后世深远的影响。甚至最后,他的死也是大义凛然,慷慨悲壮。
如果不是证据确凿,我甚至怀疑这和《史记·商君列传》里说的不是同一个人。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他天性残忍狠毒。在不到八页的《商君列传》里,对商鞅的贬远大于褒。
惩奸宄,废井田,重农桑,尚军功,孥贫怠,行连坐,一断于法。商鞅执法,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他既让贵族恼怒,又不得平民的心。在日后,他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商鞅相秦十年时,见赵良。区区一个小地主,便能对他说:“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丝毫不加掩饰的诅咒,但他不会在乎——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于延年益寿乎?何不归十五都,可以少安。”
良劝之,商鞅弗从。
他沉浸在秦国与日俱增的强大中无法自拔,多年以来的理想或许就要实现,他夙夜以求的那一天或许真的会到。
他相信秦孝公的“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他也相信他自己:他为此付出了,他想要看到回馈;他想看到这个有他心血的盛世帝国。
然而世间诸事风云变幻,五个月以后,秦孝公卒,太子立。
商鞅的逃亡之旅也从此开始。从秦到魏,没有国家愿意收留他。
秦边,残阳如血,雁唳长空。
后有追兵,亡至关下,他本欲求得一份庇护——“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旅店的主人说道。
光与影总是相生相伴,那日立木阳光下,高阳湛天,木影横竖。为法自弊,如今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商鞅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终于看到了变法下的阴影,也是他至高无上的信仰中蒙蔽的一层灰色—— 严苛的刑罚除了带来秦国军事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的公正有序外,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是百姓心中的恐慌。
那么他是否想起了五个月前的那场对话,又是否哀叹悔之晚矣?也许有过动摇,但如果选择从头开始,我想商鞅依然会去那日的集市上,徒木即赐,立木为信。当然,没有如果。
时过境迁,他早已不再是那个有着十五都封地的商君了。
魏人恨他欺骗公子卬打败了魏国,没有收留他,而是将他送回了秦境内。
他总是把事情做得太绝,毫无退路:于百姓,严酷的刑法使他失去民心;于贵族,废井田、奖军功、行郡县,他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于主君,过高的声望和昔日的旧仇都成为置他于死地的利剑。
而这个虔诚的信徒,也许他会悲悯那些因变法而人心惶惶的百姓,但自始至终,他都只朝向自己心中的太阳俯首。
“商君,秦之贼。”他们说。
公元前338年,商鞅亡。
商鞅亡,而新法不断。秦惠文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沿用商鞅之法,秦国日益壮大,终于在百年后统一六国,问鼎中原,称霸天下。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司马迁尽管没给商鞅本人什么好话,对于这一声势浩大的前朝变法,它虽有不足之处,但谁也无法抹杀它的功绩。
因而我难以评断商鞅其人的好坏,就像我无法评断他变法的方式究竟是否真的妥当。事情总是具有两面,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更是常议常青,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强大秦国是他一生的追求,秦国变法成为他一生的信仰。“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单单这一句,便足矣。
商鞅固执又严苛,无论他的做法如何,他希望秦国强大的初衷却是确凿无疑。每一个殉道者都值得敬重,因为他们的勇气值得后人俯身一拜。
那日立木为信,我想在灼灼阳光下,商鞅看到的是一份希望,是一颗赤子之心下矢志不渝的信仰,是一个年轻人自此以后鞠躬尽瘁的一生。
在浓厚的夜里,我好像又看到了那片一泻而下的阳光。
木头的影子很长,立在阳光下。
(指导老师:李 艳)
三尺三丈高,深棕色的皮,大概也没什么不同。
那个壮年战战兢兢地,试着搬起那块木头—— 他成功了。
商鞅笑着,如约给了他五十斤金。
远处,艳阳、湛天,风吹起来——变法就从这里开启了。
在别人的眼里,商鞅是不同的。
我原先看过一些战国题材的电视剧,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里,商鞅像个英雄。他勇敢、机敏、睿智;他胸怀天下,独善兼济;他一心推行变法,维护国家稳定,带给秦后世深远的影响。甚至最后,他的死也是大义凛然,慷慨悲壮。
如果不是证据确凿,我甚至怀疑这和《史记·商君列传》里说的不是同一个人。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他天性残忍狠毒。在不到八页的《商君列传》里,对商鞅的贬远大于褒。
惩奸宄,废井田,重农桑,尚军功,孥贫怠,行连坐,一断于法。商鞅执法,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他既让贵族恼怒,又不得平民的心。在日后,他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商鞅相秦十年时,见赵良。区区一个小地主,便能对他说:“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丝毫不加掩饰的诅咒,但他不会在乎——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于延年益寿乎?何不归十五都,可以少安。”
良劝之,商鞅弗从。
他沉浸在秦国与日俱增的强大中无法自拔,多年以来的理想或许就要实现,他夙夜以求的那一天或许真的会到。
他相信秦孝公的“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他也相信他自己:他为此付出了,他想要看到回馈;他想看到这个有他心血的盛世帝国。
然而世间诸事风云变幻,五个月以后,秦孝公卒,太子立。
商鞅的逃亡之旅也从此开始。从秦到魏,没有国家愿意收留他。
秦边,残阳如血,雁唳长空。
后有追兵,亡至关下,他本欲求得一份庇护——“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旅店的主人说道。
光与影总是相生相伴,那日立木阳光下,高阳湛天,木影横竖。为法自弊,如今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商鞅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终于看到了变法下的阴影,也是他至高无上的信仰中蒙蔽的一层灰色—— 严苛的刑罚除了带来秦国军事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的公正有序外,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是百姓心中的恐慌。
那么他是否想起了五个月前的那场对话,又是否哀叹悔之晚矣?也许有过动摇,但如果选择从头开始,我想商鞅依然会去那日的集市上,徒木即赐,立木为信。当然,没有如果。
时过境迁,他早已不再是那个有着十五都封地的商君了。
魏人恨他欺骗公子卬打败了魏国,没有收留他,而是将他送回了秦境内。
他总是把事情做得太绝,毫无退路:于百姓,严酷的刑法使他失去民心;于贵族,废井田、奖军功、行郡县,他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于主君,过高的声望和昔日的旧仇都成为置他于死地的利剑。
而这个虔诚的信徒,也许他会悲悯那些因变法而人心惶惶的百姓,但自始至终,他都只朝向自己心中的太阳俯首。
“商君,秦之贼。”他们说。
公元前338年,商鞅亡。
商鞅亡,而新法不断。秦惠文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沿用商鞅之法,秦国日益壮大,终于在百年后统一六国,问鼎中原,称霸天下。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司马迁尽管没给商鞅本人什么好话,对于这一声势浩大的前朝变法,它虽有不足之处,但谁也无法抹杀它的功绩。
因而我难以评断商鞅其人的好坏,就像我无法评断他变法的方式究竟是否真的妥当。事情总是具有两面,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更是常议常青,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强大秦国是他一生的追求,秦国变法成为他一生的信仰。“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单单这一句,便足矣。
商鞅固执又严苛,无论他的做法如何,他希望秦国强大的初衷却是确凿无疑。每一个殉道者都值得敬重,因为他们的勇气值得后人俯身一拜。
那日立木为信,我想在灼灼阳光下,商鞅看到的是一份希望,是一颗赤子之心下矢志不渝的信仰,是一个年轻人自此以后鞠躬尽瘁的一生。
在浓厚的夜里,我好像又看到了那片一泻而下的阳光。
木头的影子很长,立在阳光下。
(指导老师: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