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不少的比重。《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背诵优秀诗文的目标——小學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也正因为此,古诗文的教学颇受教师们的关注。可是目前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教学手段“多样化”,缺乏对语言的必要品味;教材解读单一化,缺乏对古诗的多元理解。教师对文本阅读的主宰,使得学生失去了个性体验,更无法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出发,展开纵横驰骋的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作品,品味文本的秘妙。这些怪异的现象不禁引发笔者的深思:小学老师教古诗,教什么?小学生学古诗,学什么?
其实,如果我们重温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教学目标不外乎两个方面(暂时抛开生字词学习不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基础性的目标,必须达到;2.感悟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这是发展性目标,在目标的达成度上,允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弹性要求,不追求统一。课标中提出的“体验”也好,“领悟”也好,强调的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发现”,绝对不是教师的“灌输”。因此,小学老师教古诗,要教欣赏,教审美;小学生学古诗,要学欣赏,学审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擦亮一双欣赏古诗词的眼睛,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走进古诗的意境。接下来,笔者以一节古诗欣赏课《绝句》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反复诵读,探求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绝大部分是七言或五言诗,它讲究押韵、平仄、对仗,节奏鲜明,极富乐感。这些古诗不管是七言还是五言,在诵读中都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古诗中的音韵美。请看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美吧!美在哪?现在请大家拿起笔,默读这首诗,从诗中去发现。在你发现的词语上做上记号。
(生先后找出了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而对于这首诗歌的语言美却无人谈及。)
师:声音、色彩、动态,一般古诗写景都离不开这些。请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杜牧写景的两句诗。【课件:《江南春》】
生:(个别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你们看看,有没有色彩?(绿、红)有没有声音?(啼)有没有动态?(被风飘动的酒旗)这是相同的,那它们有不同吗——
【课件:两首诗对比】
生:(纷纷举手)《绝句》对得很整齐,语言很工整。
师:这样,咱们来对对子吧。(拉长声音)“两个”对——“黄鹂”对——(加快速度)“鸣”对——“翠柳”——
(后两句由男女生互对)
师:你们看,语言的形式非常工整,这就是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板书:语言美】
二、想象还原,探求古诗的画面美
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古诗都属于摹景状物的传世佳作。诗人们也特别注重从景物的色彩、姿态、声音等方面去观察事物,描摹特征,读了常会让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如杜甫的这首《绝句》从字面上看包含了六种景物: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加上暗含的江之蓝,船之褐等,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不仅如此,诗中还描绘了景物的动态美(上、含、泊);景物的声音美(鸣),动静结合,充满生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非常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审美积极性,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去感受去欣赏《绝句》所展示的画面美。
三、品评赏析,探求古诗的凝练美
古诗的语言精练,语意含蓄,同时十分讲究用字的精当确切,哪怕是一个字都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字眼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用心研读,细细品味,发现并感受其精妙之处。杜甫写诗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绝句》中的“上、泊、含”都意味深长。在教学中,老师就通过质疑、符号勾画、换词等方法引导孩子去体会“含”字的韵味。孩子们的解读是个性的,是多元的,让听课教师频频点头。
师:【板画:□】这个框里还能再添上什么符号?
生上台在框内画了“∕﹨”表示连绵的雪山。
师:你认为框代表什么?
生:窗户。
师: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作者在哪里看到的?
生:窗前。
师:没错啊,那怎么用“含”字呢?按理说应该用“窗看”或是“窗望”呀?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明明是窗前看到的,诗人为什么却要说是“窗含”呢?
生1:窗户像一个画框,框住了窗外美丽的景色。
生2:“含”字告诉我们诗人是站在窗子里往外面看的。
生3:诗人看到的景色美得像一幅画!
生4:站在窗前,远处的西岭山似乎近在眼前,而窗外那么大范围的景色都浓缩在这小小的画框里了。
师:是啊,一个“含”字把我们的视线由下到上,由近及远,拉向天边,与西岭山对接,视野无比开阔。诗人伫立的窗口就像一个画框,将极目的青天、远处的西岭雪和近处抽丝的翠柳恰到好处地镶嵌其中,成为了一幅永久的风景画!
四、纵横联系,探求古诗的意蕴美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吟诗作赋,无关风月,意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也正由于此,古诗不仅因它的语言美、画面美悦人耳目,更因蕴含其间的高雅情趣和高洁人格震撼人心,传诵历代。因此,对于某些古诗的教学,我们不宜浅尝辄止,而要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同时,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
杜甫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的儒家思想仍然主导着他,因此他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红线,诗风沉郁顿挫。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再指导学生去学习《绝句》时,读出的绝不仅仅是春和景明的喜悦与悠然,更多的应该是这种喜悦之下无法掩饰的,因年老多病无法再报效祖国的苍凉与失望。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她采用了“知人论世”和“纵横联系”的方法,不仅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杜甫艰难坎坷的生平,还补充学习了《望岳》和《登高》两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出的情感。前一首让人感受到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少年杜甫形象,后一首则点出了世事艰难是诗人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原因。这样一来,诗人忧国伤民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学生也真正明白了《绝句》一诗所表露出的诗人的情怀。
其实,如果我们重温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教学目标不外乎两个方面(暂时抛开生字词学习不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基础性的目标,必须达到;2.感悟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这是发展性目标,在目标的达成度上,允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弹性要求,不追求统一。课标中提出的“体验”也好,“领悟”也好,强调的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发现”,绝对不是教师的“灌输”。因此,小学老师教古诗,要教欣赏,教审美;小学生学古诗,要学欣赏,学审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擦亮一双欣赏古诗词的眼睛,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走进古诗的意境。接下来,笔者以一节古诗欣赏课《绝句》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反复诵读,探求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绝大部分是七言或五言诗,它讲究押韵、平仄、对仗,节奏鲜明,极富乐感。这些古诗不管是七言还是五言,在诵读中都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古诗中的音韵美。请看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美吧!美在哪?现在请大家拿起笔,默读这首诗,从诗中去发现。在你发现的词语上做上记号。
(生先后找出了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而对于这首诗歌的语言美却无人谈及。)
师:声音、色彩、动态,一般古诗写景都离不开这些。请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杜牧写景的两句诗。【课件:《江南春》】
生:(个别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你们看看,有没有色彩?(绿、红)有没有声音?(啼)有没有动态?(被风飘动的酒旗)这是相同的,那它们有不同吗——
【课件:两首诗对比】
生:(纷纷举手)《绝句》对得很整齐,语言很工整。
师:这样,咱们来对对子吧。(拉长声音)“两个”对——“黄鹂”对——(加快速度)“鸣”对——“翠柳”——
(后两句由男女生互对)
师:你们看,语言的形式非常工整,这就是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板书:语言美】
二、想象还原,探求古诗的画面美
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古诗都属于摹景状物的传世佳作。诗人们也特别注重从景物的色彩、姿态、声音等方面去观察事物,描摹特征,读了常会让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如杜甫的这首《绝句》从字面上看包含了六种景物: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加上暗含的江之蓝,船之褐等,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不仅如此,诗中还描绘了景物的动态美(上、含、泊);景物的声音美(鸣),动静结合,充满生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非常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审美积极性,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去感受去欣赏《绝句》所展示的画面美。
三、品评赏析,探求古诗的凝练美
古诗的语言精练,语意含蓄,同时十分讲究用字的精当确切,哪怕是一个字都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字眼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用心研读,细细品味,发现并感受其精妙之处。杜甫写诗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绝句》中的“上、泊、含”都意味深长。在教学中,老师就通过质疑、符号勾画、换词等方法引导孩子去体会“含”字的韵味。孩子们的解读是个性的,是多元的,让听课教师频频点头。
师:【板画:□】这个框里还能再添上什么符号?
生上台在框内画了“∕﹨”表示连绵的雪山。
师:你认为框代表什么?
生:窗户。
师:西岭山上的千秋雪,作者在哪里看到的?
生:窗前。
师:没错啊,那怎么用“含”字呢?按理说应该用“窗看”或是“窗望”呀?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明明是窗前看到的,诗人为什么却要说是“窗含”呢?
生1:窗户像一个画框,框住了窗外美丽的景色。
生2:“含”字告诉我们诗人是站在窗子里往外面看的。
生3:诗人看到的景色美得像一幅画!
生4:站在窗前,远处的西岭山似乎近在眼前,而窗外那么大范围的景色都浓缩在这小小的画框里了。
师:是啊,一个“含”字把我们的视线由下到上,由近及远,拉向天边,与西岭山对接,视野无比开阔。诗人伫立的窗口就像一个画框,将极目的青天、远处的西岭雪和近处抽丝的翠柳恰到好处地镶嵌其中,成为了一幅永久的风景画!
四、纵横联系,探求古诗的意蕴美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吟诗作赋,无关风月,意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也正由于此,古诗不仅因它的语言美、画面美悦人耳目,更因蕴含其间的高雅情趣和高洁人格震撼人心,传诵历代。因此,对于某些古诗的教学,我们不宜浅尝辄止,而要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同时,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
杜甫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的儒家思想仍然主导着他,因此他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红线,诗风沉郁顿挫。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再指导学生去学习《绝句》时,读出的绝不仅仅是春和景明的喜悦与悠然,更多的应该是这种喜悦之下无法掩饰的,因年老多病无法再报效祖国的苍凉与失望。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她采用了“知人论世”和“纵横联系”的方法,不仅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杜甫艰难坎坷的生平,还补充学习了《望岳》和《登高》两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出的情感。前一首让人感受到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少年杜甫形象,后一首则点出了世事艰难是诗人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原因。这样一来,诗人忧国伤民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学生也真正明白了《绝句》一诗所表露出的诗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