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于漪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用”能力,而随文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课堂阅读教学探究的深入,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小学高年级的课堂随文练笔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有效地找准训练点,进行随文练笔教学呢?笔者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行思考与审视。
课堂随文练笔教学中的误区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 ”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漫无目的,落点不明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在思想上意识到要关注语用,进行随文练笔,但所采用的方法却不得当,成了为练笔而练笔,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如《神奇的克隆》落点在“你想克隆什么”,学生“奇思妙想”很多,但真正的言语能力没有落实训练。
设计生硬,流于形式 生动的练笔源于生活,有些老师对文本缺乏全面的思考,设计随文练笔空洞无物、生搬硬套,碰到描写人物的文章总是在文末总结人物品质,而后千篇一律地问:“你想对***说什么?”不但无法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也无法激发他们写的兴趣,更生不出妙笔之花。
练点不准,偏离中心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点”就如获至宝,认为已经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而没有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考虑随文练笔的落点,常出现“练点不准,偏离中心”的情况。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不考虑文体特点,练点落在抓住特点,介绍身边的一种植物。
基于“语用”的思考
随文练笔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随文练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练笔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为此,笔者通过尝试与探究提出如下练笔策略:
策略一:慧眼识“材”,找准练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的“慧眼”,立足教材,因文而异,找准练笔的切入点,启迪学生思维,开拓练笔空间。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填补“留白点”,想象间练笔。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教师应善于发现,使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如《半截蜡烛》一文,在描写杰奎琳时课文较为简洁地进行了叙述,主要抓住杰奎琳简短的语言来描写,而对这无比紧张时刻的人物心理、动作等细节没有生动刻画。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将描写简单的部分进行细致化描写。通过扩展空白情节的小练笔,杰奎琳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机智勇敢的形象就更丰满了,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抓取续写处,理解中练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搭建起文本与生活互通的桥梁,使语文课堂更加真实、丰厚。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 最后部分呈现的是父亲写信教育儿子的箴言:“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此时设计一个随文练笔点:“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此时回一封信给敬爱的爸爸,你会说些什么?”这个练笔点既渗透进写信的格式要点,又在无形中走进了文本去思考。这样的练笔点既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又在练笔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策略二:学“法”致用,学会迁移 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词析句、涵咏语言,领会其中的精妙后,还应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依样画葫芦”,进行练笔,让学生习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仿经典句式,习语言能力。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石,优美的语言准确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撷取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句式训练,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如《孔子游春》一课语言生动优美,其中的经典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运用排比、暗喻的修辞手法,使这段文字富有节奏,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学完这个句式,笔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仿照( )是她( )的句式来说一说,在语言储备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加大难度,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排比句式也来写一写,并把学生书写的优美句子累积起来,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环节设计,使学生充分感知并学习了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寻得语言规律,觅得生活中洋溢着的语文气息。
仿优美语段,得构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在课堂上应紧紧依托文本,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和迁移,精心选择文本中特征明显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指导仿写。
如《广玉兰》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各种形态”时,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进行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段落结构的语用训练点进行设计:
第一,学生细读文本,这段话介绍了广玉兰的哪个方面?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第二,作者描述了广玉兰花开的几种形态?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三,在生活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试着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这种花的形态,注意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开的形态写具体,写生动。
这样的练笔点,就让学生在读写之中习得了构段的能力。
仿篇章布局,学精妙构思。阅读教学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文章的结构。因此,要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烟台的海》一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视角,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把烟台海的美景一一呈现,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特别分明。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典型运用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仿写“校园的香樟树”“家乡的公园”等。有了范文的引路,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结束语
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练笔的切入口,开拓练笔空间;掌握练笔的迁移运用,把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扎根于学生的语言宝库。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加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探究力度,继续探寻随文练笔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 孙忠心.挖出生长点上出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09(12).
[2] 吴汉平.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解、反思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5(5C).
[3] 王崧舟.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J].新教师.2013(10).
[4]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课堂随文练笔教学中的误区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 ”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漫无目的,落点不明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在思想上意识到要关注语用,进行随文练笔,但所采用的方法却不得当,成了为练笔而练笔,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如《神奇的克隆》落点在“你想克隆什么”,学生“奇思妙想”很多,但真正的言语能力没有落实训练。
设计生硬,流于形式 生动的练笔源于生活,有些老师对文本缺乏全面的思考,设计随文练笔空洞无物、生搬硬套,碰到描写人物的文章总是在文末总结人物品质,而后千篇一律地问:“你想对***说什么?”不但无法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也无法激发他们写的兴趣,更生不出妙笔之花。
练点不准,偏离中心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点”就如获至宝,认为已经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而没有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考虑随文练笔的落点,常出现“练点不准,偏离中心”的情况。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不考虑文体特点,练点落在抓住特点,介绍身边的一种植物。
基于“语用”的思考
随文练笔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随文练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练笔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为此,笔者通过尝试与探究提出如下练笔策略:
策略一:慧眼识“材”,找准练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的“慧眼”,立足教材,因文而异,找准练笔的切入点,启迪学生思维,开拓练笔空间。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填补“留白点”,想象间练笔。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教师应善于发现,使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如《半截蜡烛》一文,在描写杰奎琳时课文较为简洁地进行了叙述,主要抓住杰奎琳简短的语言来描写,而对这无比紧张时刻的人物心理、动作等细节没有生动刻画。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将描写简单的部分进行细致化描写。通过扩展空白情节的小练笔,杰奎琳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机智勇敢的形象就更丰满了,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抓取续写处,理解中练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搭建起文本与生活互通的桥梁,使语文课堂更加真实、丰厚。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 最后部分呈现的是父亲写信教育儿子的箴言:“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此时设计一个随文练笔点:“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此时回一封信给敬爱的爸爸,你会说些什么?”这个练笔点既渗透进写信的格式要点,又在无形中走进了文本去思考。这样的练笔点既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又在练笔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策略二:学“法”致用,学会迁移 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词析句、涵咏语言,领会其中的精妙后,还应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依样画葫芦”,进行练笔,让学生习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仿经典句式,习语言能力。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石,优美的语言准确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撷取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句式训练,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如《孔子游春》一课语言生动优美,其中的经典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运用排比、暗喻的修辞手法,使这段文字富有节奏,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学完这个句式,笔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仿照( )是她( )的句式来说一说,在语言储备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加大难度,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排比句式也来写一写,并把学生书写的优美句子累积起来,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环节设计,使学生充分感知并学习了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寻得语言规律,觅得生活中洋溢着的语文气息。
仿优美语段,得构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在课堂上应紧紧依托文本,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和迁移,精心选择文本中特征明显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指导仿写。
如《广玉兰》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各种形态”时,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进行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段落结构的语用训练点进行设计:
第一,学生细读文本,这段话介绍了广玉兰的哪个方面?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第二,作者描述了广玉兰花开的几种形态?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三,在生活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试着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这种花的形态,注意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开的形态写具体,写生动。
这样的练笔点,就让学生在读写之中习得了构段的能力。
仿篇章布局,学精妙构思。阅读教学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文章的结构。因此,要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烟台的海》一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视角,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把烟台海的美景一一呈现,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特别分明。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典型运用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仿写“校园的香樟树”“家乡的公园”等。有了范文的引路,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结束语
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练笔的切入口,开拓练笔空间;掌握练笔的迁移运用,把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扎根于学生的语言宝库。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加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探究力度,继续探寻随文练笔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 孙忠心.挖出生长点上出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09(12).
[2] 吴汉平.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解、反思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5(5C).
[3] 王崧舟.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J].新教师.2013(10).
[4]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