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儿童节,如今已不仅是“小盆友”的专属。很多“大盆友“在“蹭节”的同时,也常在各种媒体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我的一位朋友说,现在小孩子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信息过度爆炸之于信息过度缺乏。在他的童年,最大的媒体就是一只收音机,里面几首反复播放的歌曲、来自有限渠道的报道,几乎成全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孩子的视界启蒙。
想想看,如今的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清晨睁眼开始,直到入夜蒙头睡去,每时每刻,几乎都被各种媒体全方位包围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以及最近兴盛异常的社交网站和微博,每天的信息都涌如潮水。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这20多年中,由传统媒体引领的媒体概念,变成了网络1.0统军、网络2.0助阵的泛媒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传统媒体道德观,开始逐渐异化,“铁肩担道义”这句话早被遗忘,“辣手著文章”却变得史无前例地辛辣。
本来应该恪守新闻事实、伸张社会正义的媒体道德杠杆,在公司化运营下的市场利益引导中不断失衡,演化成了一种混沌的是非观。
近10年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评选“十大假新闻”,其中大量来自于网络。今日,在百度搜索中简单回顾一下近期的虚假新闻,即可发现:为救父守身如玉的烈女是网络推手虚拟的;苏紫紫家的房子并未被强拆;“两会”中着手治理煎饼果子的提案根本子虚乌有;乒超女队员裙装配丝袜纯属假新闻;微博中以讹传讹的“金庸被去世”、“鲁迅作品从语文课本大撤退”等,一一被验证为虚假消息。
如果说很多虚假新闻,都是写作者懒于寻找事实的真相,或是乐于策划某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猎奇效果,那么这还只是道德杠杆失衡的一种。
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新媒体公司拥聚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浏览量后,却把企业的本我利益作为道德杠杆的唯一支点。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一系列“有卖点”的公司新闻接连出笼。
去年腾讯和360的口水大战中,两家公司都全然没有顾及做为大型信息公司应有的客观和公信力。
刚上市不久的视频媒体酷6网,被盛大并购后开始“暴力裁员”。5月中旬的一天,100多名被裁员工的代表和人力资源部的协调人员爆发肢体冲突。想想着装整齐的传媒精英在自己的公司高呼“打人了”,这情形不由让人啼笑皆非。
就其内部而言,很多新媒体的从业者,很少接受传媒的职业化培训。他们被各种IP、PV等各种KPI指标压着,被各项创收的压力驱使着,在朝九晚五的城市巨大传送带中辛苦地讨着生活。他们最爱看的是《第一财经周刊》,而非《南方传媒研究》,因为他们从没感觉到自己是传媒人,而是数亿名体制外奔波生计的公司人之一。在缺乏自我价值建构和身份认同的背景下,新媒体的从业者缺乏职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反映到媒体本身,亦成自然。
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发达,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构筑民众公民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新媒体如何回归媒体应有的真实性、公正性和中立性,已为诸多有识之士所担忧。
时评作者李牧指出,“网络上如果充斥虚假信息,互动平台的公信力必然下降,信息获得和言论发表成本也相应增加,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网民。网络假新闻在挥霍社会正义,也在损害每个人的权利。”
值得欣喜的是,有一批媒体公司开始意识到了媒体公器公信力的可贵,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了有益的探索。
2010年11月1日,网易推出了公开课。在这一产品中,用户可以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知识无国界的共享,更加重要的是,这一举措颠覆了人们对视频媒体热衷明星、美女、闹剧等快餐文化的印象,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一个企业愿意进行文化传承的道德自省。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网易公开课,希望有更多的新媒体公司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以及一度迷失的媒体本性。
想想看,如今的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清晨睁眼开始,直到入夜蒙头睡去,每时每刻,几乎都被各种媒体全方位包围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以及最近兴盛异常的社交网站和微博,每天的信息都涌如潮水。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这20多年中,由传统媒体引领的媒体概念,变成了网络1.0统军、网络2.0助阵的泛媒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传统媒体道德观,开始逐渐异化,“铁肩担道义”这句话早被遗忘,“辣手著文章”却变得史无前例地辛辣。
本来应该恪守新闻事实、伸张社会正义的媒体道德杠杆,在公司化运营下的市场利益引导中不断失衡,演化成了一种混沌的是非观。
近10年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评选“十大假新闻”,其中大量来自于网络。今日,在百度搜索中简单回顾一下近期的虚假新闻,即可发现:为救父守身如玉的烈女是网络推手虚拟的;苏紫紫家的房子并未被强拆;“两会”中着手治理煎饼果子的提案根本子虚乌有;乒超女队员裙装配丝袜纯属假新闻;微博中以讹传讹的“金庸被去世”、“鲁迅作品从语文课本大撤退”等,一一被验证为虚假消息。
如果说很多虚假新闻,都是写作者懒于寻找事实的真相,或是乐于策划某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猎奇效果,那么这还只是道德杠杆失衡的一种。
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新媒体公司拥聚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浏览量后,却把企业的本我利益作为道德杠杆的唯一支点。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一系列“有卖点”的公司新闻接连出笼。
去年腾讯和360的口水大战中,两家公司都全然没有顾及做为大型信息公司应有的客观和公信力。
刚上市不久的视频媒体酷6网,被盛大并购后开始“暴力裁员”。5月中旬的一天,100多名被裁员工的代表和人力资源部的协调人员爆发肢体冲突。想想着装整齐的传媒精英在自己的公司高呼“打人了”,这情形不由让人啼笑皆非。
就其内部而言,很多新媒体的从业者,很少接受传媒的职业化培训。他们被各种IP、PV等各种KPI指标压着,被各项创收的压力驱使着,在朝九晚五的城市巨大传送带中辛苦地讨着生活。他们最爱看的是《第一财经周刊》,而非《南方传媒研究》,因为他们从没感觉到自己是传媒人,而是数亿名体制外奔波生计的公司人之一。在缺乏自我价值建构和身份认同的背景下,新媒体的从业者缺乏职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反映到媒体本身,亦成自然。
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发达,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构筑民众公民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新媒体如何回归媒体应有的真实性、公正性和中立性,已为诸多有识之士所担忧。
时评作者李牧指出,“网络上如果充斥虚假信息,互动平台的公信力必然下降,信息获得和言论发表成本也相应增加,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网民。网络假新闻在挥霍社会正义,也在损害每个人的权利。”
值得欣喜的是,有一批媒体公司开始意识到了媒体公器公信力的可贵,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了有益的探索。
2010年11月1日,网易推出了公开课。在这一产品中,用户可以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知识无国界的共享,更加重要的是,这一举措颠覆了人们对视频媒体热衷明星、美女、闹剧等快餐文化的印象,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一个企业愿意进行文化传承的道德自省。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网易公开课,希望有更多的新媒体公司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以及一度迷失的媒体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