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应该追求本真发展,体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教育智慧。无痕教育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坚持以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从而在教育的结果上,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形成独特的校本追求。
【关键词】无痕教育;德育;生本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32-03
【作者简介】段定来,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无痕教育”的基本理念
1.追求自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自然,是指一种真实的状态,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追求自然,是指遵循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的本质规律,不刻意雕琢,不机械灌输,不矫揉造作,采用顺应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的角度讲,自然不仅是一种品质、气度、修养,更是一种修炼。从一定程度上说,自然不是天然,自然不是彻底的“原生态”,师生在校园里怎么上课,怎么锻炼,怎么游戏,怎么生活,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
2.归于质朴,回到教育的原点。大道至简,大凡最美的事物通常是朴素无华的。教育需要朴素。朴素,方可追求教育的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就是教育规律。
因此,学校反对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教育方式,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要“归于朴素”。无痕教育所追求的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收获丰富,从而成就学生的人生之大。
3.有无相生,以“无痕”实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有痕”和“无痕”,其内在是对立和统一的,也是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说,要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而从教育的结果来看,要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学校的教育不能让学生没有空隙与闲暇,不能过分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把学习生活安排得过于饱和,只有适当地“留空”和“留白”,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主空间,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二、“无痕教育”的具体内容
1.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德育为先,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努力建构沉浸式德育,以“无痕”之态滋润学生的心田,不干扰学生发展的本来规律,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途径。学校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科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拓展并全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实现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每周一的集体晨会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每月不同主题,每周不同内容,从学生的视角,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小品、演讲、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常规教育、情感教育、学习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仪式的教化价值,抓住小学阶段的三大经典礼仪“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利用各种仪式对师生进行心灵的教化。“入队礼”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成长礼”让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毕业礼”引导六年级的学生迈好进入青春的第一步。
2.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当教师自身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情绪面对学生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可名说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
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惩罚式的教育、玩弄些小技巧的教育,这些带有太明显的痕迹或者稍显痕迹的教育,虽当时不被察觉,过后却仍能让孩子感觉到的教育,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会好的。
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行为,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过程;知识,更多地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灌输和填充。所以,我们要善于采用“不言之教”,让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寻找符合学生本性的发展方式。
“不言之教”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带着积极情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式上用情景诱导、活动体验、交流分享、对话争辩等,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欲望,内化教育要求,促进其行为的自我矫正,使得课堂充满着自由而又紧张的氛围,师生因见识丰富、智慧成长而快乐。老师亦师亦友,学生亦生亦师,师生教学相长,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意境,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为了真正实现“不言之教”的课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指引及策略指导,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编写出一套教学范例,并提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
3.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前提。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围绕“无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学校对人文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建设,让师生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使师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 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优美的假山,山石中点缀着自然生长的植物,显示出充满生机的师生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山石背后镌刻着“润泽”二字,体现出一中心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碧水润心泉”“润心石”“润心广场”和周围的碧草、绿树、彩花构成了润泽童心的温馨氛围。典雅现代的“润正楼”“润智楼”“润美楼”相得益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景观小品,雅韵悠然的“闲润读书长廊”,金声玉润的“京韵坊”,活力四射的运动雕塑,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润秦”浮雕,亲近开放的校史大厅,古朴苍劲的“润字墙”等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对置身于校园的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营造出“一草一木皆能育人,每时每刻皆可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处景观都是美丽的、精致的、动人的,每一处景观都在为校园增添亮丽的风景,每一处景观都显示着师生的智慧。师生在这里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享受着成长的幸福。
4.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成全体师生不同层面的发展,努力使每一个人成就精彩!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全面健康成长发展,也决定着学校发展品位的高低。学校实施的“三格培养”机制,有着明确、具体的分层培养目标,旨在打造个性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团队,引领教师启迪自己,在个性化成长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完善自我。
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学校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促进新教师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升格”培养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尽早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层,努力使骨干教师形成和提升自身的教学风格,成为市级名师。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是坚持学校特色发展的永久探索。学校开发出各种拓展性课程:《京韵》(京剧进课堂,娃娃唱响梨园春)《跟屁虫旅行记》(主题式综合实践,探索综合科学教学)《珠心算》(手脑并用,开发学生潜能)“快乐周三”(一人一个爱好,提高综合素养)“润智课堂”(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这些拓展性课程激发、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尝试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形成创意的欲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社会责任心。学生们在丰富的童年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无痕教育;德育;生本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32-03
【作者简介】段定来,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无痕教育”的基本理念
1.追求自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自然,是指一种真实的状态,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追求自然,是指遵循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的本质规律,不刻意雕琢,不机械灌输,不矫揉造作,采用顺应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的角度讲,自然不仅是一种品质、气度、修养,更是一种修炼。从一定程度上说,自然不是天然,自然不是彻底的“原生态”,师生在校园里怎么上课,怎么锻炼,怎么游戏,怎么生活,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
2.归于质朴,回到教育的原点。大道至简,大凡最美的事物通常是朴素无华的。教育需要朴素。朴素,方可追求教育的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就是教育规律。
因此,学校反对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教育方式,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要“归于朴素”。无痕教育所追求的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收获丰富,从而成就学生的人生之大。
3.有无相生,以“无痕”实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有痕”和“无痕”,其内在是对立和统一的,也是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说,要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而从教育的结果来看,要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学校的教育不能让学生没有空隙与闲暇,不能过分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把学习生活安排得过于饱和,只有适当地“留空”和“留白”,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主空间,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二、“无痕教育”的具体内容
1.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德育为先,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努力建构沉浸式德育,以“无痕”之态滋润学生的心田,不干扰学生发展的本来规律,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途径。学校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科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拓展并全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实现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每周一的集体晨会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每月不同主题,每周不同内容,从学生的视角,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小品、演讲、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常规教育、情感教育、学习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仪式的教化价值,抓住小学阶段的三大经典礼仪“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利用各种仪式对师生进行心灵的教化。“入队礼”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成长礼”让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毕业礼”引导六年级的学生迈好进入青春的第一步。
2.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当教师自身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情绪面对学生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可名说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
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惩罚式的教育、玩弄些小技巧的教育,这些带有太明显的痕迹或者稍显痕迹的教育,虽当时不被察觉,过后却仍能让孩子感觉到的教育,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会好的。
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行为,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过程;知识,更多地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灌输和填充。所以,我们要善于采用“不言之教”,让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寻找符合学生本性的发展方式。
“不言之教”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带着积极情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式上用情景诱导、活动体验、交流分享、对话争辩等,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欲望,内化教育要求,促进其行为的自我矫正,使得课堂充满着自由而又紧张的氛围,师生因见识丰富、智慧成长而快乐。老师亦师亦友,学生亦生亦师,师生教学相长,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意境,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为了真正实现“不言之教”的课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指引及策略指导,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编写出一套教学范例,并提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
3.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前提。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围绕“无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学校对人文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建设,让师生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使师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 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优美的假山,山石中点缀着自然生长的植物,显示出充满生机的师生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山石背后镌刻着“润泽”二字,体现出一中心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碧水润心泉”“润心石”“润心广场”和周围的碧草、绿树、彩花构成了润泽童心的温馨氛围。典雅现代的“润正楼”“润智楼”“润美楼”相得益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景观小品,雅韵悠然的“闲润读书长廊”,金声玉润的“京韵坊”,活力四射的运动雕塑,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润秦”浮雕,亲近开放的校史大厅,古朴苍劲的“润字墙”等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对置身于校园的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营造出“一草一木皆能育人,每时每刻皆可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处景观都是美丽的、精致的、动人的,每一处景观都在为校园增添亮丽的风景,每一处景观都显示着师生的智慧。师生在这里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享受着成长的幸福。
4.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成全体师生不同层面的发展,努力使每一个人成就精彩!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全面健康成长发展,也决定着学校发展品位的高低。学校实施的“三格培养”机制,有着明确、具体的分层培养目标,旨在打造个性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团队,引领教师启迪自己,在个性化成长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完善自我。
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学校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促进新教师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升格”培养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尽早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层,努力使骨干教师形成和提升自身的教学风格,成为市级名师。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是坚持学校特色发展的永久探索。学校开发出各种拓展性课程:《京韵》(京剧进课堂,娃娃唱响梨园春)《跟屁虫旅行记》(主题式综合实践,探索综合科学教学)《珠心算》(手脑并用,开发学生潜能)“快乐周三”(一人一个爱好,提高综合素养)“润智课堂”(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这些拓展性课程激发、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尝试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形成创意的欲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社会责任心。学生们在丰富的童年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