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没有永远的王者,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彩高科)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从风光无限的顶峰,跌进徘徊挣扎的低谷,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
其实,自2004年以来,安彩高科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先是产品替代危机骤然降临,再是母公司安彩集团宣告破产,无奈重组,后是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流产,救赎无果——接踵而至的变故,让这个曾经是安阳甚至河南骄傲的巨无霸,一步步地临近黄昏。
荣光不再
“安彩高科?前些年效益很好,这几年已经不行了,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还欠人家一屁股债。听说最近两年在搞产业转型,好象也没搞出啥名堂。”走进工业城市安阳,提起家喻户晓的安彩高科,当地人都会摇头叹息。
但在六年前,安彩高科可是安阳市引以为自豪的明星企业。这家由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等5家发起成立的电子行业企业,于1999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曾经是彩玻行业的全球霸主。在鼎盛时期的2004年,其主营业务玻壳产品的销售收入达29亿元,利润总额达4.3亿元,稳坐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第一把交椅。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自2005年起,安彩高科却再未能延续此前的辉煌,曾经中国的玻壳产业帝国,渐渐沦为如今商界的反面教材。它的衰落,对于无关痛痒的旁观者而言,或许只是多了个饭后的谈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老赵来说,却难免陷入“去或者留”的选择困境。
老赵今年42岁,安阳人,初中文化,20多岁就开始在安彩玻壳厂打工。1998年,安彩集团筹建安彩高科时,他被厂里抽调到生产线成为一名工人,是资历最老的员工之一。作为安彩高科12年兴衰成败的见证者,他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又爱又恨”。
安彩高科的门前,是条以其名字命名的宽敞大道——安彩大道。老赵说,最辉煌的时候,这条道上停满了不同公司的运输车辆,“车队很长,如流水一样,都是等待装货的,估计有上百辆”。但时过境迁,这种场面近几年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记者采访当天,甚至看不到一辆货车,偶尔会有行人经过,整条大道显得异常空旷、落寞。
“目前,CRT行业不景气,玻壳生产线已经关闭或暂停了一半左右,公司正在谋求产业转型,向光伏新能源等方向发展。”安彩高科证券事务部负责人张伟解释称。
“很多人说安彩高科不行了,劝我辞职去别的地方。最初和我一起来的人,也走得没剩下几个了,但我实在合不得,毕竟做了十多年的安彩人啊。”老赵说,他现在一个月工资两千多块,这对于学历不高的他,并不算少,“但和以前根本没法比,前些年效益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拿五六千块呢。”
在老赵的印象中,工资是从2005年降下来的。这一年,正是安彩高科由盛而衰的分界线。当年年报显示,安彩高科出现有史以来的首度亏损,亏损额为1.8亿元,同期减少1.42%。但这并未引起公司高层太多注意,其将原因简单归结为“下半年玻壳价格大幅下降,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2006年,安彩高科不但未能挽回颓势,反而一泻千里,当年亏损竟然高达8.4亿元,引起业界不小的震惊。安彩高科也因此被戴上“ST”的帽子,以示警戒。
那时,已经开始有人陆续离开,但多位领导在大小会上的乐观态度,让老赵还对安彩高科抱有幻想,“应该没那么糟糕,很快会好起来的”。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让他看到了希望。2007年,安彩高科实现利润总额0.13亿元,2008年又上扬到0.63亿元。表面看,安彩高科似乎已经扭亏为盈,且逐步好转,但老赵不知道,这只不过是多方努力换来的短暂春天。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安彩高科大势已去。因为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视等技术升级替代品的异军突起,其大批量生产的玻壳产品,开始遭遇到来自市场的强烈反弹,而曾经紧握手中的中国60%的庞大市场份额,也以大江东去之势日渐流失。
其实,对于这种不可避免的替代危机,安彩高科早就意识到,也曾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力图挽回市场败局,但终因“船大难掉头”,加之资金链严重断裂,一次次努力无果后,它只能无奈地接受尴尬现实。
悲剧还在上演。2009年,安彩高科再一次震惊业内,刷新史上亏损记录。当年年报显示,安彩高科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均遭遇溃败,全年营业收入为6.7亿元,同期减少63.93%,利润总额也从5.8亿元急剧下滑到负10.7亿元,而基本每股收益更是从0.13元狂减到2.4元。
苦苦等待,却盼来这样的结局。老赵彻底绝望了,“去或留”,这个问题他已有了答案。事实上,从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间,安彩高科的数千名职工,已经多次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因为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它先后多次大幅度裁员,职工人数由原来的5081人锐减为2368人,生产人员也从3886人锐减1627人,其中有不少人是主动选择了离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安彩高科的侧楼上,竖立着“向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九个大字,它们曾经代表的是征服世界的自信和勇气。在经过数年的打拼后,安彩人确实做到了,他们不仅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将安彩高科推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过,现在这九个字对于安彩人来说并不过时,无论情愿或不情愿,他们都被推到了“成就归零、再次挑战”的新起点,并且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对此,有些人更倾向于认为,这都是昔日的安彩集团董事长、缔造安彩帝国的李留恩手造成的。
得出这一论断的最大依据,则是安彩集团于七年前上演的“蛇吞象”,而决策者正是时任董事长的李留恩。2003年,安彩集团以4990万美元整体收购的方式,将美国康宁公司在宾州大学城的9条生产线揽入怀中。当时的公告称,这些新生产线投产后,将使安彩集团从全球第三跃升为世界巨无霸。
包括李留恩在内的多位高层人士,均对这次收购颇为满意,认为是捡了个大便宜,要知道对方最初的报价是6亿美元。遗憾的是,事实远不如想象中完美。这些生产线后来被安彩高科购进,但只安装了三条,且只有一条能够正常生产,其余的都如废铁样堆在仓库。刹那的辉煌之后,安彩高科随即被拉下荣耀之巅。
可以说,这次收购是安彩高科兴衰的分水岭。2004年年报显示,虽然其主营业务收入近30亿元,同期上涨近36%,但净利润仅增长1.35%,这与同期137%的增长幅度相去甚远。这还只是开始。此后两年,安彩高科持续深陷亏损泥潭,李留恩也以“身体欠佳”为由黯然离职。
“主要是因为李留恩缺乏战略者的远见”,对于安彩高科的没落,不少人都这样认为。但翻看李留恩的履历会发现,这样的判断并不客观。无论是彩电玻壳工厂筹建之初,拿出70万元委培151名大学生,抑或摒弃纯 粹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捷径,率先实施“自我技术总承包”的方式,还是先后兼并成都红光玻壳厂、天津市津京玻壳厂、河南新乡美乐集团等,李留恩无不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领袖气质,从而缔造出年产玻壳3000万套、销售收入60亿元的安彩帝国。
一位曾与李留恩交谈过的媒体人士透露,其实在收购康宁生产线之前,李留恩就已经预测到,西方的玻壳产品替代之危也将在中国出现,但他过高估计了CRT的旺盛生命周期,“他当时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农村市场,CRT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不会消亡。”这个论断并没有错,只是令李留恩始料未及的是,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视的崛起之快,犹如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当时决定收购时,公司上下就有不少人反对,但董事长根本听不进去。”安彩高科一位老员工回忆说。的确,李留恩的“独断专行”,在安彩集团人人皆知,也许正是这样的领导风格,成就了安彩前所未有的帝国之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次战略决策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安彩高科的后继无力。
“说到底,他就是个农民企业家,企业一做大做强,就认不清方向了,把刚开始的经验当成真理。”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对于曾接触过多次的李留恩这样评价道,“好比一个人挖沙子,总想把坑挖得越大,沙子就越多,但最后坑真的挖大了,连他自己都出不来了。”
但客观说来,收购康宁生产线失败,并不是导致安彩帝国瓦解的唯原因。“1999年的安彩能吸引人,不全是因为当时彩电业火爆,还因为公司主业清晰,而2003年之后的安彩,公司扩张欲望极度膨胀,似乎仅做彩玻行业已经嫌池子太小,开始胡乱多元化。”财智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艳波分析说。
资料显示,从2002年起,安彩集团先后在酒店、信息服务、耐火材料、证券、房地产等行业投资成立新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持股比例都超过50%,且与其主业毫不相关。除个别获得收益外,多数投资都连年亏损,甚至因此惹来官司缠身等不少麻烦。其旗下的安彩高科,也竟效尤其母公司,做起风险投资、卫星定位系统、石油技术服务等项目投资,结果大多数同样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难以全身而退。
“安彩高科是安彩集团的优质资产打造而成的上市公司,但后者搞多元化所用的资金,有些甚至来自前者通过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一位长期关注安彩高科的分析人士透露。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当安彩集团及安彩高科主营业务出现问题时,两者都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快速转型,最后被逼进一条死胡同。
2007年,苦挨多时的安彩集团终于支撑不住,宣告破产。安彩高科幸得河南投资集团“护体”,才得以保住仅剩下的半条性命,但煊赫一时的安彩帝国就此瓦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位经济界观察人士对此感叹道。
但在张保盈看来,安彩集团的衰败,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行政官员抓住已经过时的东西,一心想做到世界最大。长期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潜意识中都看重企业的规模、年产值,各项优惠政策也会更倾斜在规模大、产值高的企业身上,这本身对企业发展来说就是种误导。”归根到底,他认为是GDP的统计不科学,导致企业动不动就想做大规模、盲目扩张,使得大型企业衰败的悲剧重复上演。
救赎之路
事实上,在收购康宁生产线不久,李留恩就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微妙变化——液晶显示器正悄然崛起,他也曾试图摆脱产业升级给安彩高科带来的窘状。早在2005年5月,安彩高科发布公告,称与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合资成立一家液晶玻璃基板公司,并于当年完成了征地工作。原定计划分四条生产线建设,总投资规模近22亿元,年产量300万平方米,预计年销售收入14.2亿元。
“当时,液晶显示器在国内刚刚出现,安彩集团的项目规划还是相当超前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上述项目进展顺利,安彩高科本可以走出市场困境。但事与愿违,直到2005年年底,该项目迟迟未能动工,“主要是资金出了问题。”
产业转型因此受挫。2006年6月,李留恩饮恨隐退,其副手赵文明接掌帅印,随即发起了一场“赵式救赎”。但他并不甘心将重心从CRT玻壳主业转移,试图发挥其规模、技术、成本、人才等方面优势,依靠自主开发新产品,延长CRT玻壳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此同时,他还启动降耗增效计划,对人员、机构作出相应调整,并改进绩效考核办法。
赵文明的励精图治,确实收到一定效果。2007年上半年,安彩高科主营业务收入同期增加21%,毛利率增加18%。不过,为应对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以及平板显示器件不断降价的冲击,安彩高科只能调低产品价格,这抵消了大部分的扭亏成果。也许,赵文明比谁都清楚: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也。何况,真正由他坐镇指挥的时间只有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彩高科的TFT-LCD液晶玻璃基板项目迟迟未有进展,尽管它曾在年报中透露要把发展该项目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部分。“项目刚启动,就耗尽了自有资金。企业负债率太高,况且近两年经营业绩不理想,银行也不愿意借贷。”一位知情人士解释说。
就在这存亡之秋,河南省政府对安彩集团进行破产重组,安彩高科的股份在两次拍卖流产后,被河南投资集团拍下总股本的39.12%,以此成为控股股东。它也是安彩高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保壳,毕竟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河南来说很稀缺。”中信建投分析师王学飞说。
新一轮的“救赎”就此上演。首先,河南投资集团将安彩液晶显示器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15%股权和81件贵金属制品,资产总额合计20357.15万元,以无需支付任何对价的方式,转让给安彩高科。然后,它又以1.6亿元的交易金额,受让安彩高科持有的北京安彩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98%的股权,帮助后者做起“减轻经营压力”的瘦身运动。
当然,安彩高科的受益远不止此,该公司年报显示,它还通过河南投资集团,以委托贷款等方式,成功筹得0.98亿元、2.3亿元资金。这对于资金链极度紧张的安彩高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于这笔资金,它并没有用来重启搁浅已久的液晶玻璃基板项目,而是跨出了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
2009年9月29日,投资2.78亿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建成,该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56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年营业收入3亿元,年平均利润0.56万元。在点火仪式上,安彩高科董事长蔡志端难掩兴奋:“这是安彩高科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的一个开端,也将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况真的如此乐观?张保盈却不这样认为:“光伏玻璃技术含量不是太高,现在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何况国内光伏发电的技术远不成熟,想借助这个项目实现产业转型,希望不大。”中原证券分析师潘杭钧的观点与其相似:“光伏玻璃要想被市场接受,要同时满足国家、行业以及企业三个标准,因此,安彩高科转型结果怎样,现在还很难说,关键还是要看未来国内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产业转型,已经被安彩高科当做自我救赎的不二路径。但出乎潘杭钧意料的是,就在上述光伏玻璃项目还未量产,能否盈利尚未可知时,安彩高科又迫不及待地要上马新项目——光伏太阳能玻璃及低辐射镀膜玻璃。根据它在今年3月挂出的招标公告可知,该项目计划投资额为7.68亿元,包括600吨窑炉一座,年产Low-E中空节能玻璃600万平方米,以及TCO导电膜玻璃24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1亿元,年平均利润总额近2亿元,投资回收期为5年。
据悉,安彩高科的最大理由是,“太阳能TCO镀膜玻璃是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材料,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厂所需太阳能TCO镀膜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需求的缺口很大,行业前景良好。”但这一举动并不为太多人看好,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极大的冒险”,“根据该项目备案公示,近70%的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国内银行贷款,而其2009年年底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5%,对外借款将近10亿元,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一次,安彩高科又是在豪赌吗?
其实,自2004年以来,安彩高科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先是产品替代危机骤然降临,再是母公司安彩集团宣告破产,无奈重组,后是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流产,救赎无果——接踵而至的变故,让这个曾经是安阳甚至河南骄傲的巨无霸,一步步地临近黄昏。
荣光不再
“安彩高科?前些年效益很好,这几年已经不行了,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还欠人家一屁股债。听说最近两年在搞产业转型,好象也没搞出啥名堂。”走进工业城市安阳,提起家喻户晓的安彩高科,当地人都会摇头叹息。
但在六年前,安彩高科可是安阳市引以为自豪的明星企业。这家由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等5家发起成立的电子行业企业,于1999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曾经是彩玻行业的全球霸主。在鼎盛时期的2004年,其主营业务玻壳产品的销售收入达29亿元,利润总额达4.3亿元,稳坐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第一把交椅。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自2005年起,安彩高科却再未能延续此前的辉煌,曾经中国的玻壳产业帝国,渐渐沦为如今商界的反面教材。它的衰落,对于无关痛痒的旁观者而言,或许只是多了个饭后的谈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老赵来说,却难免陷入“去或者留”的选择困境。
老赵今年42岁,安阳人,初中文化,20多岁就开始在安彩玻壳厂打工。1998年,安彩集团筹建安彩高科时,他被厂里抽调到生产线成为一名工人,是资历最老的员工之一。作为安彩高科12年兴衰成败的见证者,他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又爱又恨”。
安彩高科的门前,是条以其名字命名的宽敞大道——安彩大道。老赵说,最辉煌的时候,这条道上停满了不同公司的运输车辆,“车队很长,如流水一样,都是等待装货的,估计有上百辆”。但时过境迁,这种场面近几年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记者采访当天,甚至看不到一辆货车,偶尔会有行人经过,整条大道显得异常空旷、落寞。
“目前,CRT行业不景气,玻壳生产线已经关闭或暂停了一半左右,公司正在谋求产业转型,向光伏新能源等方向发展。”安彩高科证券事务部负责人张伟解释称。
“很多人说安彩高科不行了,劝我辞职去别的地方。最初和我一起来的人,也走得没剩下几个了,但我实在合不得,毕竟做了十多年的安彩人啊。”老赵说,他现在一个月工资两千多块,这对于学历不高的他,并不算少,“但和以前根本没法比,前些年效益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拿五六千块呢。”
在老赵的印象中,工资是从2005年降下来的。这一年,正是安彩高科由盛而衰的分界线。当年年报显示,安彩高科出现有史以来的首度亏损,亏损额为1.8亿元,同期减少1.42%。但这并未引起公司高层太多注意,其将原因简单归结为“下半年玻壳价格大幅下降,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2006年,安彩高科不但未能挽回颓势,反而一泻千里,当年亏损竟然高达8.4亿元,引起业界不小的震惊。安彩高科也因此被戴上“ST”的帽子,以示警戒。
那时,已经开始有人陆续离开,但多位领导在大小会上的乐观态度,让老赵还对安彩高科抱有幻想,“应该没那么糟糕,很快会好起来的”。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让他看到了希望。2007年,安彩高科实现利润总额0.13亿元,2008年又上扬到0.63亿元。表面看,安彩高科似乎已经扭亏为盈,且逐步好转,但老赵不知道,这只不过是多方努力换来的短暂春天。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安彩高科大势已去。因为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视等技术升级替代品的异军突起,其大批量生产的玻壳产品,开始遭遇到来自市场的强烈反弹,而曾经紧握手中的中国60%的庞大市场份额,也以大江东去之势日渐流失。
其实,对于这种不可避免的替代危机,安彩高科早就意识到,也曾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力图挽回市场败局,但终因“船大难掉头”,加之资金链严重断裂,一次次努力无果后,它只能无奈地接受尴尬现实。
悲剧还在上演。2009年,安彩高科再一次震惊业内,刷新史上亏损记录。当年年报显示,安彩高科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均遭遇溃败,全年营业收入为6.7亿元,同期减少63.93%,利润总额也从5.8亿元急剧下滑到负10.7亿元,而基本每股收益更是从0.13元狂减到2.4元。
苦苦等待,却盼来这样的结局。老赵彻底绝望了,“去或留”,这个问题他已有了答案。事实上,从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间,安彩高科的数千名职工,已经多次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因为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它先后多次大幅度裁员,职工人数由原来的5081人锐减为2368人,生产人员也从3886人锐减1627人,其中有不少人是主动选择了离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安彩高科的侧楼上,竖立着“向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九个大字,它们曾经代表的是征服世界的自信和勇气。在经过数年的打拼后,安彩人确实做到了,他们不仅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将安彩高科推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过,现在这九个字对于安彩人来说并不过时,无论情愿或不情愿,他们都被推到了“成就归零、再次挑战”的新起点,并且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对此,有些人更倾向于认为,这都是昔日的安彩集团董事长、缔造安彩帝国的李留恩手造成的。
得出这一论断的最大依据,则是安彩集团于七年前上演的“蛇吞象”,而决策者正是时任董事长的李留恩。2003年,安彩集团以4990万美元整体收购的方式,将美国康宁公司在宾州大学城的9条生产线揽入怀中。当时的公告称,这些新生产线投产后,将使安彩集团从全球第三跃升为世界巨无霸。
包括李留恩在内的多位高层人士,均对这次收购颇为满意,认为是捡了个大便宜,要知道对方最初的报价是6亿美元。遗憾的是,事实远不如想象中完美。这些生产线后来被安彩高科购进,但只安装了三条,且只有一条能够正常生产,其余的都如废铁样堆在仓库。刹那的辉煌之后,安彩高科随即被拉下荣耀之巅。
可以说,这次收购是安彩高科兴衰的分水岭。2004年年报显示,虽然其主营业务收入近30亿元,同期上涨近36%,但净利润仅增长1.35%,这与同期137%的增长幅度相去甚远。这还只是开始。此后两年,安彩高科持续深陷亏损泥潭,李留恩也以“身体欠佳”为由黯然离职。
“主要是因为李留恩缺乏战略者的远见”,对于安彩高科的没落,不少人都这样认为。但翻看李留恩的履历会发现,这样的判断并不客观。无论是彩电玻壳工厂筹建之初,拿出70万元委培151名大学生,抑或摒弃纯 粹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捷径,率先实施“自我技术总承包”的方式,还是先后兼并成都红光玻壳厂、天津市津京玻壳厂、河南新乡美乐集团等,李留恩无不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领袖气质,从而缔造出年产玻壳3000万套、销售收入60亿元的安彩帝国。
一位曾与李留恩交谈过的媒体人士透露,其实在收购康宁生产线之前,李留恩就已经预测到,西方的玻壳产品替代之危也将在中国出现,但他过高估计了CRT的旺盛生命周期,“他当时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农村市场,CRT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不会消亡。”这个论断并没有错,只是令李留恩始料未及的是,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视的崛起之快,犹如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当时决定收购时,公司上下就有不少人反对,但董事长根本听不进去。”安彩高科一位老员工回忆说。的确,李留恩的“独断专行”,在安彩集团人人皆知,也许正是这样的领导风格,成就了安彩前所未有的帝国之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次战略决策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安彩高科的后继无力。
“说到底,他就是个农民企业家,企业一做大做强,就认不清方向了,把刚开始的经验当成真理。”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对于曾接触过多次的李留恩这样评价道,“好比一个人挖沙子,总想把坑挖得越大,沙子就越多,但最后坑真的挖大了,连他自己都出不来了。”
但客观说来,收购康宁生产线失败,并不是导致安彩帝国瓦解的唯原因。“1999年的安彩能吸引人,不全是因为当时彩电业火爆,还因为公司主业清晰,而2003年之后的安彩,公司扩张欲望极度膨胀,似乎仅做彩玻行业已经嫌池子太小,开始胡乱多元化。”财智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艳波分析说。
资料显示,从2002年起,安彩集团先后在酒店、信息服务、耐火材料、证券、房地产等行业投资成立新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持股比例都超过50%,且与其主业毫不相关。除个别获得收益外,多数投资都连年亏损,甚至因此惹来官司缠身等不少麻烦。其旗下的安彩高科,也竟效尤其母公司,做起风险投资、卫星定位系统、石油技术服务等项目投资,结果大多数同样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难以全身而退。
“安彩高科是安彩集团的优质资产打造而成的上市公司,但后者搞多元化所用的资金,有些甚至来自前者通过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一位长期关注安彩高科的分析人士透露。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当安彩集团及安彩高科主营业务出现问题时,两者都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快速转型,最后被逼进一条死胡同。
2007年,苦挨多时的安彩集团终于支撑不住,宣告破产。安彩高科幸得河南投资集团“护体”,才得以保住仅剩下的半条性命,但煊赫一时的安彩帝国就此瓦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位经济界观察人士对此感叹道。
但在张保盈看来,安彩集团的衰败,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行政官员抓住已经过时的东西,一心想做到世界最大。长期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潜意识中都看重企业的规模、年产值,各项优惠政策也会更倾斜在规模大、产值高的企业身上,这本身对企业发展来说就是种误导。”归根到底,他认为是GDP的统计不科学,导致企业动不动就想做大规模、盲目扩张,使得大型企业衰败的悲剧重复上演。
救赎之路
事实上,在收购康宁生产线不久,李留恩就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微妙变化——液晶显示器正悄然崛起,他也曾试图摆脱产业升级给安彩高科带来的窘状。早在2005年5月,安彩高科发布公告,称与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合资成立一家液晶玻璃基板公司,并于当年完成了征地工作。原定计划分四条生产线建设,总投资规模近22亿元,年产量300万平方米,预计年销售收入14.2亿元。
“当时,液晶显示器在国内刚刚出现,安彩集团的项目规划还是相当超前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上述项目进展顺利,安彩高科本可以走出市场困境。但事与愿违,直到2005年年底,该项目迟迟未能动工,“主要是资金出了问题。”
产业转型因此受挫。2006年6月,李留恩饮恨隐退,其副手赵文明接掌帅印,随即发起了一场“赵式救赎”。但他并不甘心将重心从CRT玻壳主业转移,试图发挥其规模、技术、成本、人才等方面优势,依靠自主开发新产品,延长CRT玻壳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此同时,他还启动降耗增效计划,对人员、机构作出相应调整,并改进绩效考核办法。
赵文明的励精图治,确实收到一定效果。2007年上半年,安彩高科主营业务收入同期增加21%,毛利率增加18%。不过,为应对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以及平板显示器件不断降价的冲击,安彩高科只能调低产品价格,这抵消了大部分的扭亏成果。也许,赵文明比谁都清楚: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也。何况,真正由他坐镇指挥的时间只有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彩高科的TFT-LCD液晶玻璃基板项目迟迟未有进展,尽管它曾在年报中透露要把发展该项目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部分。“项目刚启动,就耗尽了自有资金。企业负债率太高,况且近两年经营业绩不理想,银行也不愿意借贷。”一位知情人士解释说。
就在这存亡之秋,河南省政府对安彩集团进行破产重组,安彩高科的股份在两次拍卖流产后,被河南投资集团拍下总股本的39.12%,以此成为控股股东。它也是安彩高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保壳,毕竟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河南来说很稀缺。”中信建投分析师王学飞说。
新一轮的“救赎”就此上演。首先,河南投资集团将安彩液晶显示器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15%股权和81件贵金属制品,资产总额合计20357.15万元,以无需支付任何对价的方式,转让给安彩高科。然后,它又以1.6亿元的交易金额,受让安彩高科持有的北京安彩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98%的股权,帮助后者做起“减轻经营压力”的瘦身运动。
当然,安彩高科的受益远不止此,该公司年报显示,它还通过河南投资集团,以委托贷款等方式,成功筹得0.98亿元、2.3亿元资金。这对于资金链极度紧张的安彩高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于这笔资金,它并没有用来重启搁浅已久的液晶玻璃基板项目,而是跨出了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
2009年9月29日,投资2.78亿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建成,该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56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年营业收入3亿元,年平均利润0.56万元。在点火仪式上,安彩高科董事长蔡志端难掩兴奋:“这是安彩高科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的一个开端,也将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况真的如此乐观?张保盈却不这样认为:“光伏玻璃技术含量不是太高,现在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何况国内光伏发电的技术远不成熟,想借助这个项目实现产业转型,希望不大。”中原证券分析师潘杭钧的观点与其相似:“光伏玻璃要想被市场接受,要同时满足国家、行业以及企业三个标准,因此,安彩高科转型结果怎样,现在还很难说,关键还是要看未来国内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产业转型,已经被安彩高科当做自我救赎的不二路径。但出乎潘杭钧意料的是,就在上述光伏玻璃项目还未量产,能否盈利尚未可知时,安彩高科又迫不及待地要上马新项目——光伏太阳能玻璃及低辐射镀膜玻璃。根据它在今年3月挂出的招标公告可知,该项目计划投资额为7.68亿元,包括600吨窑炉一座,年产Low-E中空节能玻璃600万平方米,以及TCO导电膜玻璃24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1亿元,年平均利润总额近2亿元,投资回收期为5年。
据悉,安彩高科的最大理由是,“太阳能TCO镀膜玻璃是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材料,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厂所需太阳能TCO镀膜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需求的缺口很大,行业前景良好。”但这一举动并不为太多人看好,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极大的冒险”,“根据该项目备案公示,近70%的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国内银行贷款,而其2009年年底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5%,对外借款将近10亿元,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一次,安彩高科又是在豪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