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奇迹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一次聚会上跟一个牧师聊天。这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牧师,走到哪都带着一个破旧的随身听,里面放的是《圣经》录音带。我以为我的知识足以挑战他的信仰,就问他:“你怎么可能相信地球是在 6000 多年前被上帝创造的呢?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上很多东西的年龄超过100 万年。”这位牧师说了一个几乎让我目瞪口呆的理论。他说,上帝可以创造各种年龄的万物。这就好比说,假设我现在可以创造出一个人,这个人的年龄看上去是 20 岁,可他是什么时候被创造的?现在!
  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我无法从逻辑上质疑它的正确性。如果你相信上帝无所不能,就可以解释任何现象。我对牧师说,我的理论不但能解释各种化石的年龄,还能对尚未发现的化石做出预言。你的理论能解释,可是能预言吗?
  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人的直觉,或者是否够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预言。物理学家也有一个可以称作“信念”的东西,那就是世界应该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物理定律应该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所有地点,所有事件都必须精确地符合表达物理定律的数学方程。
  牛顿在解出行星轨道方程之后发现引力会对这些轨道做出扰动。而这种扰动一旦累积起来就会导致轨道的不稳定,使得行星坠入太阳或者脱离太阳系。据此,他认为上帝必须存在,只有上帝才能时不时地对地球轨道进行微调,确保稳定。要不是拉普拉斯后来证明这种轨道扰动是周期性的,不可积累,物理学家大概也只好认为上帝存在了。
  牛顿认为上帝必须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实在是太幸运了。方程表明,一个行星的轨道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椭圆形的,圆形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地球轨道是椭圆的,哪怕“椭”得不是特别厉害,其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温度也将会非常不同。而地球的轨道几乎就是圆的!地球四季的温差几乎完全来自自转和公转的倾角,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地球的另一个幸运之处在于这个距离与太阳的质量正好搭配合适,哪怕太阳质量有一点变化,地球也将因为过冷或者过热而不适合生命生存。牛顿考虑到这些巧合,认为这一定是上帝安排的。要不是后来我们发现宇宙中有无数行星系统,其中有一个适合生命生存并不算意外,物理学家大概也只好相信这个巧合是被安排的。
  现在,类似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物理学家。
  第一个问题是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天文观测和经典理论都表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量子引力研究的进展则表明大爆炸比此前想象的要快得多。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非均匀性的发现证实了暴胀理论,要想实现足以形成我们这个宇宙的暴胀,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必须满足无比严格的要求。这就好像你要做一个炸弹,这个炸弹的形状必须是一个绝对精确的球形它才能实现预期的爆炸效果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各种物理参数为什么如此恰到好处。计算表明,如果把强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0.5%,或者把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4%,碳和氧这两个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就不会出现;哪怕把质子的质量增加0.2%,它都会迅速衰变。另外,空间还必须是三维的,否则行星轨道就不会稳定。现代物理学无法从逻辑上解释为什么这些物理参数是这样的,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玩家不能用物理定律解释某些超强boss的武力值一样。唯一的解释似乎是它们是被“设计”成这样的,否则这个宇宙或者游戏就不好玩。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在物理学家的不断求索中。
其他文献
为什么一颗恒星看起来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四个不同的时间发生了爆炸?  一组天文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目睹了一颗遥远的恒星在四个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爆炸成一颗超新星。在量子物理学的思想实验中,盒子里的猫可以被认定为既是死的又是活的,但这些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并不是宇宙版的“薛定谔的猫”。大约90亿年前,有一颗恒星爆发形成超新星。该恒星爆炸发出的光在到达哈勃空间望远镜之前,要经过位于望远镜视野近
期刊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预测出了一种存在于金属物质中的新型粒子——Ⅱ型威尔费米子。研究人员推断,这种粒子存在于二碲化钨中。他们将之比作“物质宇宙”,因为它包含几种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有的就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中,其他的可能只存在于某些特别的晶体中。   这种新发现的粒子是威尔费米子的表亲,也是标准量子场论的粒子之一。该项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副教授B.安德烈·百奈威、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研究所的马提亚·特耶罗
期刊
让我们通过分别分析每一个参数,来重新审视德雷克方程。  R,也就是银河系每年产生新恒星的速率,确实大约为1——天文学家对这一点非常确定。事实上,天文学家最近发  现,目前可能拥有智慧生命的恒星,在几十亿年前的形成速率更快。所以R=3的取值更加切合实际。  然而,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对方程中接下来的参数就没有这么确定了。  第二个变量是fp,也就是具有行星系统的那一部分恒星的数量。最近的研究发现,几乎
期刊
原子很小,真的非常小。你可能听说过,大千世界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构成的。你或许也知道,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但原子确实存在,并与每样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构筑了我们的世界。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知道这些远远不够。科学的荣耀之处在于,它总是通过实际观测来发现宇宙的奥秘。那么,我们如何得出原子确实存在的结论呢?对这些微小的结构,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要证明原子的存在似乎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显微镜下观测就
期刊
其实我是一个物理学家。   “Physicist”这个词,翻译成“物理学家”并不是特别恰当,中文一说“家”就太庄重,这就好比“练武术的”跟“武术家”的含义完全不同一样。我认为最好的译法应该是“干物理的”,不过我的确更喜欢“物理学家”这个称呼。所以实际上我是个干物理的,并且干得很一般,是个普通物理学家。   不搞科研的人往往不知道物理学家是干什么的,我以前也不知道。我上高中的时候流行一套《第一推动》
期刊
假设外星智慧生命虽然罕见但确实存在,我们能不能指望它们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我们联系?有多大比例的文明既有  能力又有动机,以我们可以检测到的信号与我们联系?换句话说:德雷克方程中fc的取值是多少?SETI的支持者倾向于相信这个值是很大的:任何一个有足够好奇心和创造力成为技术社会的文明都迟早会发现无线电是在宇宙空间进行长距离通信的有效方法,并且会选择进行这种通信。  这里是不是受到了某种幼稚的人类中心说
期刊
好吧,我承认我是标题党。本人既不认识外星人也不知道外星人的科技是啥样,那怎么比拼呢?先讲个故事。童子军队员埃迪在祖母家的农场过暑假。一天晚上,一个外星飞船降落在苹果园里,埃迪和外星少年马蒂成了朋友。马蒂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马蒂尼星,为了成为一名科学探险者,他来到地球考察。马蒂的随身装备和飞船都靠“Z金属线”来补充能量,这种外星材料能在真空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是马蒂一时疏忽,“Z金属线”被农场里的动物
期刊
近日有科学家宣称,为了应对未来环境的变化,人类有可能演化出一些非常奇特的形状,如蹼状的脚、类似猫的眼睛等。他们计算了人体外貌在众多场景下可能发生的变化。除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外,设定的场景还包括小行星撞击导致的冰期,以及人类在其他行星殖民的情况。  英国肯特大学的古人类学家马修· 斯金纳博士分析了这三种场景,并与艺术家昆廷·迪瓦恩合作模拟了未来人类的外貌。斯金纳称,为了适应未来的“水世界”,人
期刊
在海洋学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家对地球海底地貌的认识还不如对火星地貌的认识多。不过,这种观点可能很快就会改变。研究人员使用卫星测量地球重力场变化的数据,找到了更新而且更精确的海底地形图绘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已经能够识别以往无法识别的隐藏特征,解答地球古代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  之前,大约90%的深海海床没被绘制地形图。2014年3月,马航MH370失事后,人们认为它可能坠毁在南印度洋某处,
期刊
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首次直接检测到了引力波,让科学家这50年来顶着质疑和压力的辛苦工作得  到了最好的回报。天体物理学家扬娜·莱文在她的新作《黑洞布鲁斯以及外太空的其他曲目》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切的最佳角度。  问:LIGO研究团队最近才宣布他们发现了引力波,因此您的专著出版的时间简直无懈可击。  莱文:这本书其实比原计划晚了3年。本来2013年就应该出版的。几年前我开始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