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要达到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抓住,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究,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效果; 课外知识; 探究式教学; 幽默诙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体。教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呢?怎样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抓住重点,讲解透彻,科学加入课外知识
可以说每节课,要讲的内容都比较多,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讲解透彻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有限,学生也不可能一下子能记得那么多,理解那么多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就要仔细认真地备好课,必须吃透教材;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科学、合理的课前准备,才能达到满意的施教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究,得到一些认识,而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后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指引,然后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把课本的重点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就算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就是好办法。有人说课本知识都讲不完,加入课后知识会不会喧宾夺主。其实非也,我们说任何东西都有个度,讲究的是个适当。加入的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同时课本上的非重点的亦可不讲,学生课后自学即可。
例如:讲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加入一些《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又例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要一方面要把课本上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丧失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加入一些外国人在我们中国横行霸道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在那时对中国的事情既能做主又不能做主,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而在经济上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我们可以市场上的棉布为例。市场上既有中国家庭手工织出的布又有外国机器织出的布。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半封建”就容易理解多了,就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形象的了,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的引向深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要善于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不能发挥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往教师上课都是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学生成为了录音机,而老师就是放音机,如此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就必须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形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不要特地去死记硬背。如此学习岂不乐哉!
例如:我们在教七年级历史课本里面“商鞅变法”这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探讨问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2、你知道“商鞅舌战”、“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故事。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5、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要求学生在课前到图书馆或网上和课本上查找资料。自备纸张写出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五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如此学生定有兴趣,学生学得开心,学习效果就佳,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吗?当然这是个教学方法问题,方法很多我们要灵活运用。又例如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此方法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在里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办法。
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谈话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现在我感觉到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原来浓厚多了,他们很喜欢上历史课。也期待着上历史课,期待着教师讲一个他们想听的故事,他们也讲一个故事给同学们和教师听;期待着老师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小课题然后自己去探究。难怪今年的历史中考成绩比往届的好,其因就在此啊!
三、教学要幽默诙谐,方能回味无穷
历史课程是一门有趣的课,很多学生认为那是因为历史故事千千万万。但真正你去记知识点的时候就枯燥了,这个时候,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难以记下来的知识点。
例如很多学生记不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的名字,结果我用本地的方言来了个谐音,学生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从此学生记忆非常深刻,而且学生在我没说的情况下一届一届的传下去,所有从这毕业的学生都记得这个记忆法。可以说回味无穷的同时,影响深远啊!
以上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心得,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时俱进啊!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效果; 课外知识; 探究式教学; 幽默诙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体。教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呢?怎样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抓住重点,讲解透彻,科学加入课外知识
可以说每节课,要讲的内容都比较多,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讲解透彻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有限,学生也不可能一下子能记得那么多,理解那么多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就要仔细认真地备好课,必须吃透教材;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科学、合理的课前准备,才能达到满意的施教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究,得到一些认识,而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后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指引,然后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把课本的重点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就算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就是好办法。有人说课本知识都讲不完,加入课后知识会不会喧宾夺主。其实非也,我们说任何东西都有个度,讲究的是个适当。加入的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同时课本上的非重点的亦可不讲,学生课后自学即可。
例如:讲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加入一些《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又例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要一方面要把课本上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丧失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加入一些外国人在我们中国横行霸道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在那时对中国的事情既能做主又不能做主,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而在经济上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我们可以市场上的棉布为例。市场上既有中国家庭手工织出的布又有外国机器织出的布。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半封建”就容易理解多了,就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形象的了,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的引向深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要善于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不能发挥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往教师上课都是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学生成为了录音机,而老师就是放音机,如此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就必须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形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不要特地去死记硬背。如此学习岂不乐哉!
例如:我们在教七年级历史课本里面“商鞅变法”这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探讨问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2、你知道“商鞅舌战”、“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故事。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5、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要求学生在课前到图书馆或网上和课本上查找资料。自备纸张写出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五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如此学生定有兴趣,学生学得开心,学习效果就佳,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吗?当然这是个教学方法问题,方法很多我们要灵活运用。又例如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此方法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在里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办法。
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谈话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现在我感觉到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原来浓厚多了,他们很喜欢上历史课。也期待着上历史课,期待着教师讲一个他们想听的故事,他们也讲一个故事给同学们和教师听;期待着老师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小课题然后自己去探究。难怪今年的历史中考成绩比往届的好,其因就在此啊!
三、教学要幽默诙谐,方能回味无穷
历史课程是一门有趣的课,很多学生认为那是因为历史故事千千万万。但真正你去记知识点的时候就枯燥了,这个时候,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难以记下来的知识点。
例如很多学生记不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的名字,结果我用本地的方言来了个谐音,学生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从此学生记忆非常深刻,而且学生在我没说的情况下一届一届的传下去,所有从这毕业的学生都记得这个记忆法。可以说回味无穷的同时,影响深远啊!
以上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心得,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时俱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