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学”的玄机——茅盾延安之行的精神轨辙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茅盾在延安时期参与“民族形式”讨论为出发点,他关于“市民文学”与“民间形式”的观点实际存在冲突之处.这个现象可以理解为茅盾长期秉持的文学观在抗战时期遭遇挑战,也反映出茅盾参与延安文艺话语建构时踌躇、微妙的心态.在党的文学体制中,茅盾经历了从拒绝充当“旗帜”到接受成为“人民的光荣”的转变,他所秉持的文艺观也从“市民文学”走向了“人民文学”,这背后是茅盾精神的成长史,也是党的文艺体制的召唤史.
其他文献
尽“文字德性”以显“人性谐调”,可视为《边城》的诗学肌理.具体说来,文白结合、以白为主的现代书面白话,呈现出边城茶峒安静纯朴的境界.“大鱼来咬了你”和“摘虎耳草”的语言形象,尽显傩送的情趣与翠翠的灵动,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美嵌入纯朴的边城.沈从文以叙事者的身份介入叙事,以“人事-人生”为中心的议论,将边城人们的“人事”转化对“人生”的思考,彰显其生命的意义,升华人性之光.而“处”字结构和替代法的结合,化虚为实,将叙事和议论扎入实有的状态,从而使得叙事和议论不离人物的生命形式.
对于当代中国研究而言,上世纪80年代①是极为重要的枢纽时段.其重要性,不止于完成了从“革命”到“改革”的主题变奏,更在于造就了许多影响至今的“真理”与“常识”,形成了诸多支配性的认识论与价值观.而这正是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新启蒙”知识档案》)一书的思考前提.该书的封底上醒目地标识着80年代之于当下的影响:“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②从中可看出,贺桂梅尝试在一种总
2021年7月10日,由作家出版社、商洛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陈彦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高端论坛”在商洛召开.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山大学、《人民文学》《收获》《当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长篇小说选刊》《南方文坛》《上海文学》《美文》、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