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这个学习载体,利用问题导入来启发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研究活动。本文从问题导入的内涵特征、价值所在,影响问题导向的现象和因素及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策略”的探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数学;问题导向;策略探寻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来说,问题既是求知的导向线,又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美国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都是始于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这个学习载体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发展能力。
如何让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是当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的探寻。
一、问题导向的内涵特征、价值所在
1.问题导向的内涵
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需要问题;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产生问题;应用知识的落脚点,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问题既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指明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循着问题触及知识的核心。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宗旨来看,问题导向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其本质所在。
2.问题导向的特征
问题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启发性
问题导向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指明方向,并指向知识的本质,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精练性
具有学习导向性的问题非常精练,且紧贴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触及知识本质,明晰知识脉络,深入领悟知识。
(3)建构性
数学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建构性是指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把整节课的知识关联起来,甚至串联起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内容。问题作为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对学生学习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实现自我知识体系建构的必备元素。
3.问题导向的价值所在
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
(1)变“碎片化”为“结构化”
在数学课堂上,不重视问题导向的教学往往呈现出问题较多、较琐碎的表征,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割裂开来,知识点碎片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较肤浅。而通过问题导向,学生可以将数学学习的环节联结起来,构建成问题结构,从而使知识的记忆、建构具有结构性。
(2)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有质量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有序的思考、有条理的学习、正确的建构。问题导向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新知学习上,还体现在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反刍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变“模仿学”为“理解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往往从模仿教师开始,从一开始的“学着想”到“学着说”再到“学着写”,实际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尽管数学课堂历经多年的改变,学生的“模仿学”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模仿学”的学习模式下,对于一些基本、简单的内容,学生在生吞式的接受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会逐步理解。但对于区分度不明显、必须深入理解的知识来说,模仿式学习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对其思维品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问题导向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触及知识的本质,真正实现“理解学”,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数学素养。
二、影响问题导向实施的问题
1.认识产生偏颇
波利亚认为,问题是指采取合适的行动可以实现但暂未实现的目标。建构主义认为,问题就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是现有认知和新认知之间的矛盾。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发问过难,问题过碎、过多的情况。有些教师满堂问,但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不利于启发学生学习。
2.流程设计不足
数学学习是学生进行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系统化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研读教材,考虑知识的生长性和延续性。当前,有些教师对此有所忽略,不能全面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流程设计出现知识孤立存在的现象。
3.教学实施不当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主动、有目标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往往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更具活力和灵动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过程粗糙,流于形式,设计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表面,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差,感悟不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有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是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教师的本意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但笔者认为,作为三角形相关知识的起始课,后续还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内容,教师直接以问题指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缺乏细致。对于三角形的起始课来说,教师不妨以简短的话语来引入:“今天我们来开启三角形的探究之旅。本节课,我们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三角形有哪些特征?”这样既符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又便于学生学习新知。 三、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读教材,理解编写意图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教学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问题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载体之一。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明确学的方向和教师教的落足点。围绕有思维质量的问题,师生可以展开有序、有理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先反复研读数学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理解编写意图,再进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并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易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有效的导向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梯形面积的研究。教师可以出示梯形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经验,分别提出“单个剪拼成长方形”和“两个梯形拼合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经过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从而构建起新旧认知图形之间的联系。
2.关注教学,把握教学细节
数学教学活动要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是探究活动中的教学细节问题,其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和不易区分的知识概念,教师不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认知冲突,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展开教学,分别展示三种不同的套圈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种比赛是否公平。第一种情况:固定一个目标物,学生在目标物的一边成一行(一横线);第二种情况:围成一个正方形,目标物在正方形的中心点上,学生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第三种情况:围成一个圆形,目标物在圆心上。通过思考,学生可以认识到游戏是否公平在于每个人离目标物的距离是否相等,以此引出圆周上的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进行圆的本质特征的学习。
3.引导反思,进行梳理延伸
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回顾与反思,可以从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得失、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在反思时,学生可以先提出问题,再进行集体交流,从而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并发现和弥补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例如,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全课小结时,有学生提出:“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們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与以前探究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类似之处?有哪些方法值得今后学习时应用?”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基于问题导入,强调学习过程,注重知识理解,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张永欣.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12):43.
张彩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89-90 93.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数学;问题导向;策略探寻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来说,问题既是求知的导向线,又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美国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都是始于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这个学习载体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发展能力。
如何让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是当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的探寻。
一、问题导向的内涵特征、价值所在
1.问题导向的内涵
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需要问题;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产生问题;应用知识的落脚点,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问题既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指明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循着问题触及知识的核心。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宗旨来看,问题导向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其本质所在。
2.问题导向的特征
问题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启发性
问题导向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指明方向,并指向知识的本质,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精练性
具有学习导向性的问题非常精练,且紧贴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触及知识本质,明晰知识脉络,深入领悟知识。
(3)建构性
数学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建构性是指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把整节课的知识关联起来,甚至串联起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内容。问题作为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对学生学习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实现自我知识体系建构的必备元素。
3.问题导向的价值所在
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
(1)变“碎片化”为“结构化”
在数学课堂上,不重视问题导向的教学往往呈现出问题较多、较琐碎的表征,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割裂开来,知识点碎片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较肤浅。而通过问题导向,学生可以将数学学习的环节联结起来,构建成问题结构,从而使知识的记忆、建构具有结构性。
(2)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有质量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有序的思考、有条理的学习、正确的建构。问题导向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新知学习上,还体现在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反刍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变“模仿学”为“理解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往往从模仿教师开始,从一开始的“学着想”到“学着说”再到“学着写”,实际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尽管数学课堂历经多年的改变,学生的“模仿学”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模仿学”的学习模式下,对于一些基本、简单的内容,学生在生吞式的接受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会逐步理解。但对于区分度不明显、必须深入理解的知识来说,模仿式学习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对其思维品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问题导向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触及知识的本质,真正实现“理解学”,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数学素养。
二、影响问题导向实施的问题
1.认识产生偏颇
波利亚认为,问题是指采取合适的行动可以实现但暂未实现的目标。建构主义认为,问题就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是现有认知和新认知之间的矛盾。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发问过难,问题过碎、过多的情况。有些教师满堂问,但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不利于启发学生学习。
2.流程设计不足
数学学习是学生进行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系统化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研读教材,考虑知识的生长性和延续性。当前,有些教师对此有所忽略,不能全面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流程设计出现知识孤立存在的现象。
3.教学实施不当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主动、有目标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往往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更具活力和灵动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过程粗糙,流于形式,设计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表面,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差,感悟不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有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是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教师的本意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但笔者认为,作为三角形相关知识的起始课,后续还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内容,教师直接以问题指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缺乏细致。对于三角形的起始课来说,教师不妨以简短的话语来引入:“今天我们来开启三角形的探究之旅。本节课,我们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三角形有哪些特征?”这样既符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又便于学生学习新知。 三、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读教材,理解编写意图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教学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问题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载体之一。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明确学的方向和教师教的落足点。围绕有思维质量的问题,师生可以展开有序、有理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先反复研读数学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理解编写意图,再进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并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易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有效的导向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梯形面积的研究。教师可以出示梯形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经验,分别提出“单个剪拼成长方形”和“两个梯形拼合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推导。经过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从而构建起新旧认知图形之间的联系。
2.关注教学,把握教学细节
数学教学活动要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是探究活动中的教学细节问题,其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和不易区分的知识概念,教师不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认知冲突,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展开教学,分别展示三种不同的套圈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种比赛是否公平。第一种情况:固定一个目标物,学生在目标物的一边成一行(一横线);第二种情况:围成一个正方形,目标物在正方形的中心点上,学生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第三种情况:围成一个圆形,目标物在圆心上。通过思考,学生可以认识到游戏是否公平在于每个人离目标物的距离是否相等,以此引出圆周上的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进行圆的本质特征的学习。
3.引导反思,进行梳理延伸
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回顾与反思,可以从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得失、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在反思时,学生可以先提出问题,再进行集体交流,从而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并发现和弥补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例如,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全课小结时,有学生提出:“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們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与以前探究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类似之处?有哪些方法值得今后学习时应用?”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基于问题导入,强调学习过程,注重知识理解,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张永欣.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12):43.
张彩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89-90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