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i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效性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显现的一面可采用“学生满意度”这个指标来做出基本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目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师生平时交流”、“教学内容联系现实、贴近学生”、“史论有深度”和“课堂互动氛围”四个方面感到较不满意。课程教师应在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历史学术素养以及营造良好互动氛围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学生满意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作者简介:孙建波(1972-),男,湖南常德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10年党建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4-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承担着从历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其教学的实效性既关系着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认知的科学性问题,更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上的方向性问题,故十分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表现及评价指标、教学实效性的现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及其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其效果主要体现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培养、塑造一代新人的需要”。[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主渠道,但又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还承担着教授课程知识的任务,故其实效性除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外,还应解决好大学生求知与发展能力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知识传授功能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实效性的表现形式上与其他学科课程大体相同,即教与学的满意度,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参与度、学生认同接受度,如教师的授课准备(授课方案设计、知识更新等)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在于是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信仰上的有关困惑进行了科学的讲解、分析、引导,在于是否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的认同与接受情况、学生的出勤率、听课率、参与度及作业与考核成绩的优劣。总体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传授方面的实际效果比较显现,可借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相对易于操作。
  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素质、精神风貌、政治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上,即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观念上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己言行的指导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行为方式上明显产生对进步的追求(日常生活中能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尤其是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变得具有更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知识传授方面的效果比较,这方面的实效性比较隐性和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常常是在实施教育一段时间(长远)之后方能明确显现,因为教育内容由认知、理解到认同、接受、最终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行为需要一个过程,量变到质变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且这一过程还会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很难进行评估,尤其是直接的评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存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特意开设的,其实效性自然脱离不开前述两个方面的表现。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指标与现状
  前面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类效果。隐性效果一时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再考虑到时效、经费等因素,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针对实效性显性的一面,采用“学生满意度”这一指标从学生的视角来研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成了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学生满意度”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感知效果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一种感觉状态。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是学生对该课程的期望与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方法、教师的态度的认同、接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后所得到的结果。最终,从学生满意度情况可以对课程的实效性进行基本的评估、判断。“学生满意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一个综合性因素指标和主要依据,实施教学满意度测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2]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曾于2011年设计了一份含有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技巧方法、教学效果四大指标20个小因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在广西财经学院2010级本科生中选择了不同专业的10个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12份,收回512份,收回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03份,有效率98.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一个广西财经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学生满意度结果。这个结果与社会、学院管理部门及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判断大体一致,这既说明了“学生满意度”指标的效用性,也使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现状有了比较可靠的、进一步认知。   问卷统计分析显示,503人在20个小类目中选择“超过预期”和“基本达到预期”的数量达到7766,占总有效选择量10060的77%。在四大指标中,“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最高,达到86%,这表明教师很敬业,专业素质相当不错;“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水平最低,但也达到73%,余下的“教师教学技巧方法”满意度为75%,“教学效果”满意度为78%。从中可以看出,广西财经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工作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其实效超出了学生的期望,整体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也反映出它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指导思想下较好地发挥了史学育人的功能。
  当然,薄弱环节或者说学生的不满意之处也有一些,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教师教学态度”指标中,学生对“师生平时交流”很不满意,选择“离预期有一些差距”和“远离预期”的人数超过一半,达270人。在“教学内容”指标中,“联系现实、贴近学生”和“史论有深度”两项最不被学生所认可,前者学生不满意率近53%(266人),后者也有约37%。在“教师教学技巧方法”指标中,“课堂互动氛围”的不满意率较高,为39%。在“教学效果”指标中,“认真听课、思考,不做无关之事”一项有173人选择了“离预期有一些差距”和“远离预期”,不满意率约34%。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课时多,教学科研任务不轻,加之师生比比较大,导致教师平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广泛与学生交流;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历史地看现实问题偏少;三是教学内容流于叙述表面史实,理论分析不深,这同部分教师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欠缺相关;四是课堂人数太多,加之学生课后预习不够,致使教学互动困难。
  总的来说,从学生满意度可看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已能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今后要做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改善,以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
  三、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让人们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有的限于条件一时难以改善,如大班教学等,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可以做出努力的:
  1.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出发,教学内容原本就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满意度反馈更说明要加强这一方面。同时,“以学生为本”则意味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必要。这方面可通过调查问卷或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列出自己关心的、最困惑的、最想了解的几个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然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原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有关问题在教学中穿插讲解,既可解决学生困惑、满足学生需要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专题授课的方式。
  2.不断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高课程的学术性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曾学过中国近现代史,对一般史实有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大多期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能获得对历史更深层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情况有比较全面细致的把握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历史学术素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所要向学生灌输的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都是建立在史实叙述的基础上。离开了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在实质上失去了学术依托,其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故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并努力将相关新成果引入教学。
  3.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
  良好的师生互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即学生有话可说,为此学生必须做好对授课内容的提前预习工作,教师要安排学生针对授课内容进行课前精读、泛读和思考。只有如此,互动才可能真正具有价值,否则只会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后,教师还需注意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改变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而是以问题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当涉及到学生关心或感到困惑的重大历史问题、现实和热点问题时,可以分小组、分群讨论,让学生围绕着布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引导学生争论和辩论,或者针对上述问题精选案例,通过阅读材料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讨论。
  总之,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长期、深入关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为学生的不满意之处会因人因时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6.
  [2]张社强,等.透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差异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7,(6):57.
  (责任编辑:李杰)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审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专业方向,阐述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思路,探讨改革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多途径培养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学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磊(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黄同成(1964-
期刊
摘要:“三实”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成为应用型大型专业改革的重点。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就金融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应用型大学金融专业“三实”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三实”体系  作者简介:刘美玲(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讲师;陈健(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斐然。但一直维持在专科、本科的办学层次。近期部分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是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民办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上,国家应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引导与支持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民办高校本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坚持应用性定位,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提升自我的办学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研
期刊
摘要:在介绍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的基础上,重点以2011年“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的调查结果为例,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实情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国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学习投入;教育质量;NSSE  作者简介:邓玮烨(1987-),女,湖南衡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汉邦(195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和“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更加强调能够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探讨了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培养环节紧扣以项目为导向,从初期的指导教师设定项目到后期学生
期刊
摘要:针对“无所事事”作为造成高校学生网络成瘾进而成为学困生的主要诱因这一事实,根据过程重于结果、预防好于救治、疏导优于堵塞等发展性教育防控原则,以“有所事事”为切入点与着力点,引导广大学生特别是网瘾类学困生去做想做之事、能做之事、可做之事与必做之事,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防控成效。  关键词:学困生;网络成瘾;发展性教育  作者简介:毛广(1976-),男,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助理研究
期刊
摘要:根据几年来“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整合和优化,提出“启发式”、“对比分析式”和“多视角”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运用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正确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概括、归纳和解决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流体力学;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明辉(1972-),女,河北沧州人,山东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论述了情感因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指出教师对课程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培育学生情感,并据此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情感;高等数学教学;好奇心;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陈宏宇(1981-),女,山东泰安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讲师;戚建明(1981-),男,江苏盐城人,上海电机学院数理教学部,讲师。(
期刊
摘要: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感知、识别等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新产业,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物联网市场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创新能力;就业  作者简介:杨冰(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
期刊
摘要:“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机电、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如何在紧凑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好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较好地应用到相关专业课程是工科教学的主要目标。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切身体会,阐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练习等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曹海涛(1979-),男,江苏大丰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数理部,讲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