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课堂用语引发的点滴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说,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这些年,笔者听课时较留心老师的教学用语,记了不少,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拣取一些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思考之一:教师注重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与学生真诚、平等地相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听课的老师多,上课时说话的声音能提高一点吗?”
  这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叶更清老师在温州瓦市小学一节公开课上的导语。类似的话语,我们常常可以从不同年龄的老师的课堂上听到,比如:“老师有个想法,可以说说吗?”“我也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看行不行?”“需要我帮忙吗?”“同学们,咱们一起来想办法好吗?”等等。学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习并不是一种强加物,它是学生的兴趣所使然。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教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
  叶老师以真诚的笑脸、童化的语言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小朋友们也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儿童们喜欢亲切、民主、善解人意的老师,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愉快地主动学习。
  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课前、课中、课后用生动的话语、亲切的体态语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思考之二:教师要重视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引导学生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
  “真心诚意地夸夸你的同学吧。其实啊,夸别人的同学比受夸的同学心里更感到高兴。不信,你试试?”
  这是在柳市召开的浙江省乐清市小语会第四届年会暨教学观摩活动中,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鸬鹚》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话语。这节课,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独具匠心的点拨,巧妙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给人一种灵动含蓄的美感。当时一学生读句子时非常投入,但情感把握不是很到位。同学们听后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当王老师此话一出,学生愣了一下后,随即纷纷会心地笑了。顿时,小手如林,发言如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欣赏他人,懂得关爱他人,这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情感啊!作为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的同时,更应去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特有的个性的情感体验。
  思考之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多读,读好,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经常这样鼓励学生读书:
  “你用你的表情告诉我你很想读。”(虞大明)
  “大家都非常想听你正确地读课文。”(王崧舟)
  “我想,你说的话,通过读,肯定也能表达出。”(陈建先)
  “读得不太好,但很想试一试的同学。”(支玉恒)
  “嗬!你们小组读得还真有味道!”(支玉恒)
  “最关心的是同学们能不能把课文读好。”(于永正)
  “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次,你怎么感受就怎么读。”(于永正)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的指挥作用,语言课不知不觉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了情趣的读,褪化成可有可无的、视时间而随意机动的过门,从而导致语言教学误入分析多、耗时大、收效少的死胡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前辈们的话,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已失去了光彩,甚至被嗤为“老掉牙”;也许只有那些经历了或目睹了这一段迷途的人,才会格外珍视“读”的功效。
  上面的几位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都格外重视读,都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真性。老师们的话语分明在告诉学生:书读好了,什么都在了。记得王崧舟老师执教《鸬鹚》时,不厌其烦地指导一读书有困难的学生把一句话读了一次又一次,倒是台下听课的老师认为他小题大做。于永正老师上《新型玻璃》时,一女生第一次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把句子读“破”了,一连七次均没有读正确。于老师抚摸她的肩膀,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第八次她终于成功了。记忆中最让我受到震撼的是陈建先教师上《狼牙山五壮士》,整整一节课,都在指导学生读书,而且是一句一句地读,老老实实地读。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若纯粹为读而读,读而不悟,则无疑于刚刚走出一个误区又一脚踏入另一误区。
  思考之四:教师引导学生喜欢作文,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小朋友,你们喜欢中国汉字吗?”(胡君)
  “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笔者杜撰)
  1992年12月底,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四点要求,即“字写好,书读懂;话说白,文写通”。他动情地说:“有些人喜欢抓大事。但我认为什么事都要从头做起。在我任职期间,全省中小学生的字都能写得像个样子,我死也瞑目了。”
  许多年来,在写字教学上,我们难道不曾犯了在石头上种庄稼的错误吗?记得刚毕业那年,我接班四年级,班上有位学生,字写得仍像螃蟹爬一样,说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十个字你只认出五六个,且其中大都是猜的。找他谈了几次话后,全无起色。拿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我这字都写好几年了,实在改不了。”之后,我送了他一本师范里发的描红本,算是聊尽人事了。后来,得知他的初中老师在稍尽了人事之后,任之由之了。那时,一直任教高年级的我固执地认为:学生写字的好坏责任在于低年级的老师。直到有一天,见到于永正老师,头发都白了,上五年级课文《白杨》,书写课题时,仍是一笔一划,口里念念有词:“‘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又见与他同样年过花甲的徐善俊老师,板题《可爱的草塘》时,同样的一丝不苟。我受到深深的震动。
  最近,重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见总目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又发现在每个学段中,第一项要求都是关于书写的。确实,写字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理由不去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和欣赏水平,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有人说,教学生写好汉字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话虽重了点,但不可否认它确有这方面的因素。
  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锤炼,才能口随心意,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思考。■
其他文献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颈椎牵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995年2月~2003年6月,笔者采用自拟更年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什么是创造力以及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