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形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在教育界受到关注。笔者从幼儿为本位的角度出发,实践总结出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若干策略,支持幼儿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问题为导向;深度学习;兴趣需要
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教育界开始受到关注,幼儿园也尝试将其运用于课程实践中。深度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veMarton和RogerSaljo提出学习层次分为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而深层学习又叫做深度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它强调的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教师的教及忽略幼儿的学的现状依然普遍。作为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常常被忽略,幼儿个体的探究兴趣想要得到教师持续支持则难以达成,以至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停留在表浅的层面上,对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切实以幼儿为本,能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念支持幼儿在游戏或教育活动中深度探究?笔者经过一线实践,梳理出以下策略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源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现问题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永远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周围的事物能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种种的好奇中,教师如何从中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对幼儿有益的学习呢?教师应通过深度的观察,提取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通过场景创设引发学习的问题。
1.借助观察发现兴趣
观察可以让教师从幼儿的身上获取一定的信息量,是教师支持幼儿后续探索的最基本技能。教师想要实现有效的观察,就要满足客观性和目的性两个条件,需带着明确的问题,在不打扰幼儿游戏活动的情况下,采取看听结合的方式观察幼儿。一是观察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情况,重点观察幼儿与之高频发生互动的人、事、物;二是观察幼儿游戏的内容,以及对感兴趣的事持续探究的时间,有否转移游戏内容等;三是观察幼儿的行为,包括幼儿与材料互动的细节、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幼儿的原有经验等。如在户外沙水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小班一幼儿喜欢在沙池里进行垒高游戏,可是砖块每次垒高到第四层则倒下,孩子一直在坚持探索却无法突破。教师敏感地意识到幼儿对垒高游戏的浓厚兴趣,未能发现在沙池中稳固砖块的方法,于是教师引发幼儿围绕砖块垒高开展关键问题进行探究,有效支持幼儿发现问题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2.创设场景引发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的教学场景,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故构建场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具体的情景和此情景下,遇到的问题联结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新知。有效的场景创设,一是可以把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结,只有幼儿怀着兴趣才能主动探究问题;二是可利用实际问题设置场景;三是通过幼儿新旧经验的矛盾点创设场景;四是根据活动内容编制故事创设场景。如在小班开展《春天》的主题活动里,教师创设多层次的观察角落,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把自己喜欢的种子、植物等安放其中一同照顾,在种植与照顾过程中,孩子对长出来的胚芽的长短、生长形态等观察入微并兴趣浓厚。教师把握问题关键点,引发幼儿对种子生长的形态进行比较、讨论,进而引发了幼儿对植物的向阳性产生后续的探索活动。
二、立足幼儿行为分析问题
幼儿的行为能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行成。幼儿期是个体身体发育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方式与教育模式若有不当,会造成幼儿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1.收集信息,读懂思维
在游戏中,教师时常能观察到幼儿的多样化行为,但是却看不懂这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无法准确分析、解读幼儿的需求,对幼儿后续的学习支持则难以进行。英国学者克莉丝·艾希(ChrisAthey1990)根据皮亚杰的图式概念进行研究,把图式定义为“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幼儿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图式。如小班幼儿垒高的游戏活动,幼儿对垒高、倒塌、再垒高的动态垂直图式感兴趣,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平衡的经验。因年龄发展水平与经验所处的阶段使得幼儿的思维有所停滞,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支持,提供近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幼儿的思维形式也就能随着机会而更加丰富。
2.行为分析,唤醒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非死记硬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采取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的讨论等方式,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核心问题上,并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验证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
三、建立呼应关系解决问题
教育实践纷繁复杂,幼儿的行为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姿态万千,不同的幼儿个体其身心发展水平和成长环境不同,其行为充满了差异和不确定性。从幼儿行为观察和行动指导来看,其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呼一应,互动提升
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敏感并有效兵反复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师幼一个良好的呼应过程,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能力与智慧的体现。据部分教师表示,当幼儿提出的问题趋向复杂时,教师都纷纷表示无法做出回应。师幼间的呼应关系能促进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更多具有个性化的策略。这需要教师在活动进程中不断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快速从幼儿的表达或行为表现中分析判断,适时采用策略应对。如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抛给幼儿自行解决,有些是可以调动同伴解决,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施以援手等。不管是哪种方法,幼儿解决问题是需要时间学习和积累的,教师多与幼儿积极的思维互动,帮助幼儿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习惯,为幼儿今后独立、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支持分享,梳理观点
分享能帮助发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和体验,促进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引发聆听者的共鸣,也有助于教师分析、整理、提取幼儿的核心经验,提升幼儿交流水平、专注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分享与讨论的方式,借助口头阐述、思维导图、照片、视频素材等途径引导幼儿进行梳理总结。
3.材料组合,拓展游戏
如果幼儿几乎没有接触过他们将要使用的材料,那么他们将要花时间去探索材料的属性和特性,然后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相片、视频等,与幼儿展开讨论、分析其所选择材料的属性特点,了解材料使用的适宜性。幼儿处理材料的能力的增加并不是经由指导式的练习,而是通过探索式的游戏。教师还可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如材料数量的增减、对材料属性进行加工、改变材料原有的形态、材料之间的组合方式等。垒高游戏中幼儿的动态垂直图式与高度也有关系,幼儿把更多的砖摞在一起增加层数以达到一定的高度,探究活动中的垒高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层级结构物的高度增加这个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添加木板、纸箱等材料引导幼儿探索,
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这个过程使幼儿接触到关于力量和重量、力气与牢稳等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与早期科学探索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程中,教师只有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做到全面而精准的分析,在有效的觀察、记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下,才能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适宜的支持策略,助力幼儿持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CaroleSharmanWendyCrossDianaVennis.观察儿童(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问题为导向;深度学习;兴趣需要
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教育界开始受到关注,幼儿园也尝试将其运用于课程实践中。深度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veMarton和RogerSaljo提出学习层次分为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而深层学习又叫做深度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它强调的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教师的教及忽略幼儿的学的现状依然普遍。作为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常常被忽略,幼儿个体的探究兴趣想要得到教师持续支持则难以达成,以至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停留在表浅的层面上,对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切实以幼儿为本,能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念支持幼儿在游戏或教育活动中深度探究?笔者经过一线实践,梳理出以下策略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源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现问题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永远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周围的事物能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种种的好奇中,教师如何从中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对幼儿有益的学习呢?教师应通过深度的观察,提取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通过场景创设引发学习的问题。
1.借助观察发现兴趣
观察可以让教师从幼儿的身上获取一定的信息量,是教师支持幼儿后续探索的最基本技能。教师想要实现有效的观察,就要满足客观性和目的性两个条件,需带着明确的问题,在不打扰幼儿游戏活动的情况下,采取看听结合的方式观察幼儿。一是观察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情况,重点观察幼儿与之高频发生互动的人、事、物;二是观察幼儿游戏的内容,以及对感兴趣的事持续探究的时间,有否转移游戏内容等;三是观察幼儿的行为,包括幼儿与材料互动的细节、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幼儿的原有经验等。如在户外沙水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小班一幼儿喜欢在沙池里进行垒高游戏,可是砖块每次垒高到第四层则倒下,孩子一直在坚持探索却无法突破。教师敏感地意识到幼儿对垒高游戏的浓厚兴趣,未能发现在沙池中稳固砖块的方法,于是教师引发幼儿围绕砖块垒高开展关键问题进行探究,有效支持幼儿发现问题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2.创设场景引发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的教学场景,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故构建场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具体的情景和此情景下,遇到的问题联结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新知。有效的场景创设,一是可以把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结,只有幼儿怀着兴趣才能主动探究问题;二是可利用实际问题设置场景;三是通过幼儿新旧经验的矛盾点创设场景;四是根据活动内容编制故事创设场景。如在小班开展《春天》的主题活动里,教师创设多层次的观察角落,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把自己喜欢的种子、植物等安放其中一同照顾,在种植与照顾过程中,孩子对长出来的胚芽的长短、生长形态等观察入微并兴趣浓厚。教师把握问题关键点,引发幼儿对种子生长的形态进行比较、讨论,进而引发了幼儿对植物的向阳性产生后续的探索活动。
二、立足幼儿行为分析问题
幼儿的行为能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行成。幼儿期是个体身体发育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方式与教育模式若有不当,会造成幼儿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很大。
1.收集信息,读懂思维
在游戏中,教师时常能观察到幼儿的多样化行为,但是却看不懂这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无法准确分析、解读幼儿的需求,对幼儿后续的学习支持则难以进行。英国学者克莉丝·艾希(ChrisAthey1990)根据皮亚杰的图式概念进行研究,把图式定义为“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幼儿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图式。如小班幼儿垒高的游戏活动,幼儿对垒高、倒塌、再垒高的动态垂直图式感兴趣,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平衡的经验。因年龄发展水平与经验所处的阶段使得幼儿的思维有所停滞,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支持,提供近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幼儿的思维形式也就能随着机会而更加丰富。
2.行为分析,唤醒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非死记硬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采取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的讨论等方式,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核心问题上,并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验证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
三、建立呼应关系解决问题
教育实践纷繁复杂,幼儿的行为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姿态万千,不同的幼儿个体其身心发展水平和成长环境不同,其行为充满了差异和不确定性。从幼儿行为观察和行动指导来看,其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呼一应,互动提升
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敏感并有效兵反复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师幼一个良好的呼应过程,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能力与智慧的体现。据部分教师表示,当幼儿提出的问题趋向复杂时,教师都纷纷表示无法做出回应。师幼间的呼应关系能促进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更多具有个性化的策略。这需要教师在活动进程中不断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快速从幼儿的表达或行为表现中分析判断,适时采用策略应对。如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抛给幼儿自行解决,有些是可以调动同伴解决,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施以援手等。不管是哪种方法,幼儿解决问题是需要时间学习和积累的,教师多与幼儿积极的思维互动,帮助幼儿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习惯,为幼儿今后独立、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支持分享,梳理观点
分享能帮助发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和体验,促进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引发聆听者的共鸣,也有助于教师分析、整理、提取幼儿的核心经验,提升幼儿交流水平、专注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分享与讨论的方式,借助口头阐述、思维导图、照片、视频素材等途径引导幼儿进行梳理总结。
3.材料组合,拓展游戏
如果幼儿几乎没有接触过他们将要使用的材料,那么他们将要花时间去探索材料的属性和特性,然后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相片、视频等,与幼儿展开讨论、分析其所选择材料的属性特点,了解材料使用的适宜性。幼儿处理材料的能力的增加并不是经由指导式的练习,而是通过探索式的游戏。教师还可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如材料数量的增减、对材料属性进行加工、改变材料原有的形态、材料之间的组合方式等。垒高游戏中幼儿的动态垂直图式与高度也有关系,幼儿把更多的砖摞在一起增加层数以达到一定的高度,探究活动中的垒高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层级结构物的高度增加这个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添加木板、纸箱等材料引导幼儿探索,
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这个过程使幼儿接触到关于力量和重量、力气与牢稳等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与早期科学探索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程中,教师只有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做到全面而精准的分析,在有效的觀察、记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下,才能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适宜的支持策略,助力幼儿持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CaroleSharmanWendyCrossDianaVennis.观察儿童(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